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首詞中提到的王定國,指的是東坡的好友王鞏。王鞏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的牽連,曾經被貶謫到當時鳥不拉屎的嶺南地區,在王鞏遭到貶謫的時候,王鞏的歌妓柔奴陪同王鞏來到了嶺南。到了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的時候,王鞏終於得以北歸。
在王鞏的一次家宴上,王鞏讓寓娘(即柔奴)出來給東坡勸酒,於是東坡順便問了寓娘:「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沒想到寓娘卻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深深被其感動,於是做了下面這首詞贈送給她。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坡以流暢簡明的語言,傳神地刻畫了寓娘姣好的外貌和美好的內心品性,且通過對寓娘身處逆境可以安之若素的美好品質,同時抒發了自己隨遇而安的曠達心胸。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片開頭兩句,寫寓娘的天生麗質,讓我們對寓娘的姣好外貌有了認識。接著後三句寫寓娘可以自己寫詞作曲,並且清妙的嗓音一唱起歌來,便讓人感到十分舒爽,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也變得十分清涼。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但是,蘇軾詞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運用無窮的想像力,構成一幅絕美的意境。東坡這裡這樣一誇張,便讓我們對寓娘那獨特的歌聲有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上片是在描寫寓娘的外貌之美,才藝之高超,那麼下片就是在讚美寓娘的內在美。首句寫寓娘北歸後的神態容貌,是「萬裡歸來顏愈少」,嶺南的艱苦生活並沒有打擊到她,反而她以樂觀的心態變得更加年輕了。接著「微笑」二字,更是表現了寓娘那種對艱苦生活甘之如飴的自豪之情,再以嶺南的梅花比擬其人,進一步讚美寓娘的堅強意志。
最後三句寫東坡和寓娘的問答,東坡先是以否定的口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可是得到的回答卻出乎意料,「此心安處是吾鄉」,其鏗鏘有力的聲音,讓東坡深深佩服,並且拿來化作了東坡式的警句,在讚美寓娘樂觀精神的同時,也寄寓著東坡自己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整體來看,這首詞上片著重刻畫寓娘的外在美,下片著重刻畫寓娘的內在美,表現了寓娘美好的情操和高潔品格。空靈細膩,婉轉交融,令人一詠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