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相差11歲的兩個人在河南洛陽第一次見面。當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就好像是太陽在空中碰到了月亮,兩個千古大詩人就此結交成為朋友。當時,李白已經到過長安,受到過唐玄宗的接見,做過官,並在唐宮寫過歌頌楊貴妃的詩,已是名聞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沒有什麼名聲,但他們一見如故,非常欣賞對方的才華,成為知心朋友。他們一起在今天的河南、山東一帶遊山玩水,一起寫詩,一起尋訪所謂的長生之術,相處非常友好。
第二年(公元745年),兩個人要分手了,因為杜甫還年輕,他的人生事業還沒有開始,他決定到長安去。杜甫乘船沿汶水(今山東汶河)往西南方向回洛陽,然後再去長安。送走杜甫,李白非常想念這位年輕的朋友,就寫了一首詩,《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意思是說,我對你的思念就好像滔滔不絕的汶水一樣,源源不斷地跟著你向西南方流去。
又過了一年,杜甫到了長安,而李白也離開了山東,到長江下遊的吳地(今南京一帶)。杜甫非常想念在江東的李白,就寫了一首懷念李白的詩。詩中有這麼兩句:「渭北春天樹」(我在渭北遠遠眺望江東,想望見李白,但視線被春天的樹木擋住了),「江東日暮雲」(李白在江南遠遠地向西北眺望,但傍晚天空中的很多雲彩也擋住了他的視線,同樣看不見我)。可見,一對知心朋友相隔千山萬水,互相思念對方的心情洋溢於詩句中。後人就把這種互相思念的友誼,說成「春樹暮雲」。「春樹暮雲」這個成語,就是從杜甫的這兩句詩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