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
很多朋友認為中國最早的方向指示工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其實有研究發現,指南車的出現要早於指南針,什麼是指南車呢?就是靠人力拉動的一種兩輪車,車上站著一個木人,在車子移動的時候通過內部的機械運作利用差動讓木人的指向與車子轉向的角度相反,這樣木人所指的方向會一直保持指南車出發時設置的方向,車子怎麼動木人都會指向南方。
涿鹿之戰
關於它的設計建造者,相傳在4000多年前,黃帝和蚩尤涿鹿大戰,蚩尤釋放大霧使黃帝迷失了方向,黃帝組織其他能工巧匠研究製造了指南車,於是順利走出大霧並擊敗了蚩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另一個說法是在西周初期,越裳氏使臣來朝賀周朝天子,由于越裳氏居住在偏僻的南方地區,周天子擔心使臣回去的路上會迷失方向,因此建造了指南車來為他們引路。
指南車復原品
上面的說法都是基於傳說而來,科學家們不禁思考:指南車真的存在過嗎?它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呢?三國時期的馬鈞是一個著名的機械製造專家,他研製了很多在當時看來非常奇特的工具,還改進了提花機讓它在使用的時候更省時省力還能織出複雜而精美的圖案。還發明了龍骨水車,能夠在灌溉時提供不間斷的水,甚至還把諸葛弩加以改進在連射基礎上讓效率再次提高了五倍。
馬鈞製造的翻車
為了適應東漢末年的戰爭需要,他還設計建造了一種很厲害的攻城工具叫做輪轉式發石機,利用完美的機械原理能夠連續的發射磚石,而且射程有幾百步,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遠的。由此可見,這位馬鈞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機械設計才能,並且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臺,發揮的可謂淋漓盡致。
指南車復原圖品
到了魏明帝時期,在皇帝的支持與鼓勵之下,據說他潛心的去研究了指南車的原始構造和機械原理,在一段時間後建造出了一輛車子也是機械的能夠指定方向的,這個車子還運用了齒輪傳動技術,當車子轉動起來的時候,木人能夠自動辨別和指示方向。這種車子的指向原理和使用磁鐵製造的指南針是完全不同的。
指南車復原品
不過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史書和古籍有記述馬鈞製造這臺指南車的製造方法,通過有限的記載,我們目前只知道馬鈞成功製造出了指南車,但是沒有在軍事和民間普及和使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象徵作為陳設擺放在了高閣之上。到了西晉末年,由於中國再次陷入了戰亂和紛爭,這臺馬鈞製造的指南車就已經下落不明了,也算是留給了世人一個千古之謎。
指南車雕像
到了十六國時期的後秦,根據記載,皇帝姚興下令讓令狐生研究指南車的製造方法,並且再次成功製造出了一臺指南車,但是十六國時期各政權極其的不穩定,在後秦滅亡的時候這臺指南車被作為一種戰利品被運送到了建康,但是沒有人懂得指南車的運作原理和設計理念,放在那裡無法很好的去進行維護和保養,就這樣年久失修,各種零件散落,最終喪失了指南功能,成為了一種遺憾。
祖衝之
在這臺指南車消失六十年後,齊王蕭道成在研讀史書的時候發現了有關指南車的相關記載,他讓當時的著名科學家祖衝之再次潛心研究這個奇寶,於是祖衝之開始閉門不出,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指南車的設計和研發工作上。跟祖衝之一個時代的發明家林麟由於不服氣祖衝之自己也成功造出來了一輛。在幾百年後,北宋時期的燕肅也製造過理論相同但樣式不同的車子,這些都是目前在古籍上已知的關於指南車的記載。
指南針
由於指南車製造出來的年代久遠,在當時沒有普及開來,到了後世歷朝歷代研製出來的時候由於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指南車由於製造較為困難,相對比較笨重,實用價值已經不高,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被收藏在宮廷之內。但是古人們對於指南車的不斷探索和改進,很好的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和創新精神,正是因為這種創新精神,才為後來指南針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