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自古以來,生離死別都是人生一件大事,可能因了這個主題,《送別》自1914年問世以來,被傳唱至今!
較早時,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就將《送別》選作插曲或主題歌,電視連續劇《我們無法安放的青春》裡的鋼琴曲也是《送別》,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中縣長夫人和師爺唱的就是《送別》。
眾明星更是將《送別》翻唱了上萬遍,樸樹在翻唱《送別》時甚至說:「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而《送別》的歌詞創作者正是民國的藝術巨匠李叔同。
李叔同生於天津一個巨富家庭,青年時期的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年少才盛,很快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地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在文社中,李叔同顯示出過人的才華,第一次參加,就拿了個一等獎。
同時,李叔同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天涯五友」。其中一位叫做許幻園,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就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
許幻園欣賞李叔同的文採,邀請李叔同住到自家的草堂,好一起吟詩作對;兩人更是志同道合,宣揚民權思想。
但是,隨著軍閥混戰等一系列社會變故,許幻園家業敗落。
有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悽涼,許幻園決定攜妻兒去往北京,臨走時,他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李叔同日籍妻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僅一句話說完便轉身而別,李叔同一時無言,呆呆地站在雪地裡,目送友人離去。
許久後,李叔同返身回屋,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短短一首《送別》竟將千百年來表「送別」的常用意象全部集中進來,讀起來無限感傷。
1927年秋,「天涯五友」中的四友李叔同、許幻園、袁希濂、張小樓得以在上海重聚,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去世,許幻園官運不濟,李叔同早9年前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送別」的背後,竟是逃不過的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