我們都說,吃啥補啥,雖然小編覺得這句話不科學,但是還真找不到例子來反駁,特別是有次骨裂時,小編喝了兩個星期的骨頭湯,然後骨頭就慢慢長好了。喝骨頭湯補骨頭,雖然有這件成功的例子在,但我還是覺得不科學。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編在骨頭長好之後,愛上了喝骨頭湯,所以就特意學會了骨頭湯的做法。
一開始的時候,小編燉的骨頭湯總是清湯寡水的,看起來非常淡,喝起來當然也很淡,跟老媽燉的完全不一樣。後來請教了老媽,這才知道燉骨頭湯的秘訣都在哪,才能燉出湯汁香濃醇白,味道鮮美的湯來。原來燉骨頭湯不能直接加水燉,必須先加一個步驟,才能燉出奶白色的效果。
燉骨頭湯時,湯汁不濃,主要的原因就是骨頭裡面還殘留著血水,所以我們在燉湯之前必須先將這些血水析出來。做法也很簡單,只是有些費時,我們只要將骨頭清洗乾淨,等洗好之後再放入清水中浸泡兩個小時,這樣就可以將血水都泡出來了,時間到之後再去燉湯就簡單了。
等骨頭泡好之後,我們就把骨頭撈出,然後濾幹水分,接著開火熱鍋燒油,油熱之後把骨頭放入鍋中先煸炒一會兒,在炒的時候記得放上幾片生薑。大概煸炒個幾分鐘米漿骨頭表面都炒到油,這時候就往鍋裡倒入開水,然後大火燉煮,這樣燉出來的湯絕對就是濃白鮮美的。
骨頭湯顏色醇白是因為骨頭內部的髓油和水形成了「油包水」的狀態,這樣才會呈現出奶白色。而骨頭在浸泡時也會損失髓油,所以燉湯之前炒一遍,這樣就增加了骨頭的油分;再用大火燉煮,油和水沸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混合形成那個狀態,最終湯汁就會更加容易被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