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與好友王勝之,離開金陵,到儀真去。在宋朝,有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規矩——每逢官宦離任或者赴任,都會有歌妓來送別或者迎候。
這一點,在蘇軾的好幾首詞中,都曾經提到過,比如《菩薩蠻·杭妓往蘇迓新守》:「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蕭瑟。不用許飛瓊,瑤臺空月明。清香凝夜宴,借與韋郎看。莫便向姑蘇,扁舟下五湖。」這首詞中的「玉童」就是代指歌妓。比如《菩薩蠻·西湖送述古》:「秋風湖上蕭蕭雨,使君欲去還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殺人。佳人千點淚,灑向長河水。不用斂雙蛾,路人啼更多」,這首詞中的「佳人」,其實也是席上的歌妓。
這一次蘇軾和王勝之離開金陵,也有歌妓前來送別,蘇軾照舊贈詞一首,這首詞,卻寫得非常大膽——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誰起笛中哀。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
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憑陵急槳兩相催。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寫出了蘇軾渡江的時間和行蹤,以及秦淮的繁華和瑰麗夜景。
「月明誰起笛中哀」,據《思舊賦序》記載,向秀過亡友嵇康的宅子,聽見鄰居有人吹出很悲涼的笛聲,便寫了《思舊賦》,後人便根據這個典故,以聽見笛聲,表達思念舊友的意思。
「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王謝」指的是高門士族大戶,著名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這個意思。不過,在這裡,蘇軾用「王謝女」來比喻來送別自己的歌妓。這些歌妓,聽說蘇東坡要走了,便都過江來送別。
接下來的一句,就非常大膽了,「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我們都知道「雲雨」的出處,是宋玉的《高唐賦》,楚王曾經遊歷高唐,在夢中遇到一位神女,說自己是巫山之女,「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於是,就留下「巫山雲雨」的典故。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蘇軾寫出這樣的句子,可以說是非常大膽,雖然是「未成」,卻也很直白。
為什麼「未成」呢?因為「憑陵急槳兩相催」。「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這兩句透露出蘇軾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位豪放派的大詞人,也是一位深情款款的人啊!他不直接說自己的依依不捨,偏偏說歌姬們歸去之後,應該會很思念自己,就像自己思念她們一樣。
一首《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將蘇軾多情的一面,展現在眾人面前,也將蘇軾最大膽的詞句,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