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西烏珠穆沁旗的冰雪那達慕中,分會場裡,來自內蒙和外蒙古的搏克手們,紛紛做好準備,穿著專門的摔跤服: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後背中央還有代表著"吉祥"類的字樣,背罩紅、黃、藍三色做成的"布條披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在套一條繡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
搏克比賽在悠揚激情的"烏日亞"讚歌聲中開始,比賽場地冬季選擇了在室內的體育場館,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
搏克比賽在蒙古歷史上已經長達千年歷史,從最初為了生存和動物搏鬥,到後來成為戰爭中力量的比對,到如今成為體育運動競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這也是很多現代體育運動所無法比擬的厚重感。
在比賽中,搏克手雙方看似靜止互推的狀態,有一種打太極拳的感覺,實際上暗藏玄機,這裡不僅關係每一個步驟,也是力量,智慧和技巧的考驗,單單依靠強壯身體,高達的身材是無法辦到的。
大多數的蒙古搏克手脖子上還要套上五色綢條做成的項圈似的"章嘎","章嘎"標誌取得的名次,得勝次數越多,彩條越多。搏克比賽講究分寸,以快準狠將對方放倒分勝負。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據《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來自於唐朝時期的中國。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起源於唐代的中國。
如此看來,結合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的相撲和蒙古的搏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難讓人猜測或許曾經就是在某一個朝代流傳到日本延續至今的,只是各自有了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