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歌妓寫下這首定風波,末一句已成了蘇軾人生態度的代名詞

2020-12-18 詩詞曲精品齋

下面這首詞中提到的王定國,指的是東坡的好友王鞏。王鞏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的牽連,曾經被貶謫到當時鳥不拉屎的嶺南地區,在王鞏遭到貶謫的時候,王鞏的歌妓柔奴陪同王鞏來到了嶺南。到了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的時候,王鞏終於得以北歸。

在王鞏的一次家宴上,王鞏讓寓娘(即柔奴)出來給東坡勸酒,於是東坡順便問了寓娘:「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沒想到寓娘卻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深深被其感動,於是做了下面這首詞贈送給她。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坡以流暢簡明的語言,傳神地刻畫了寓娘姣好的外貌和美好的內心品性,且通過對寓娘身處逆境可以安之若素的美好品質,同時抒發了自己隨遇而安的曠達心胸。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片開頭兩句,寫寓娘的天生麗質,讓我們對寓娘的姣好外貌有了認識。接著後三句寫寓娘可以自己寫詞作曲,並且清妙的嗓音一唱起歌來,便讓人感到十分舒爽,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也變得十分清涼。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但是,蘇軾詞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運用無窮的想像力,構成一幅絕美的意境。東坡這裡這樣一誇張,便讓我們對寓娘那獨特的歌聲有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上片是在描寫寓娘的外貌之美,才藝之高超,那麼下片就是在讚美寓娘的內在美。首句寫寓娘北歸後的神態容貌,是「萬裡歸來愈少」,嶺南的艱苦生活並沒有打擊到她,反而她以樂觀的心態變得更加年輕了。接著「微笑」二字,更是表現了寓娘那種對艱苦生活甘之如飴的自豪之情,再以嶺南的梅花比擬其人,進一步讚美寓娘的堅強意志。

最後三句寫東坡和寓娘的問答,東坡先是以否定的口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可是得到的回答卻出乎意料,「此心安處是吾鄉」,其鏗鏘有力的聲音,讓東坡深深佩服,並且拿來化作了東坡式的警句,在讚美寓娘樂觀精神的同時,也寄寓著東坡自己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整體來看,這首詞上片著重刻畫寓娘的外在美,下片著重刻畫寓娘的內在美,表現了寓娘美好的情操和高潔品格。空靈細膩,婉轉交融,令人一詠三嘆!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張「詞品即人品」的創作理念,他的詞如同他本身一樣,是宋詞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蘇軾的詞取材廣泛,或名勝古蹟,或飲酒賞月,或一花一木,或一時感悟,或生活小事都可入詞,可見,蘇軾的詞藝造詣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通過寫一件生活小事而見深邃意境的優秀詞章。
  • 歌妓送別蘇軾,東坡贈詞一首,其中一句太大膽
    這一點,在蘇軾的好幾首詞中,都曾經提到過,比如《菩薩蠻·杭妓往蘇迓新守》:「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蕭瑟。不用許飛瓊,瑤臺空月明。清香凝夜宴,借與韋郎看。
  • 蘇軾這首《定風波》的末句,後世稱其千古名句,實際出自歌姬之口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生平作詞、詩、散文成就都極高,後人也愛讀他的詞。大部分蘇軾的作品都充滿著灑脫豪放的風流氣息,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那時的景、情和人。喜歡讀蘇軾的詞,用詞華麗卻又不過分堆砌,感情流露卻又不全盤託出。
  • 朋友家的四位歌妓,讓蘇軾讚嘆不已,寫下四首詞,驚豔了世人千年
    被貶黃州之後,蘇軾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徐君猷。徐君猷,是當時的黃州太守。其實,他還有一個職責,是負責監督被貶的蘇軾。但是,這並不影響兩人之間成為了至交好友。在黃州的時候,蘇軾為徐君猷寫下了很多詩詞,《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醉蓬萊·重九上君猷》、《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等五首,是在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來找蘇東坡,在酒席上,蘇軾作了三首同韻的《浣溪沙》,第二天酒醒後,又用前韻作了兩首;徐君猷離開黃州的時候,蘇軾又寫了一首《好事近·送君猷》。
  • 這首詩蘇軾被翻譯成白居易,寫下人生受挫時強烈的吶喊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件難買寸光陰」,感嘆寶貴的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感嘆時光飛逝;蘇軾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一種豁達的精神。第一首詩描寫風景,下一段抒情,用風景襯託感情,寫得淋漓盡致。「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春末清泉寺附近的蘭花剛剛發芽,一場春雨漫過了水邊;松林溪邊,沙路蜿蜒,雨水衝刷著沒有一塊泥土的路面,顯得那麼清澈可愛。「蘭芽」指出蘭溪,蘭花春天的季節剛剛萌芽,卻充滿活力和成長。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蘇軾問柔奴一個問題,她回答了8個字,蘇軾為其寫下千古名詞
    現在還記得當時很喜歡的一首,是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就是這首詞的出處,當時蘇軾問了美女一個問題,她的回答只有八個字,就是這八個字,蘇軾有感而發寫下這千古名句。
  • 蘇軾最通透的7首詩詞,一字一句皆是人生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的這一首詞,寫盡了人生的聚散無常!
    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和老友久別重逢然後又匆匆分別的故事,雖然全詩看似灑脫豪邁,但其中也隱含對世事聚散無常的一種無奈。《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 蘇軾這首詞,其中一句被改編成流行歌曲,紅極一時,你聽過嗎?
    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他經受人生第一次貶謫後所寫下的人生感悟,他在這首詞中,借孤鴻抒發了蘇東坡在黃州的處境和心境,全詞說了兩個事,一是我很高冷,二是你們都是辣雞,其中一句「寂寞沙洲冷」,還被周傳雄改編成了一首流行歌曲,當年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
  • 人生遇到不順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當時蘇軾45歲,由於在王安石變法中持有不同意見,遭遇「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史,實則有名無實,生活極度貧困。三月七日去沙湖買田謀生,在半路上經過竹林時下起了大雨,路上的行人紛紛躲雨,而他卻不慌不忙、緩慢前行。不久天晴了,有感而發便寫下這首千古佳作。
  • 蘇軾彌留之際寫下這首詩 每一句都充滿禪理
    蘇軾在那些地方度過了一生中最好的年華,也吃盡了無數的苦頭,可是我們發現他從來沒有抱怨過,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依舊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這也最是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這樣的一種精神也最值得我們學習。可是誰曾想到蘇軾在這裡一停留,卻是永遠地留在了常州,再也沒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鄉眉州,這也成為了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 蘇軾被貶只有一位歌女為他餞行,感動之餘寫下這首千古詞
    蘇軾作為北宋最著名的詞人,寫下很多慷慨激昂的豪放派詞作,但他的一生其實都處在「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中。蘇軾回京後,正值王安石變法開始,他的很多師友,包括歐陽修在內,都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生氣,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仔細品味一下,感覺非常有道理。古代才子多風流,況且他們有風流的資本,僅憑才華就能博取芳心,撩妹技術相當高超。一代文豪蘇軾,歷經宦海沉浮,幾乎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事態度,其心態令人佩服,被貶黃州期間,閒來無事在城東開墾荒地種菜,並給自己起個「東坡居士」的綽號。
  • 歌妓向蘇軾勸酒,蘇軾贈她一首詞,無意間成為千古名篇,記得收藏
    古代人寫詩但是有非常大意境的,他們的詩時而豪情奔放,時而熱淚盈眶,總而言之古代人對於詩而言,大多數全部都是信手拈來的,只要腦中一想,醞釀片刻,一首千古名詩就出來了,什麼唐詩三百首,這全部都是扯淡,連李白據說是上萬首,不過真正屬於他的也有千把來首吧,因此古代人針對詩詞那就是情有獨鐘的。
  •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在黃州他經歷一場大雨,對很多普通人而言,臨時遭遇一場大雨的結果只不過是淋溼了一身衣服而已,但對蘇軾而言,臨時遭遇一場大雨的結果是直接催生了一首宋詞中的經典名作。《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這首《浣溪沙》展現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元豐七年四月,蘇軾離開謫居四年多的黃州趕赴汝州,一路遊山玩水,好不快活。在這期間,他暢遊了廬山、探視了在江西筠州任職的胞弟蘇轍,又前往金陵和王安石見了個面,順道和朋友買田江幹,定了個相攜歸隱的約定,最後終於在年底來到了泗州。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蘇軾經歷了人生起落之後,恍然大悟寫下這首詞,最後一句名動千古
    而在這其中,詩詞這一文學體裁,以短小精悍、哲理深刻而被世人所喜愛。縱觀古往今來的詩詞寫作,和那些千古美名流傳的偉大詩人們,他們筆下的詩詞之美,讓人難忘。簡言之,詩詞之所以被人所推崇,正在於他自身所蘊含的意境,或婉約,或豁達,品讀之時,總能在盪氣迴腸之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