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泡白茶時,悶泡,坐杯,留根,這些說法你真的搞清楚了嗎?

2020-12-19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當你衝泡白茶時,尤其到了後面幾泡,是否有人建議你「坐杯」一下?

一位茶友聽到這個,就糊塗了,他心想,不應該是悶泡一下嗎?

這位茶友還問:「坐杯不是會苦澀嗎?你看,茶葉的滋味都牢牢地『坐』在裡面了。」

錯了,讓茶湯苦澀的,那叫悶泡。

又有茶友問:「要是沒有把水倒乾淨,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那它豈不是跟悶泡沒啥區別。」

錯了,水沒有倒乾淨,我們稱為留根,而非悶泡和坐杯。

悶泡,坐杯,留根,這三種說法,其實完全不一樣。

但總有茶友把它們的概念搞混,結果呢,在衝泡白茶時,常常牛頭不對馬嘴。

還有許多隨心派的茶友,把悶泡和坐杯當作一回事。

把茶葉審評的悶泡說成「坐杯」,把正常的坐杯說成「悶泡」,按心情隨時切換。

繞了這麼多,村姑陳都差點要被帶溝裡去了,咱們還是趕緊上岸吧!

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說說,悶泡,坐杯,留根,它們對應的手法到底是什麼樣的。

《2》

悶泡

悶,指的是密閉,使不透氣。要形成悶的條件,一定是要有一個密閉的空間。

泡,即茶葉浸泡在水中。

我們平常在衝泡白茶時,所說的悶泡,就是加夠水之後,蓋上蓋子悶泡至少3分鐘時間。

像紫砂壺、蓋碗這類有蓋子的茶具,要達到悶泡的結果,並不難。

但悶泡,其實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容易讓茶葉的缺點呈現。

我們常在茶葉審批中看到,要快速判別茶葉品質的好壞,就加蓋悶泡。待到茶湯變涼,再倒出來品嘗。

這種長時間悶出來的茶,茶湯濃烈而苦澀,相當影響口感,不建議大家喝。

有時候,我們沒把握好出水時間,可能就多了十秒,泡出來的茶湯就開始發澀了。

或者臨時有事,忘記及時把茶湯倒出,茶湯早已苦澀。

悶泡,甚至會影響接下來每一泡茶湯的發揮。總之,它是個充滿消極色彩的詞。

我們如果坐上時光機回到小學,用「悶泡」造句,正確的句子應該是:

1、這茶湯也太苦澀了吧,你是不是出水慢,結果悶泡了?

2、老茶客就是不一樣!故意拿去悶泡,給茶葉加酷刑,就為了看看誰最耐受,品質好。

《3》

坐杯

相較悶泡,坐杯是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詞,是為了讓茶湯不至於寡淡。

從字面上來說,「坐杯」就是讓茶葉坐在杯子裡,並非把滋味牢牢鎖住裡。

實際上是等待茶葉中的物質析出,讓這些滋味物質均勻擴散而延緩出湯的時間。

平時我們泡茶時坐杯,往往是因為茶湯變淡了,喝在嘴裡沒啥滋味。

但看茶葉,它還沒有完全舒展,丟了又很可惜。於是,我們就會根據茶湯的濃度,適當延緩出水的時間。

以衝泡品質好的新白茶為例,在前四衝快出水(5秒之內),一定不能坐杯,否則會過早讓茶湯苦澀。

特別是第1衝和第2衝,要是不小心坐杯了,茶葉品質將會被大大影響,後期也很難挽回。

四衝之後,建議坐杯時間:第5衝10秒,第6衝10秒,第7衝30秒。

自第8衝開始,要是茶湯味道太淡,可以再延長坐杯時間。具體時間根據個人口味需要來控制。

將出水控制到位,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新白茶。

坐杯和悶泡,是不一樣的性質。

坐杯是按需求適當延長茶和水的接觸時間,是為了讓茶葉的優點顯現,讓茶湯更好喝

悶泡是瘋狂地讓茶和水長時間接觸,是為了讓茶葉的缺點暴露。

若是再碰到「悶泡」和「坐杯」的造句題,相信以後,您該能做對了吧。

《4》

留根

留根,就是在泡茶時留一些茶湯作為母湯,不倒乾淨。

我們去粵菜餐館吃飯,可能會發現,後廚總有用不完的滷水。

他們用這些滷水燉肉,好像一天24個小時都不停歇。廚師們認為,滷水煮得越久,燉出來的滷味就越美味。

這跟我們喝白茶類似,保留一定的母湯,以保證之後茶葉的滋味得以延續,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

我們留根,是有意為之,就是為了讓茶更好喝。

在衝泡白茶時,用到留根法的,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煮茶要留根

我們煮老白茶時,建議茶友們每次都留下五分之一的母湯,之後再續水。

這樣,煮出來的每一壺老白茶湯,不會過濃過淡,滋味一直保持甘醇、柔和。

要是每一壺茶,都把茶湯倒乾淨,那麼茶湯的濃度會下降得快,茶也不耐泡。

喝的第一壺茶,可能從不會讓我們失望,濃鬱的棗香、藥香席捲而來,回味無窮。

而等我們倒乾淨茶湯,煮出來的第二壺茶湯,就只剩粽葉香了。到了第三壺,茶湯就變得寡淡如水。

這前後的風味差距太大,無疑讓老白茶「早逝」了。循序漸進,才是留根的智慧。

第二種,玻璃杯泡茶要留根

玻璃杯泡茶通常也會用到留根法。

比如在用玻璃杯衝泡綠茶、白毫銀針、白牡丹這類茶時,我們不會倒乾淨茶湯,留下母湯以延續鮮爽甘醇的味道。

同樣,如果把前幾杯的茶湯倒盡,到後面幾泡幾乎就沒味了。

但用白瓷蓋碗泡白茶,不建議大家用留根法。

因為白瓷蓋碗剩下的一些茶湯是精華,如果沒倒盡,容易導致茶湯濃度不夠。

而且,有一部分茶葉會一直泡在水裡,以後的每一泡茶會因為泡得過久而苦澀。

《5》

坐杯和留根,講究有進有退,循序漸進,都是為了讓茶葉泡出來更好喝。

悶泡,一個「悶」,足以讓已經泡在水中的茶葉殘喘、窒息,這是對茶葉最壞的做法。

分清這些詞,不是為了湊談資,裝高級。

而是在我們真正衝泡茶葉時,可以正確對應上衝泡手法,泡出純正的茶湯。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真正懂茶,行動正確的人吧!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悶泡、坐杯、留根、煮茶,這些喝茶時容易被混淆的詞彙,搞懂了嗎
    可這些問題,問的極為到位。要是能把這些問題都弄明白,搞清楚,就不用發愁茶要怎麼泡了。一茶友問:「我用紫砂壺泡茶,要是沒有把水倒乾淨,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那它和悶泡有什麼區別呢?」其實茶友提的這個問題中,隱藏了衝泡時會遇到的3個問題。
  • 泡茶的「留根」、「悶泡」和「坐杯」,你都了解嗎?
    就拿泡茶來說,除了我們平時常說的「出湯」外,還有「留根」、「悶泡」和「坐杯」,這其中的區別,你知道麼?01留 根所謂留根,就是在泡茶的時候不一次將茶湯出盡,留一部分在杯/壺中,和後道的茶在一起。採用這樣的泡法,是為了讓茶葉的滋味得到延續,使得茶湯的風味不會有太大的起伏變化,是有意為之的。
  • 泡茶時,老茶客們常提的悶泡、坐杯、留根、瀝盡,你都了解嗎?
    比如,泡茶中經常出現的,悶泡、坐杯、留根、瀝盡等等,就讓很多新茶友在理解上犯了難。今天的文章,便共同來探討,關於泡茶當中的這些概念!《2》悶泡悶泡,可以理解為悶+泡。《3》坐杯在外面喝茶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泡茶已經淡了,後面要坐一下杯。」究竟,這「坐杯」是什麼意思?
  • 每天學點白茶小知識:泡白茶時為何講究快出水,不能坐杯?
    悶泡不等同於坐杯,我們從字眼上就可以發現,悶泡指的是悶的時間,也就是說白茶被蓋碗蓋住的時間,而坐杯指的是白茶在沸水中的時間。這時間包括了未蓋住的時間,從沸水開始倒入蓋碗的那一刻,或者是幹茶接觸到沸水的時間。《2》坐杯的影響?
  • 泡茶易混詞彙:留根、悶泡、坐杯、煮茶,你知道幾個?
    如:留根泡茶法、悶泡法、坐杯法、煮茶法等方法。對這些專業詞彙,你能認識幾個呢?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泡茶方法,有興趣的茶友也可以多多嘗試哦!在普洱茶的衝泡中,留根泡茶法最易出現在紫砂壺衝泡普洱老茶上面。 除此之外,在衝泡其他種類過程中,如衝泡老白茶或採用玻璃杯泡茶時,都會使用到留根泡茶法。這樣可以保證每一款茶的滋味和諧統一,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如果將蓋碗作為主要的泡茶工具,就不建議茶友們使用留根泡茶法。
  • 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衝泡時的煮茶和快出水,不矛盾嗎?
    優質的白茶,它之所以能配得上「優秀」二字,與它的內在物質含量高低,密不可分。多酚類、茶氨酸、多糖、果膠等物質豐富,是優質老茶的第一個標準。這些物質充足,在衝泡時具有優勢。只要經過沸水衝泡,即便是短時間內,也依舊擁有充足的味道,不必刻意坐杯。要是坐杯了,反而會把茶泡的不好喝。
  • 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好茶的誤解
    何謂「坐杯」「坐杯」、「悶泡」、「留根」、「瀝乾」,這是一組屬於茶品衝泡界的必備名詞。「留根」:指在每泡茶水出湯的時候,留下些許的茶湯於蓋碗之中,大部分留湯的比例是三七分。以白茶為例,一般是在蓋碗容積較大或是煮茶時,會使用「留根」法;「瀝乾」:是「留根」的反義詞,留根是留下茶湯,瀝乾則是在每次出湯之際,將茶湯倒個乾淨,蓋碗內不留一滴一毫的湯水,適用於容量小的衝泡容器;「悶泡」:悶泡是指將茶葉悶在蓋碗之中,延長出湯時間,讓茶葉與水之間親密無間的接觸許久,通常情況下,
  • 留根與瀝乾,白茶煮茶和衝泡界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留根」、「坐杯」、「悶泡」、「瀝乾」出現次數最多。這四個名詞中,有一對時不時唱起對頭戲。這對冤家,正是留根與瀝乾。二者何以唱反調?還不是它們的職能全然相反,若是使用方式不對,白茶品質頃刻間被毀壞,情況極為兇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選茶器、布置茶席、快出水、忌坐杯,衝泡白茶不可辜負的四大步驟
    碗沿寬而外翻的蓋碗正是合適,外翻的碗沿讓瓷器的散熱速度加快,避免端著蓋碗出水時燙手。衝泡白茶出水時,要將大拇指和中指放在碗沿處端起蓋碗,調整開口後用食指來固定蓋鈕,這般出水,快速有效,且不燙手,亦不耽誤出湯的速度,避免影響茶湯的風味。
  • 留根與瀝乾,福鼎白茶煮茶和衝泡界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同樣的就如李銀河所說的,生活於你而言是否美好也在於一念之間,或許對於我們來說身體能不能舒適很難決定,但是心靈上的舒適感卻是你可以抉擇的,一件事的好與不好,是你的主觀意念。而在面對白茶時也同樣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存在,「留根」與「瀝乾」。
  • 隨意投茶、溫水泡茶、悶泡,三種錯誤的衝泡,再好的白茶也白搭!
    但,真正的老茶客,為了一杯好茶,甘之如飴。有了好茶,泡好一杯鮮香醇爽的白茶,投茶量是第一要素。在好茶的道路上,一切的要求都如此模糊,精準,卻能幫助接近一杯完美的茶湯。故而衝泡白茶,一柄小稱必不可少。若是沸水衝泡劣茶,很容易泡出一杯又苦又澀的茶湯,還沒有特別的滋味。這時,溫水泡、冷水泡法便開始悄然出現了。劣茶配上溫水,內物質的析出極其有限,茶湯的滋味平平。但滋味平平,也好過苦澀難堪的滋味。
  • 悶泡和快出水,哪個更容易知道白茶品質?
    悶泡,顧名思義,指的是泡茶的時候,注水完成後,蓋上蓋子,久久不倒出茶湯,讓茶在密閉的環境下,與水長時間進行接觸。快出水,指的是泡茶時,注水結束後,調整好蓋碗開口大小,快速徹底的將茶湯傾倒出來。衝泡白茶,尤為是衝泡內質豐富的好茶,村姑陳向來提倡的是用快出水的泡茶手法。
  • 綠茶玻璃杯泡,白茶蓋碗泡,普洱紫砂壺泡,這是衝泡固定公式嗎?
    但喝茶不同,重在品飲,合適的茶具能為你帶來一杯香氣滋味絕佳的茶湯。並且當你開始為茶葉精心挑選茶具時,你便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比如,當你拿著一隻胎釉精緻、手繪著山水青花的蓋碗泡茶時,感受到那一份水墨畫的淡雅。
  • 衝泡白茶,方便快捷的飄逸杯可行嗎?
    今年的白牡丹,泡起來應當是花香高揚,稠潤鮮香呀?出現苦澀,是不是因為坐杯悶泡太久了?那位姐姐回復到,沒有啊,泡的時候,很快就出湯水了。這下子就納悶了。這時她發來了一張圖片,看到圖中的飄逸杯,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 新白茶衝泡的三大誤區,規避它,讓你的白茶好喝百倍!
    此時應當保持心平氣和,忌妄動肝火,可多喝些清肝明目、鎮定降壓之茶——福鼎新白茶。 泡一泡新白茶,一縷茶香便漫溢開來,清澈杏黃的茶湯盈動,咂一口,清純而鮮爽的茶味浸入心脾,唇齒間留有滿滿餘香。春日一盞富含胺基酸且清涼的新白茶,飲畢,頓覺神清氣爽。
  • 散茶要悶,餅茶也要悶,莫讓悶泡成為劣質白茶的通行證!
    若是有些白茶,需要長久地悶泡,才能擁有茶味,它的單薄內質可想而知,品質不好的茶,才需要悶泡作為遮羞布,將貧瘠的內裡遮掩,強裝出一副張牙舞爪的模樣。這些品質不好的白茶,一是產地不好,二是工藝不行。平地相較於高山,對於茶樹生長影響最大的有平地較高的溫度和長時間的強光照。
  • 茶葉久泡有害嗎?早上泡的白茶,能反覆衝泡一天喝嗎?
    然而前些時間,卻看到一個不少人都會感興趣的提問:「茶葉久泡有害嗎?早上泡的白茶,能反覆泡一天喝嗎?」嚴謹的說來,久泡和反覆多次泡茶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這個問題要拆成兩方面細說。衝泡茶葉時,受到熱水的促使影響,嫋嫋茶香不斷上揚。如果泡茶時間過長,沒有及時倒出茶湯。那麼泡出來的茶湯,除了會被悶濃、悶苦外,還會讓香氣減弱。從茶湯的完整風味、飲用價值看,將好茶久泡確實是浪費!
  • ​優質白茶不建議悶泡,為什麼還能煮茶?原因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原因一:白茶能煮茶不能悶泡,在於二者茶水比例不一樣一杯茶湯,滋味的來源主要是茶葉內含物質析出到湯水中的數量,投茶量不同,得到的茶湯滋味必然不同。衝泡白茶,100ml—110ml的水搭配5克的幹茶,是最合適的茶水比例。優質的白茶,內含豐富的營養物質,當坐杯悶泡時,茶葉與水接觸時間增長,這些物質也會釋放得更多。
  • 都說好茶不怕悶,白茶、巖茶、普洱茶誰才是悶泡的最佳搭檔!
    一隊,支持衝泡時茶葉要悶泡,若是不悶泡,湯水沒味道,喝起來味道寡淡。比如一茶友就認為,白茶衝泡時得悶。問原因,言之鑿鑿:白茶本來就寡淡,悶一悶還能喝出點澀味來。事實上,這類需要悶泡才有澀味的茶,並不是什麼好茶。悶泡對這類茶而言,相當於迴光返照,只是短暫的有滋味釋放。
  • 白茶再好,也會被錯誤的衝泡方式摧毀!教你三步學會泡白牡丹
    小白說,注意這幾點,你也可以泡出一杯好喝的白茶。02首先,茶具要選對。小白建議茶友們使用白瓷蓋碗衝泡。第一,蓋碗便於快出水。品質好的白茶,衝泡時出湯一定得講究一個字,快!而蓋碗可以根據白茶的品類,適當調整出水口大小以後,出湯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