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寫五言古詩,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
其實這只是蘇東坡的個人看法,韋應物主要創作山水田園主題的詩歌,白居易喜歡寫長詩夾敘夾議,兩人的風格本身就不一樣。不過通過蘇東坡的評論來看,韋應物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大詩人。唐代寫山水田園詩的第一高手是王維,韋應物的成就緊隨其後。韋應物關注現實生活,詩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問客何為來,採山因買斧。」
-
王綦的《山水田園冊》,文人墨客嚮往的田園生活
田園山水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畫家均有涉獵。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對寄意於山林、田園有著某種獨特的情懷!王綦 《山水田園冊》王綦畫的這套《山水田園冊》,描繪的是明末文人在隱居中的種種愜意王綦《山水田園冊》
-
6首田園詩詞:讓我們嚮往山水的清歡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田園的詩作。頭一首就是剛才提到的詩作。譯文:《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 ,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
陶淵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詩,描寫田園生活場景,比桃花源更讓人嚮往
有的人嚮往活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之中,有的人嚮往回歸田園山水,閒散舒適,要問那些想要回歸山林生活的人,最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不少人肯定會想到,陶淵明子啊《桃花源》中描繪的生活,「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男女女,生活得怡然自得。
-
說到唐朝的山水田園詩,就不得不說「王維」這個全才
繼續說這本《唐詩宋詞裡的趣事》,前篇說完了邊塞詩和玉門關的由來、文化的演變,這一篇我們來說說第二個類別,山水田園詩。實際上,山水田園單獨成為詩詞的審美意象,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和謝靈運開始的,發展到唐代,慢慢形成了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總體來說,這一派的詩人喜歡讚美大自然,也嚮往田園的生活,所以詩裡面說得最多的,也都是山水風光、田園生活。詩人們常常喜歡用不加修飾的語言,來描繪一種淡然悠遠的意境。
-
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 古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人物是誰
大家都知道王維的詩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大多都以反映田園生活為主,這種詩的流派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那麼大家知道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誰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陶潛、謝靈運、柳宗元,山水田園詩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
-
給人生做減法,參禪修佛,唐代「詩佛」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禪意體現
王維(701-761),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大才子。詩、書、畫、音律皆通,堪稱全科奇才。你不得不佩服造化弄人,它偏愛王維,極高的天賦並不是十年寒窗苦讀得來的。和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作詩之苦之難產,王維的詩似乎是信手拈來。王維出生在山西蒲州,幼年即聰穎過人,15歲去京城長安應試,因詩歌和音樂才華而為王公貴族所寵。
-
(硯邊雜談)我們為什麼嚮往田園生活?
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有幾人不羨慕、嚮往、陶醉於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這就是現在許多人嚮往的田園歸隱生活五連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讓我們意亂神迷的高樓大廈變的面目可憎,人人痛恨。進城沒幾年的人們,又開始懷念以前拼了命想要逃離的故鄉。故鄉還在,心已遠走。
-
他是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一生卻未曾做官,落榜後的他讓人扼腕
他是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一生卻未曾做官,落榜後的他讓人扼腕唐朝是一個詩歌盛行的朝代,有以詩取士之說,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維等都在朝為官,但是同樣是名聲大噪的孟浩然卻未曾入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寫山水田園詩的人,
-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唱出了所有隱居者的戀歌
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這首詩中,王維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
學而優則仕,孟浩然甘做山水田園詩人?其實是迫不得已
孟浩然作為盛唐時期的偉大詩人,寄情於山水田園,成為一位隱士,超脫於塵世。後來,他自己也是比較享受這種超脫的狀態,盛世隱居,不諳世俗,也是讓人羨慕。乘著小船順水漂流,看著山水田園風景,心情舒暢。書中還特意提到了龐德公進山採藥的典故,龐德公這個名字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他的兩個徒弟「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想必多數人會恍然大悟。
-
品讀《過故人莊》,這才是我們嚮往的,純粹的田園生活
田園風光雖然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美好,但我們所嚮往的田園生活,若是有一個模板,有個對比的方向,我以為,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所描繪出來的場景,便是最標準,最純粹的山水田園生活。或許,我們所嚮往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活,更是嚮往著這一份由內而外的輕鬆和愜意吧。
-
一心入仕的孟浩然,為什麼總是與命運失之交臂?
一心入仕的孟浩然,為什麼總是與命運失之交臂?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詩祖建安,宗淵明,衝淡中有壯逸之氣。先後有宰相張說、張九齡,狀元王維都看好孟浩然,為之舉薦,但最後都沒有成功。公元717年,孟浩然遊洞庭湖,幹謁張說,作《嶽陽樓》詩以獻,張說很欣賞孟浩然。公元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
-
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的曾祖父於東晉是位名臣,陶淵明的父親亦曾出仕,但是在陶淵明青少年的時候,家中就已經中落了,陶淵明一心嚮往山水自然之樂,但是迫於生活的巨大壓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出仕,但是不久之後便自行解職回家了。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陶淵明都一直待在家裡務農。之後,因為陶淵明族人的提攜,陶淵明當了彭澤令,但是,他在官僅僅八十多日就解職而去了。
-
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
在我國的魏晉時期,陶淵明和謝靈運分別開創了田園詩和山水詩。在之後的唐代,有兩個人對於他們進行了繼承,分別是孟浩然和王維。一.孟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
孟浩然和他的山水田園
作為唐代第一個山水田園派的詩人,孟浩然也曾多次進京求仕,想一展心中抱負,結果皆不順意。學而優則仕,是每個讀書人的最大理想。孟浩然滿腹的經綸學識,當然也想入仕為官,造福黎民百姓。大概也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讓他做個怡然自樂的詩人,沒有經歷過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的詩歌清新自然,讀起來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也流露出鬱郁不得志的心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唐朝的另外一種入仕方式,便是寫幹謁詩求他人引薦,簡單的來說是毛遂自薦的意思。
-
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
技巧丨「山水田園詩」學案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專題解讀】中國山水田園詩淵源流長,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讚美大自然雄奇秀麗,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
桂林狀元文化:山水之城的詩韻風流
「父子進士」「四代翰林」「五代知縣」等主題將人們帶入桂林古代廉政文化和狀元文化之中。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而聞名於世,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秀麗的山水之外,桂林自古就是「狀元之鄉」。桂林是廣西歷史上中狀元、進士最多的城市。史料表明:明清兩代廣西中進士711人,桂林佔了242人;廣西歷史上共有舉人9697人,桂林達4958人,佔了半數以上;廣西歷史上共有狀元10人,桂林佔了8個。
-
陶淵明嚮往的田園生活,是否讓你嚮往,在現代農村又是否適合
出生家境不錯,卻因日後劇變,導致家道中落,年少時失去父母親人,生活更加窮困,但自幼飽學詩書,深受道,儒兩家思想薰陶,一邊是喜歡自然田園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邊是為了生記的官宦仕途,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報效國家,又因眷戀田園生活,多次入仕卻又辭去回歸田園,輾轉於仕途與耕作之間十餘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中他已厭倦更看透了官宦生活,直至歸隱田園,成為我國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