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現象,古代那些自帶特效的神人,天降祥瑞之人

2020-12-06 艾倫看歷史

在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的神話傳說,上古黃帝時代更是被傳為了仙魔橫行的典範,而天人感應學說出現的相對要晚一些,這個學派的思想認為人是和自然萬物相對關聯的,人的行為會讓上天得到感應,地位越是高的人,對天地的影響就越是巨大,所以從古至今就流傳下來的非常多關於上天降下祥瑞徵兆的人,今天咱們就一起看看這些自帶特效的古代神人。

玄鳥生商。相傳商代的起源於玄鳥,而玄鳥其實就是被神化之後的燕子,在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有一個部落,人們非常崇拜黑色的玄鳥,認為這是上天的逝者,對它頂禮膜拜,一個叫做就「簡狄」的女人在河邊浣洗衣服,吞食了一顆玄鳥的蛋,這個女子完璧之身便懷胎有孕,人們認為這是神跡,當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被命名為「契」,這就是後來商代的始祖。從此就流傳下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這個叫做契的男子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命之子,出身便具有著傳奇色彩。

武王伐紂,鳳鳴岐山。紂王無道,武王伐紂是一個朝代的更替,武王順應天命討伐無道昏君,所以上天降下了祥瑞徵兆,首先在岐山傳出了鳳凰的鳴叫之聲,人們認為這是因為神鳥鳳凰感受到了西伯侯姬昌令人敬佩的德行,所以鳳凰來到了岐山居住,在武王伐紂渡江的時候,有一天白色魚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想將它放生,姜尚告訴武王,白色的魚就是龍,這是天命將龍氣賦予你,這條魚不可放生,於是武王服下白魚。之後武王的屋頂燃起了大火,火焰生成了浴火鳳凰的形象,這樣的祥瑞的徵兆保佑,武王伐紂進行的異常順利。

德行感天,周公輔政。周朝立國之後,武王姬發病逝,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成王,但是成王當時年齡只有12歲,因為年幼不能治理好當時剛剛穩定政權,武王就託付自己的弟弟周公幫忙輔政,但是其他人散播留言說周公要對成王不利,成王開始猜疑周公,周公為了穩定政局,就自己離開了周朝的首都,之後散播流言的其他皇族造反,周成王祭祀先祖問卜吉兇,這時天地間颳起狂風,本來快要成熟的莊稼全部被吹倒了,周成王知道自己冤枉了周公,親自去請周公回朝輔政,當周成王與周公相見之時,天上下起了小雨,一陣相反的風吹了起來,不經抵消了之前的狂風,還將吹倒的莊稼全部扶正,人們說這事上天感佩周公的德行,有周公在就能清正朝政。

李下產子,紫氣東來。若說最具傳奇色彩的祥瑞之兆,應該就是被奉為道家始祖的老子,據傳老子之所以姓李就是應為他是其母親在李子樹下生的,所以老子降生之後就指著李子樹說這就是我的姓氏,而且老子出世之後就是一副老態,世人出生都是從嬰兒開始逐漸變老,而老子正好相反,這樣相反的現象出現在他的身上,又是老人,又是孩子,所以才有老子這樣的稱呼,不但如此在老子出關的時候,天降異象,紫氣東來三千裡。據說這是因為老子已經證得大道,所以上天才會降下了這樣的徵兆,後來人們用紫氣東來比喻祥瑞之兆就是這一個原因。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眾多神奇的故事,以上幾位只是其中最為出色傳奇的,其實歷史中還有好多類似這樣的天人感應現象,不只是吉兆,也有兇兆,例如古代就把掃把星作為國破家亡的徵兆等等,其實這樣這些現象都是人類初步開始探索自然時,因為無法解釋一些神奇的自然現象,神化之後就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祥瑞之兆。

相關焦點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要說在古代社會當中, 我們是經常能夠看到很多的一些個祥瑞的顯現的,尤其是在很多帝王或者是富貴者的身上,我們是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一些個學說存在的,只要是有祥瑞出現,那麼就預示著人間一定是有好事發生。那麼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概念,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呢?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什麼是天人感應?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華夏文明之所以長期繁榮世代傳承,這主要得益於傳統文化所蘊涵的崇高智慧,儒道精神蘊涵其中,敬天順天之傳統,追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象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天人關係本質上是神人關係。
  • 天降祥瑞,順勢而為!孔廟祭孔,中國禮樂的啟示
    昨天為大家介紹了祭孔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生活你、我、他》節目組在曲阜孔廟祭典中遇到的天降祥瑞!11月5日下午兩點三十分,隨著儀仗隊的音樂與步伐,原本烏雲密布的天空中瞬時間出現了陽光,在接近5分鐘的時間裡首先是「兩條龍形」雲在盤旋,然後「孔子會見老子」的圖騰在空中顯現,在場的群眾都感到不可思議!
  • 中國古代天文學受制於天人感應說
    筆者試圖分析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關注對象和特徵,揭示其背後的思想基礎,即「天人感應」的思想。正是這種從商周時代就存在的思想,使得中國天文學無法越過「經驗階段」,發展出科學的天文學。  「天人感應」思想下的古代天文學  古人以「天」作為中介,賦予事物以聯繫,正是「天」使得世間的經驗有了深層次的意義。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說:「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他對於天象和人世的對應關係總結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天人同源不過是說,無論天、地、人、神,都不過是「道」的產物。而所謂的「道」,就是陰陽。正如「五行」學說所說的那樣,漢朝的董仲舒就是自覺地利用了「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而進一步將儒家的「人人之和」和道家的「天人之合」融為一個體系,發展出了他的「天人感應」理論。
  • 父親節逢日食,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發生日食有何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董仲舒的帝制神學體系:天人感應,歷代都要尋找「祥瑞之兆」?
    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認為,「天」是有意識的,「天」可以看到世間的一切。若君王無道,則天降災異以警示;若君王有德,則天降祥瑞以褒獎。後來,「天人感應」被儒家逐漸將其「泛道德化」,變成了「人在做,天在看」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通俗價值觀。
  • 為什麼皇帝出生都會天降祥瑞?是天意還是人為?
    按照老人的說法,能夠遇到彩虹這樣的天象奇觀,那就是祥瑞之光,一定會有好事降臨的。雖然大家都知道這顯然就是一個自然現象,哪有什麼真的好運來,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非常樂意接受這種虛無的空歡喜,甚至在心裡還久久回味著一種說不清的幸福感。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大概就是大自然神奇的天象所帶來的。
  •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這一理念拋出了帝王之命受制於天的宏觀定義,使得帝王執政的法理基礎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因此得到了極度渴望將權力掌握在中央的漢武帝的大力推崇。一、 大澤鄉起義引發平民階級的新思考在了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秦末的一場農民起義,那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 天人感應還是君權神授?古代東西方文明話語權與治權交鋒的結果
    天人合一,最早是中國古代道家在思想上所追尋的至高理想境界。後來到了漢朝,為了跟道家黃老思想爭奪對於政權的引導權,董仲舒改良儒學,將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借用過來,與最高統治者皇帝聯繫在一起,形成天人感應的說法,也就是後來傳統思想之中,皇帝是「天子」思想的由來。
  • 漫話天人感應
    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人的一切行為動作,思想認識等等,其實都是感於外部世界而作出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感動,應對,取予,趨避,退讓......都是相互間感應的結果。行為失當而有悔,以其感而相左,應之有差所致。天與人有感應嗎?有。日作夜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盛夏衣單,隆冬著棉,皆人應於天之晝夜四時而作,感應之昭著者。其幽隱而微渺者,常人蔽於智,有時不得而知。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陰陽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到「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於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其無間若氣而淖於水。水之比於氣也,若泥之比於水也。
  • 天人感應,古代君王與江山社稷,和太陽有什麼關係?
    關於太陽的形成,承古代「元氣創世觀」,認為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並說它是「陽之精」,因此認為太陽是「陽德之母」。而在封建時期,君王為最高統治者,聖人扶陽而尊君,古代便提出「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類,中國之應也」的說法(漢·劉向)。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天人關係」、「君權神授」等觀點,把帝王統治與天道、天命聯繫起來,為帝王統治製造權威,為帝王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學就成為了神學儒學。天人神學:天人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董仲舒獨創,早在《莊子達生篇》裡闡述的「天地,萬物之父母也」應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天是萬物之母,天創造萬物,當然包括人類。
  • 天人合一的問題:實質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問題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天人合一的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文化的這種特色,通過「天人合一」的命題表述出來。中國古代思想家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講究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以達到統一。
  • 「天人感應」學說及相關論述
    五行志》說:「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幹》《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墨子說:「天之志者,義之經也」,倡導「尊天順天」,符合天道,順應自然。認為人君須要時時刻刻注意自然變異,檢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違背了天意,及時改過,爭取挽回天意。墨子說:「夫既尚同於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