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貝聿銘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07 新京報

當地時間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是誰?蘇州望族的富家少爺、哈佛大學高材生、普利茲克獎得主、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印刻在貝聿銘身上的標籤太多,多到拼成一個大寫的傳奇。

150秒回顧貝聿銘傳奇一生: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第一章 隱秘的東方貴族

貝聿銘於1917年出生於廣州,是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他17歲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他父親本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貝聿銘當時卻因為一部名為《大學幽默》的電影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並在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貝聿銘小時候在獅子林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當地時間5月16日逝世,享年102歲。他的建築遍及世界各地,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和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等。

貝聿銘於1917年出生於廣州,是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他17歲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他父親本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貝聿銘當時卻因為一部名為《大學幽默》的電影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並在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貝聿銘在軍隊中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在次年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這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隨後,他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並在美國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公寓。1963年,費城萊斯大學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1963年4月17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建築師貝聿銘在波士頓聽證會上介紹了新政府中心和斯科萊廣場的場地規劃和交通模式。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1979年10月16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在開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貝聿銘第一次親眼看到他設計的這座建築。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其中包括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最有爭議的作品是位於巴黎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透明金字塔。當時許多法國人不滿這一設計,巴黎人甚至會以佩戴上面寫有「為什麼要造金字塔?」字樣的圓形小徽章表示他們的不滿。不過,就如當年艾菲爾鐵塔一樣,他的玻璃金字塔經歷時間的考驗,也成為了巴黎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在21世紀之後,蘇州博物館成了貝聿銘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裡,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

數十年來,貝聿銘堅信建築不是流行時尚,而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解,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和技術有著深刻的研究,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為表彰貝聿銘的貢獻,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1981年7月17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開幕式上剪彩。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第二章 華商建築第一人

兩分鐘帶你看貝聿銘為世界留下的傳奇設計。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留下了傳奇故事和作品】

貝聿銘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是一名美籍華人,蘇州望族之後,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17歲高中畢業後,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大學畢業後,他開始了自己理想的建築職業生涯。

據新華社,粗略統計顯示,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外媒評價

《紐約時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他在全球有眾多地標性建築。建築評論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貝聿銘為「一名有教養的男人,他安靜而毫不誇張的風格掩飾著強烈的好勝野心。」

BBC: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標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

圖片來自BBC網站截圖

《泰晤士報》:貝聿銘開創性的建築聞名世界,他設計的建築結構影響力巨大,令人驚嘆的同時也富有爭議。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建築媒體ArchDaily:貝聿銘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中最偉大的一位,當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委會稱「他給了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形態。」

圖片來自ArchDaily網站截圖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委任」

據《紐約時報》,對於貝聿銘來說,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是職業生涯中尤為重要的一個作品。他說:「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委任。」這一建築背後是他與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夫人傑奎琳的一段故事。

貝聿銘和傑奎琳共同出席一場發布會。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1964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舉國哀痛,甘迺迪圖書館成為為紀念總統而擬建的最重要項目。當時,傑奎琳花費數月尋找建築設計師。

那時候貝聿銘還是建築界新人,非常渴望得到這個項目,為此他搜集了自己曾經設計過的大大小小的項目,包括現在約翰甘迺迪機場的國家航空公司航站樓、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等,準備應徵。

當時,路易斯·康、菲力普·詹森、戈登·邦沙夫特、保羅·魯道夫都已是資深建築師,他們和貝聿銘一起成為了最終候選人。

最後傑奎琳宣布:「所有的候選者都非常優秀,但是貝(貝聿銘),他喜歡將事物變得更美。」貝聿銘獲得了傑奎琳的委任,設計甘迺迪總統圖書館。

傑奎琳表示,「這是個非常動情的決定。他可以覺察出別人無法發現的東西。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過出色的設計,但是我相信他現在的才能。事實上,我的決策還是感性化的。他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傑克(約翰·甘迺迪的暱稱)。他們是同一年出生的。我決定和他一起邁出大膽的一步。」

甘迺迪圖書館耗費15年時間建成,從選址到建築初稿,這中間貝聿銘經歷了許多波折,也一度遭到波士頓居民的反對。過程中,他和傑奎琳也成為了朋友。

1979年,這座黑白分明、由純粹幾何形態構成的現代建築樹立在波士頓近郊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轟動美國建築界。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也因為甘迺迪圖書館,貝聿銘名聲大振,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

他設計的中外知名建築

法國巴黎

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透明金字塔

1983年,貝聿銘受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參與羅浮宮的翻修擴建項目。

1989年,貝聿銘交出了一座閃亮的玻璃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主入口。

這座玻璃金字塔最初並不為法國人民所接受,當時許多人批評這一設計太浮誇、太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金字塔也得到了法國人的喜愛,成為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貝聿銘本人也曾表示,「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羅浮宮將排在首位」。

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透明金字塔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美國波士頓

約翰甘迺迪圖書館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母校哈佛大學內親自選定場地,用於建設總統圖書館,但不料,一個月後他突然遇刺身亡。1964年,美國甘迺迪家族正式宣布由貝聿銘來負責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的設計。

1979年,圖書館最終建成,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這座建築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約翰甘迺迪圖書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美國華盛頓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在獲得甘迺迪圖書館項目之後,貝聿銘又於1974年成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項目的建築師。1978年,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完成,由於造型新穎獨特、設計豐富多彩,該座建築成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美國國家藝術館東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北京

香山飯店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回到自己曾生活多年的中國,貝聿銘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築相融合,最終設計出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香山飯店。1984年,香山飯店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

進入冬季,香山飯店內的一處冰瀑景觀,成為飯店的美景。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香港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建成於1989年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也是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貝聿銘獨特的設計特點。這座大廈是香港第三高樓,外形像「節節高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蘇州

蘇州博物館新館

1999年,已經82歲的貝聿銘受邀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祖籍蘇州,他的家族就是蘇州歷代望族,因此,對於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耗費了極大心力。

至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這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終於面世。貝聿銘曾表示,蘇州博物館新館是他最疼愛的「小女兒」。

蘇州博物館新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卡達多哈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位於卡達首都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貝聿銘晚年的一件傑出作品,目前該博物館已經成為卡達的國家象徵之一。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於多哈的一個人工島嶼上,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開館。

為了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走訪了埃及及多個中東國家,深入了解伊斯蘭文化與文明,最終設計出了這個大型的文化建築。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也成為伊斯蘭文化、藝術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

位於卡達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他曾經這樣定義一個好的建築

貝聿銘先生在生前接受過許多媒體的採訪,給建築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話。

「在某種層面上,我的目標只是讓人們愉快地進入一個空間並在其周圍活動。但我也認為建築可以達到一個水平,它可以讓人們想要在空間內做更多的事情。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挑戰。」

「當代建築師傾向於將某種現代性強加於建築,我知道時代變了,我們順應展。但是我不想忘記初心,持久的建築必須有根基。」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我相信建築是一種務實的藝術。要成為藝術,就必須建立在必要性的基礎上。」

「現代建築需要成為發展的一部分,而非變革性過程的一部分。」

「對於一個建築來說,25年不足以作出評判。建築是石頭和磚塊、水泥和鋼鐵(構成的),必須經得起考驗。」

建議中國建築師「多看一看自己的建築傳統,而不是設計成西方模式。」

【貝聿銘的建築:幾何學的紀念碑】

生前貝聿銘的建築風格被冠以各種主義的標籤,如果尊重他本人的意願,那就是建築就是建築,不分什麼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和結構主義建築等等,而真正能留存下來的還是建築本身。那麼貝聿銘的建築呈現出什麼特徵呢?我覺得一句話,就是他是一位幾何學的魔術師。

貝聿銘的設計以其銳利的直線、單純的構造和透明充滿光的空間,在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跡。雖然他的設計不被建築史學家們歸於某種風格和主義之內,但是,貝聿銘在不同時期和年代,在世界各地留下的紀念碑式的建築本身,就是二十世紀現代建築的裡程碑。

貝聿銘是一位銀行家的兒子,而他的家譜記載了貝家是蘇州的望族,貝聿銘在他家擁有的獅子林裡長大,也就是說,在他成長為一位建築師之前,建築和環境以及景觀的關係就已經在滋養他了。還是少年的貝聿銘,17歲就前往美國學習建築設計,1940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之後在前包浩斯學院創辦人格羅皮烏斯指導下的哈佛大學建築系深造。貝聿銘早年就開始關注建築所處的環境應該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對現代建築的某些理念是持懷疑態度的。他不認為國際樣式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真理,而那些反映時代特徵的建築,現代建築設計應該考慮和融入氣候、歷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貝聿銘在他成功完成了卡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之後的一部紀錄片中坦誠地說過:我大部分時間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度過的,對伊斯蘭文化不了解,為了設計這座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我花了半年時間來學習了解伊斯蘭文化。貝聿銘幾乎以一位歷史學家的態度從事現代建築設計,正是因為這種態度,才使得他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建築設計,與當地的歷史、氣候、文化和氣質相吻合。也就是說,貝聿銘在設計之先,必須研究建築所處地區的歷史文本,尋找歷史遺留中的元素,並小心翼翼地將這些元素融入到現代觀念中來,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建築。

貝聿銘17歲前往美國,1954年成為美籍華人,他的大半生涯在美國度過,但是他還是一顆中國心。他在中國大陸留下的建築遺產,反映了他對中國建築文化的深刻解讀。現在我們回頭看看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設計的香山飯店,北京和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以及蘇州博物館,都體現了他以很深的洞察力,把各種元素轉譯成現代語言的能力。

當我們重新審視貝聿銘那些留在中國大地上的建築遺產,儘管像香山飯店那樣設計在竣工當年充滿爭議,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正是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中高貴的品質所在。我覺得,沒有哪一位中國建築師會像貝聿銘那樣,對歷史深懷敬意,對傳統透徹解讀,對元素運用得如此嫻熟,讓現代建築設計成為一種歷史性的延續。

我有幸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前夕在紐約採訪了貝聿銘,這位世界建築巨匠的溫和和非凡的氣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在採訪中問了一個問題:您覺得影響二十世紀建築設計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他回答說是立體主義。

確切地說,當時我沒有理解他的意思,這個回答我一直放在心裡十幾年。直到在他百歲生日的2017年,有媒體約我把對貝聿銘的採訪整理出來時,我又想起這句話。這時的我已經恍然大悟,立刻展開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建築和設計諸多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的立體主義研究,這一研究帶來了顯著效益,那就是終於找到了二十世紀藝術和建築設計產生革命性運動的源頭。在考察貝聿銘的設計之後,可見他的設計實際上是立體主義之後呈現出極少主義特徵的先驅性設計的實證。

貝聿銘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中國傳統環境中長大的,到美國之後接受了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科班教育。雖然早期設計是一種標準的國際樣式,但是貝聿銘的設計底圖,可以看出他所一直沿用的幾何形模數特徵。

從華盛頓國家畫廊這件設計上就已經體現得很明確,而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建築設計上,幾何形的外形像竹筍一樣節節高,但每層平面圖都像是七巧板的平面組合。這就是貝聿銘設計的密碼,實際上是中國傳統設計元素中的正方形七巧板和荷蘭風格派的軸測圖融合的美學。

我曾在採訪貝聿銘之後,再次前往北京的香山飯店。幾十年過去了,這座建築仍然在那裡散發著濃鬱的中國建築氣息,那些我們曾經看不懂的,正是這座建築的氣質所在。我為北京能在半個世紀之前誕生一座這樣的現代建築而自豪,也為貝聿銘設計的先鋒性而折服。

2019年5月17日寫於巴黎

□方振寧(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第三章 貝聿銘談建築

貝聿銘生前接受過許多媒體的採訪,給建築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話。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建議中國建築師「多看一看自己的建築傳統,而不是設計成西方模式。」

談到曾經飽受爭議的香山飯店,他的《貝聿銘全集》提到,在飯店的落成典禮上,一個高官不屑地說香山飯店看上去「很中國」。事後貝聿銘說:「當時正開始『四個現代化』,政府想要的是西式風格,所以他這個評價並不是褒義,但聽在我耳裡,就是表揚。」

【香山飯店落成時曾被批,貝聿銘:聽在我耳裡,就是表揚】

北京香山飯店。

圖片來自北京香山飯店網站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律銘在中國大陸留下的第一座建築。

1946年還在哈佛讀書的貝聿銘曾給朋友寫過一封信,表達想要在建築裡找到一種地域性或是民族性的表達方式,「現在的問題是,要找到一種絕對中國的建築表達,但又不用到中國傳統的建築細節和主題。」信封上還印著「貝聿銘不可能的夢想——1946」。

30多年後,他的夢想終於有機會實現了,那就是香山飯店項目(1978-1982)。

貝聿銘第一次訪問北京是1974年,與美國建築師協會一同。在這次訪問中,貝聿銘建議儘量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1978年,在人民大會堂的晚宴上,他又提出了他的擔憂。之後不久,政府決定禁止在故宮周圍一定範圍內建設任何高樓。後來貝聿銘回憶稱:「算起來,這才是我對中國最大的貢獻。」

當時,中國政府希望貝聿銘能為北京設計一座建築,並給了三塊北京城外的地供他挑選。貝聿銘考察了當時北京的建築,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中國建築走到了死胡同。他曾說:「現有的兩個方向,一是盲目仿古,一是全盤西化,哪一條都走不通……我想探索一下,中國傳統究竟是否還紮根於老百姓的生活中。如果是,那麼或許中國建築師就不用靠西方國家而能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中國的建築應該自然而然地生根於這樣的歷史文化。」

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中,貝聿銘用他老家蘇州風格的白灰泥牆,取代了北方常用的赭石色牆。他還請來一位75歲高齡的燒窯手藝工匠,恢復了從明朝傳下來上千年、快要失傳的技藝。

香山飯店不同於貝聿銘大多數建築,不具備獨立的雕塑形態,而是具有強烈的「繪畫性」。他結合中國園林經典的軸線和收放自如的空間序列,讓酒店從中庭輻射出去:為了保護原有的眾多樹木,其中還包括兩柱八百年的銀杏樹,客房不對稱地分散在四周。

貝聿銘曾說:「中國園林就像是一個迷宮,置身其中,你很難一眼望盡,永遠不能領悟全局。一進園林,你就會被美景吸引而駐足流連——這美景也許是一棵樹、一塊石頭或者一隙光影。你漫步小徑,或踱過小橋,沿著蜿蜒曲折的園路,永遠步移景異……它關乎尺度、關乎散點透視,也關乎偶然——那種出人意料的欣喜。」

貝聿銘在主花園重現了「曲水流觴」——中國所剩無幾的古老水迷宮。但是石材成了最大的問題:北方的石材太粗糙,南方的又太精細,不夠大氣。直到有一次貝聿銘在去北京的飛機上找到了靈感——一本介紹雲南石林的宣傳冊。貝聿銘稱作「天降好運——當你做好準備時它就會降臨。」他把雲南的石頭運回到3000多公裡外的北京。當時這些石頭都是靠滾圓木的原始辦法運入工地的。

貝聿銘曾說:「香山飯店是我經歷過最難的項目之一,在一個我完全不明白的系統裡工作,有很多欣喜,也有不少挫折。我們不能下指令,只能提建議,而中國人又不會輕易下決定……領導有領導的說法,工人們有工人們的意見,北京本土的建築師也有自己的觀點。」

關於香山飯店,東西方的評論眾口不一。西方建築界由於不了解中國傳統元素,誤以為它是後現代風格;而中國建築師和官員,諳熟貝聿銘的現代主義風格,則為他沒有加入現代元素而頗感失望。貝聿銘曾辯駁:「如果造一座反光玻璃大廈,對中國又有什麼好處呢?」在飯店的落成典禮上,一個高官不屑地說香山飯店看上去「很中國」。事後貝聿銘說:「當時正開始『四個現代化』,政府想要的是西式風格,所以他這個評價並不是褒義,但聽在我耳裡,就是表揚。」

註:本文資料整理自《貝聿銘全集》

【貝聿銘自述:建築是藝術和歷史的融合】

我的少年時期在中國度過,那個時候我對建築沒有什麼概念,認為建築和工程是一回事,從來沒有考慮過設計的問題。我學習物理和數學,對藝術和歷史卻沒有過多的關注。後來我逐漸認識到,藝術和歷史才是建築的精髓。第一個讓我考慮建築學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 Emerson)。那個時候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和哈佛大學之間有幾個聯合項目,因此在格羅皮烏斯(Groupius)來之前,我就對哈佛大學建築學院有了一些了解。當時麻省理工學院還沉迷於學院派(Beaux-Arts)風格,我對于格羅皮烏斯和布勞耶(Marcel Breuer)加入哈佛大學很感興趣,於是便決定到哈佛讀研究生。

在哈佛大學讀研的最後一年,我師從格羅皮烏斯,他允許每個學生自由選擇項目主題。我對他說我想做一個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因為我認為歷史和建築是有著緊密聯繫的,他聽完後並沒有反對我,只是回答說,「好啊,那你證明給我看看。」於是我決定設計一座位於上海的博物館。當時所有在建的中國建築都是新古典主義風格。而我卻認為,中國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學院派風格的立柱和山花並不適合。由於家裡一直都有收藏中國藝術品,我對中國藝術也略知一二。最後後我設計了一個為中國藝術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館,這也贏得了格羅皮烏斯的認可。1946年我在哈佛讀研時設計的這個作品,和時隔60年之後的蘇州博物館不無相似之處。

格羅皮烏斯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學教書,而威廉·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正決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開設建築部門,他讓菲利普·詹森(Philip 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築師,我也在其中,就這樣我搬到了紐約開始為他工作。我們看了各種地產,我也開始逐漸了解了不動產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停留在理論上,直到基普斯灣項目才真正得以建成。這個項目給了我信心,也讓我更加敢於放手設計。那時候的我,十分欣賞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 Rohe),雖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密斯偏愛的「幕牆」是用玻璃和金屬覆蓋結構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牆面直接變成外立面,這樣就可以兩步並作一步了。於是,在基普斯灣項目和後來與齊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裡,我都採用了這個方法。

我和齊肯多夫合作了10 年,這期間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個團隊中的工作給我帶來了其他年輕建築師不可能接觸到的廣闊經驗。我接觸到的是大規模的都市設計。基普斯灣項目之後,我開始感到低成本住宅的局限性,並且想要做些不一樣的作品。第一個機會就是來自丹佛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爾特·奧爾·羅伯茨(Walter Orr Roberts)請我在博爾德的平頂山上建一個研究中心,我欣然應允。正是這個項目,讓我第一次有機會將建築視為一種藝術形式。

《貝聿銘全集》,作者:朱迪狄歐,版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年1月。

繼羅伯茨博士之後,我的下一個重要客戶是傑奎琳·甘迺迪,1964年她在一眾建築師中,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我來負責甘迺迪圖書館。這個項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幫我得到了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而後來,正如埃米爾·比亞西尼(Emile Biasini)所說,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總統——另一個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則是因為我做的國家美術館東館,而最終選擇我來負責大羅浮宮的設計。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個有遠見願景的人可以及時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就很幸運地遇見了這樣一些貴人。

我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公共項目,而我認為最好的公共項目就是博物館,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羅浮宮關乎建築,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表達。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法設計。從我在哈佛大學時期師從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項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館一直都是我的主題,不斷地提醒著我,藝術、歷史和建築確實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註:本文經出版社授權,摘自《貝聿銘全集》序言。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他曾經如何定義一個好的建築】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他生前接受過許多媒體的採訪,給建築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話。

「在某種層面上,我的目標只是讓人們愉快地進入一個空間並在其周圍活動。但我也認為建築可以達到一個水平,它可以讓人們想要在空間內做更多的事情。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挑戰。」

「當代建築師傾向於將某種現代性強加於建築,我知道時代變了,我們順應發展。但是我不想忘記初心,持久的建築必須有根基。」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我相信建築是一種務實的藝術。要成為藝術,就必須建立在必要性的基礎上。」

「現代建築需要成為發展的一部分,而非變革性過程的一部分。」

「對於一個建築來說,25年不足以作出評判。建築是石頭和磚塊、水泥和鋼鐵(構成的),必須經得起考驗。」

建議中國建築師「多看一看自己的建築傳統,而不是設計成西方模式。」

「當一個人還足夠健康可以繼續工作的時候,最好不要突然退休。」

第四章 他人眼中貝聿銘

外媒紛紛發文悼念貝聿銘:為世界景觀增添了一份優雅。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紐約時報》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

《華爾街日報》讚頌貝聿銘是一個重新審視天際線和創造標誌物的建築師,他作品中優雅的玻璃和金屬網格遍布世界。

貝聿銘一生為之驕傲的作品——羅浮宮金字塔、蘇州博物院也發文悼念,「雖然您已經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將一直被全世界所銘記。」「蘇州博物館是貝老留給蘇州人民最為珍貴的禮物。」

貝聿銘弟子會議,2019年3月師生倆人見面時,貝先生還曾念叨想回中國:「他說,我已經退休了、不工作了,沒有必要再待在美國,我要回中國去,想在那裡吃好的。」

【獨家|弟子談貝聿銘晚年:喜歡吃紅燒肉 想回國吃好吃的】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他的作品享譽世界,晚年最牽掛的卻是中國。

貝聿銘的弟子林兵告訴新京報記者,每次見面,兩人都會聊起他的設計代表作蘇州博物館,而對於自己的另一重要作品香山飯店,貝聿銘生前很遺憾,「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飯店的施工工藝、質量並不是很滿意」。

他向新京報記者回憶,2019年3月師生倆人見面時,貝先生還曾念叨想回中國:「他說,我已經退休了、不工作了,沒有必要再待在美國,我要回中國去,想在那裡吃好的。」

林兵1998年至2010年在貝聿銘所創辦的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任職。2004年至2008年,他曾代表貝聿銘擔任蘇州博物館項目的駐現場代表,負責設計方與業主和施工團隊之間的現場協調。也曾負責《貝聿銘全集》中文版的審校。2017年貝聿銘百歲壽辰時,他曾負責在蘇州美術館策展貝聿銘文獻展。

2011年,林兵負責審校的《貝聿銘全集》出版。

談生活:特別喜歡紅燒肉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得知貝先生去世的?

林兵:(北京時間)今天(5月17日)早上知道的。貝先生的兒子也給我打了電話。

新京報:貝先生具體是什麼時候走的?去世時是什麼情況?

林兵:美國時間周四(5月16日)凌晨兩點,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最後是在醫院,年紀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走得很安詳,沒什麼痛苦。

新京報:你最後一次見貝先生是什麼時候?

林兵:今年3月底,我去家裡看他。我每次回都會去看他。

上次去的時候,他狀態很好,講話興致很足。我在家裡待了一個多小時,和他一起吃了午餐,聊了會兒天。

新京報:你們聊了些什麼?

林兵:什麼都聊。

他比較關心吃的,一直很懷念中國菜,特別是比較講究的中國菜。因為在美國很難吃到非常入口的,所以他經常跟我說想到香港、蘇州去吃好吃的東西。

他很喜歡粵菜,也很喜歡蘇幫菜,特別喜歡紅燒肉。以前有機會到蘇州的時候,他還喜歡吃蘇州的雞頭米,這當然在美國吃不到,也就是想想。他還是挺懷念中國美食的。

新京報:那上次見的時候,你們是吃的中國菜嗎?

林兵:對,當時請了外面的中國廚師為他做菜。有紅燒肉,還有江浙一帶的醃篤鮮——筍、百葉和鮮肉,他吃得津津有味。我們還喝了點啤酒。他喜歡喝紅酒,如果吃西餐就喝紅酒,吃中餐喝點黃酒,吃日料喝點清酒。他飯量一直不大,吃得不多,但對於一個100多歲的人來說,已經足夠大了。

新京報:除了美食,你們還聊了些什麼?

林兵:各個方面,我們唯一不聊的可能就是工作。

當然,由於我和我的合伙人以前都是他的助手,幾年前我去見他,他也會問問我們在做什麼東西。有時候,我們也會聊起此前做的一些項目,比如說蘇州博物館。後來,更多聊的是其他方面而不是工作。他會跟我聊聊自己小時候中國的事情,比如蘇州、他的老家等等。

新京報:你當時走的時候,貝先生有沒有交代些什麼?

林兵:沒有。雖然我也知道他年紀很大,但是從他的精神狀況等方面來說,每次都覺得很快還會有機會見面,所以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交代。他每次看到(我),都很高興,聊了以後就等著下次見面,也沒有想到他會去世。

新京報:上次見面之後,有再跟他聯繫嗎?

林兵:沒有,因為畢竟年紀大了,他也很少用電話,平時很少聯繫,一般我們都是當面去看他。

談作品:每次都會說起蘇州博物館

新京報:貝先生最後一次回國,是什麼時候?

林兵:應該是2012年來香港。那時候他在日本美秀美術館邊上做了一個小殿堂,應該說是他最後的作品。在參加開幕式之前,他到香港看了朋友,然後去了日本。

最後一次來大陸的話,應該是2006年來蘇州,當時是做蘇州博物館。從2002年到2006年,蘇州博物館建造期間,他一共來了五次蘇州。

新京報:您當時代表貝氏事務所及貝聿銘先生擔任蘇州博物館項目駐現場代表,有什麼感想?

林兵:貝先生做事很認真,並沒有簡單地想到建築本身。他考慮的是建築跟周邊環境的融合,跟蘇州歷史的融合。同時,他也會想到未來的營運等問題。業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

就建築而言,他從來沒有單單為做建築而做建築,相反他是把建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我覺得他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跟這方面也有直接的關係。

新京報:蘇州博物館有貝先生的「小女兒」之稱,他後來有跟您提到過這座博物館嗎?

林兵:有,我去美國看他,都會說起。他會問蘇州怎麼樣,我說蘇州很好,大家很喜歡蘇州博物館,蘇州很多地方的建築都很像蘇州博物館。他說那有點可怕,不應該全像蘇州博物館。

其實在2006年離開中國的前一天,貝先生曾提出想在下午4點前去蘇州博物館,一個人走走看看。因為他很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和觀眾的關係,觀眾走在博物館裡,他也想在旁邊觀察一下。同時,他也希望自己最後能再看蘇州博物館一眼。

那天下午他去了,但不是一個人,有記者、領導什麼的,很難有機會自己單獨一個人。這也是我比較遺憾的事。

新京報:既然這麼念念不忘,後來為什麼沒有再回蘇州看看呢?

林兵:2006年走的時候,他已經90多歲了,年紀大了,很少有機會再回來了。他一直說想回中國再看看,最近一次看到我還在說這個事。他說,我已經退休了、不工作了,沒有必要再待在美國,我要回中國去,想在那裡吃好的。

新京報:貝先生在中國的另一代表性作品香山飯店,他有跟您提過嗎?

林兵:香山飯店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也是他離開中國以後首次回來做的項目。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飯店的施工工藝、質量並不是很滿意,他覺得有點遺憾。香山飯店完工以後,他再也沒有回來看過。

談評價:被稱為「大師」,貝聿銘有點忐忑

新京報:貝先生有沒有跟您提到他的遺願?

林兵:沒有。他沒有告訴我他對自己一生的看法,但是我覺得他有很了不起的一生。因為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作品,留給了世界。

新京報:您剛提到,貝先生沒有在您面前評價過自己?

林兵:他做的作品他都很驕傲,因為他都用心去做,而且都能得到各種文化的接納。我相信,他應該很欣慰。但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不會自己說怎麼樣。每當有人尊稱他為「大師」,他會有些忐忑。雖然他沒有這麼告訴我,但在邊上我可以感受到。

他一直說,他做的一切,希望大家在建築當中去感受。我記得蘇州博物館完成後,我回美國,他問我大家喜歡嗎?我告訴他,蘇博開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去,說覺得很舒服。貝先生說,這個感覺是最好的褒獎。

新京報:貝先生之前有沒有跟您談過,百年之後想葬在哪裡?

林兵:沒有。目前家人還在安排他的後事,具體還不知道。但我相信貝先生應該會跟他的太太葬在一起,太太是葬在美國紐約。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羅浮宮、蘇博悼念:一直銘記】

「雖然您已經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將一直被全世界所銘記。」「蘇州博物館是貝老留給蘇州人民最為珍貴的禮物。」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今晨,羅浮宮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分別發文悼念。

據美國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的作品遍布全世界,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等。他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如今,時間已給出了他所創作的建築作品的答案。

「天堂會美很多。您在天堂的住所一定會是蘇博的模樣,山與水、光與影、黑白灰。巨星退場,星星之光不滅。」網友如此深情懷悼。

2006年10月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參加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穿梭於東西方世界的建築大師

出自貝聿銘手筆的蘇州博物館大門前,無論是否節假日,永遠排著參觀遊客的長龍。

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的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博物館周邊的忠王府、拙政園、獅子林,浸潤了他童年時光的記憶。滲透著傳統中國文化印跡的蘇州園林,令他自小開始體悟到建築創意的美麗。曾有人說,蘇州是貝聿銘設計精神的「中國原點」。

10歲時,貝聿銘隨父親來到上海,他為有著「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國際飯店而驚嘆著迷。很久之後,成為建築大師的貝聿銘說,彼時幼小的他為「遠東第一高樓」的高度所深深吸引,從那一刻起,心中埋下了建築師的種子。

17 歲,貝聿銘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從哈佛畢業後,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職業生涯,1955年,他創辦了自己位於紐約的建築公司——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85歲時的傑作,這位始終說「我是蘇州人」的建築大師,在故鄉證明了一個人實現年輕時夢想的同時,仍能守住割捨不斷的根。建造蘇博的過程,恰是他充滿眷戀的歸鄉路。這座建築最終被人們評價為「既融入了建築大師的建築智慧,亦滿溢了對故鄉的情感」,而貝聿銘則是親暱地稱呼蘇博為「我的小女兒」。

從個人經歷到藝術世界,貝聿銘始終身處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縫隙」,他卻瀟灑言道,「我在文化縫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學習西方新觀念的同時,不放棄本身豐富的傳統。」在世人眼裡,他在東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華,又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之間穿梭。

70 多年來,貝聿銘的建築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達。據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1979年,貝聿銘榮獲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築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

1981年,貝聿銘獲得法國建築學金獎;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第五屆普利茲克獎;1989年,獲得日本帝賞獎;1986年,獲得裡根總統頒發的自由獎章。

「您和您的作品將一直被全世界所銘記」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被法國人贊為「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圖片來自@羅浮宮博物館

貝聿銘最為中國普通人所熟悉的作品當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和蘇州博物館等。

今晨,羅浮宮博物館發文悼念: 「就在幾分鐘前,羅浮宮收到一個讓人悲痛的消息,羅浮宮金字塔的作者,也就是我們前天剛剛提到的華人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大師之一,在5月16日辭世,享年102歲。雖然您已經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將一直被全世界所銘記!!!」

蘇州博物館今晨發文悼念:「蘇州博物館是貝老百年建築設計人生的心血凝結,是留給蘇州人民最為珍貴的禮物,更是他最心愛的『小女兒』。我們震驚於噩耗,更深懷感念。感恩貝老為蘇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貝老為觀眾帶來的藝術驚嘆,感恩貝老為每一位蘇博人激發的驕傲和努力。貝聿銘先生雖已離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蘇州博物館將永遠銘記和懷念。願貝老於天堂永安!」

公眾悼念:「您設計的建築在,您就還在」

今晨,貝聿銘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公眾紛紛悼念,「貝老走好!」

一位網友回憶:「大學期間逛蘇博,聽說裡面有棵樹是他親自栽種,感覺恍如昨日,總覺得他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不曾離開。」有網友說:「您設計的建築在,您就還在。」

一位網友感慨:「上帝高興了,天堂會美很多。您在天堂的住所一定會是蘇博的模樣,山與水、光與影、黑白灰。巨星退場,星星之光不滅。」

中經聯盟秘書長陳雲峰在朋友圈發表悼念說:「不論在芝加哥還是紐約,很多標誌性的建築都是大師的作品,當我登臨這些建築時,都由衷地向大師致敬。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致敬大師,天堂安好。」

北京願景集團副總裁、CMO白潔在朋友圈回憶了自己曾專程在日本尋訪過的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美秀美術館。白潔說,貝聿銘逝世後,紀念他的文章鮮有提及美秀美術館。但這座山中美術館的路線是按《桃花源記》設計,先是林間道上「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而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當時驚嘆於中國魏晉名作,會這樣完整地被貝聿銘搬到日本林間。美是全世界、全物種的通用語言。」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各大外媒這樣評價他】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各大外媒紛紛發文悼念,並給予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築師極高的評價。

《紐約時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他在全球有眾多地標性建築。建築評論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貝聿銘為「一名有教養的男人,他安靜而毫不誇張的風格掩飾著強烈的好勝野心。」

《華爾街日報》:貝聿銘是一個重新審視天際線和創造標誌物的建築師,他作品中優雅的玻璃和金屬網格遍布世界。

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截圖》

CNN: 貝聿銘被視作最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他是首位參與法國羅浮宮設計的外國建築師,一開始受到人們反對,最後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贏得了認可。

BBC: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標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他在年紀很大時仍然積極投入工作,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就是在他80多歲時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泰晤士報》:貝聿銘開創性的建築聞名世界,他設計的建築結構影響力巨大,令人驚嘆的同時也富有爭議。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建築媒體ArchDaily:貝聿銘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中最偉大的一位,當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委會稱「他給了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形態。」

編輯 馬浩歌 賈聰聰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每段關係無論是甜蜜或者痛苦,都在新的體驗和旅途裡獲得新生,也許我們無法說明什麼才是愛情,時間在變,人心也在變,如琢如磨,到底我們在談愛情的時候是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愛情的一些拙見。沒有承諾的承諾,愛情就無法繼續。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於是,改變發生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那麼,成長一事,我們便少了重要的認知,而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少了很多可能性。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通過成長來塑的。可這樣的成長,並不是隨時間消耗而來的,這只是一個人的自然生長而已,不會給我們帶來自己想要的價值感。那麼,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呢?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馬爾克斯和村上都會說,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有可能村上是在致敬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實際上造句的本能逃不脫意義本身的泥沼。
  • 故宮研究員羅文華:當我們談論遺蹟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人文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當我們談論遺蹟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不只是遺蹟留存下來的文物,而是人和文化。」談及中國石窟寺如何文旅融合,讓更多觀眾享受考古發現的成果時,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文華這樣告訴記者。多寶塔(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在羅文華看來,從事文博工作的專業人士在為觀眾講解的時候,不能片面地說佛教誕生於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引進,而是應該解釋一個遺蹟背後的人群、人群帶來的文化信仰。
  • 當我們談論「西方」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文 / 北遊1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大多數中國人在談論「西方」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今天這篇文章,可以糾正一些常見的誤解。2既然「西方」和古羅馬和古希臘關係並不大,那麼我們所說的「西方」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最為靠譜和權威的定義,來自美國法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哈羅德·伯爾曼。
  • 當我們談論「生活美學」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可是,當我們談論「生活美學」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麼?什麼是「生活美學」?簡單來說,生活美學其實是現代人在生活物質基本滿足下,所產生的一種精神需要。蔣勳曾經為我們描繪過美的生活方式:「美其實是回來做自己,我能夠不被這個流行所幹擾,我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心靈滋養」方式。有人通過聽音樂、有人通過看畫展、有人通過練瑜伽、有人通過花藝、有人通過與「更有能量」的人交談、有人通過學習。
  • 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古村落: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間古廟、二條古街三間祠堂、四座門樓」豐陽古村始建於南唐末年,吳敬元卸甲隱居於此,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紫氣長輝門樓光華復旦門樓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談論的不僅是它的外在更是它的歷史與文化時光流逝,美食依舊,古村猶在。於豐陽而言,美食與歷史,傳承與發展,皆不可或缺。
  • 現代神話學|當我們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筆者作為劇評人參與了「戲劇評論工作坊」,而此次12小時不停歇、與會者們爭論不斷的工作坊的主題,是一個非常模稜兩可的疑問:當我們在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換句話說,作為觀眾、作為創作者、作為演員本身,我們看待「表演」的方式如果是不同的,那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現在談的現代藝術(Modern Art)通常是指從19世紀70年代前後開始出現的一段時期內的藝術運動。   時間線有些跳躍,讓我們回到現代藝術的開端:19世紀70年代。在當時,除了對於繪畫「平面性」的宣示以外,對於筆觸等等「繪畫特有」特徵的直接體現也是這場運動的重點之一,其中的代表正是印象派。
  • 《遙遠的嘆息》: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普裡希文在大自然和人類之間做著翻譯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像人們透露出許多人世間的哲理。不要忘記,「他的原野上還有瑰美奇麗的野草,還有沾著溫柔露珠的花瓣……」我們每個人,在談論這些作家的時候,在自己的心裡,都有著一幅他的畫像。大師們都是豐富的,人類所具有的情感,在他們的筆下都有流露。當我們的情感之弦在與他們的某處文字共鳴時,畫像就添上了一筆。
  •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英國脫離歐盟是否是必然趨勢?世界格局將如何演變?全球化進程是否受阻?全文6222字,閱讀約需12.5分鐘 新京報記者 錢雅卓 欒若曦 編輯 樊一婧 馬瑾倩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張彥君歷時四年、三位首相,一波三折後,英國「脫歐」這場大戲終於要落下帷幕。
  • 當我們談論男高音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卡魯索帕瓦羅蒂高音C之於男高音,究竟意味著什麼?比如我演《卡門》的時候,我是第一部唱法國的戲,法語也不懂。但當時的導演,也是法國人。他聽我唱完之後,他說你可以到法國掙大錢了,你唱的每一句我都懂。我說我自己不懂。」——魏松魏松義大利、法國、德國有著各自深厚悠久的歌劇文化,而隨著十九世紀民族樂派的興盛,俄國和捷克相繼湧現了偉大的歌劇保留劇目。到了二十世紀,強勢的英語也開始進入世界歌劇版圖。
  • 年末讀書小結︱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宋慧喬宋仲基離婚|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王爾德告訴你,你也是個迷人的可人兒》可惜「刻薄」的奧斯卡·王爾德還說過這麼一句話:什麼是離婚的主要原因?結婚。所以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呢?「 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 打遊戲|當我們談論仙劍,我們在談論什麼
    村上春樹同志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說了好多有的沒的關於跑步的事。他說,真的紳士,不談論別離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稅金,他又說這是他編的,很抱歉,原話應該是真的紳士,只談論死庫水和《仙劍奇俠傳98柔情版》(以下簡稱《仙劍1》),很抱歉,這是我編的。
  • 當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談論什麼?
    對於死亡,我在標題中用談論一詞,是因為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在人生歷程中不斷地提起,思考,並且每個人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人類思考的進程就像蜘蛛織網,思想就像人類一點一點吐出的蛛絲,這些蛛絲構成一個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網格。一顆水珠落下來,依靠每根蛛絲的承接力,蜘蛛網沒有破碎。水珠在陽光下閃出光芒,蜘蛛網變得水瑩瑩的,美麗極了。
  • 「素質」的譜系學:當我們談論素質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素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一個詞了,它的意涵也十分寬泛——父母帶著小孩子在公共場合便溺,我們會說他們素質低;間諜被敵方抓獲沒能抗住審問,我們也可以說他素質低。那麼,當我們在討論「國民素質」的時候,是否需要先定義一下:素質,指的到底是什麼?其實,「素質」在今天的常用義,是較晚才被列入「素質」一詞的解釋之中的。
  • 當我們談論樂隊重組,我們在談論什麼?
    臺上的他們以 「走的歡送,來的歡迎」的方式跨過了這一關卡,而在舞臺之下,更大部分的樂隊卻走向了解散的結局,或是在悄無聲息中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天下樂隊,合久必分?一般來說,「樂隊」是一種至少需要兩個人的參與的音樂形式,在共同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團員之間往往會碰撞出火花,這本是樂隊的魅力之一。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