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爛了幾十年的社會問題在我們面前爆炸……我們是否有決心面對一些地方發生的慢性道德崩潰?」英國首相卡梅倫15日以強硬措辭將上周的大騷亂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原因:道德淪喪。輿論給出的理由要比這個詞複雜得多,但很少有人質疑「道德淪喪」這個事實。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一個黃金般閃耀的民族正被道德淪喪拖垮,社會在自上而下的貪婪和價值危機中發酵。這場25年來最嚴重的騷亂把英國出醜的舞臺擴展到全世界,加拿大《渥太華公民報》說,戰後英國在「社會民主」方面引領西方,現在也是在這裡,「道德腐爛程度最深」。在英國反思的同時,也有媒體告誡說,許多國家都面臨與英國類似的問題。「倫敦並不遙遠,誰知道下一場暴亂會發生在哪個國家的哪個城市?」孟加拉國《每日星報》16日就發出了這樣的警告。
「社會上層道德淪喪和下層一樣糟」
雖然大騷亂已經平息,但英國社會的餘震仍然「很劇烈」。首相卡梅倫15日在牛津郡發表演講,堅稱種族關係緊張、貧困和政府的緊縮計劃不是近來騷亂的誘因。他痛陳英國社會的道德淪喪病,「不負責任、自私自利、行事不顧後果,孩子無父親、學校無紀律、獎勵無成果、犯罪無懲罰、社區無控制,人性最惡劣的方面受到寬容和放縱,甚至受到一些變得不道德的政府機構的鼓勵」。
卡梅倫說,騷亂「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事件凸顯出英國社會已經「破碎」,首要任務就是修補這個「破碎的社會」。英國政府將對現行所有政策進行檢討,改善子女教育和學校教育,尤其讓12萬個「問題家庭」重獲「新生」。美國《達科他之音》評論稱,卡梅倫終於意識到、並鼓起勇氣說出這些天來混亂和毀滅的「根本原因」。
英國《每日郵報》15日報導說,騷亂及其後果迫使政府和所有人重新認識現代英國。在前幾天的騷亂中,一名13歲女孩被一名15歲男孩強姦。騷亂將長期存在的深層社會問題暴露出來。正如卡梅倫所說,騷亂展現了「慢性道德崩潰」的後果,政府機構和國家誘發了「人性最惡的方面」。英國《經濟學家》寫道,騷亂玷汙了英國在世界的形象,更讓這個國家迷失了對自己的判斷。第一批走上法庭的騷亂者包括一名31歲的大學助教,而非典型的小流氓。不管原因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道德淪喪感染了英國青年,儘管是一小撮,卻足以搞亂和羞辱整個國家。
與「街頭戰爭」相伴而來的還有「政治戰爭」。據英國廣播公司16日報導,卡梅倫的最大對手、反對黨工黨黨魁米利班德15日也在幾乎同樣時間發表講話。米利班德指責卡梅倫政府對騷亂的分析只看到文化墮落而沒有考慮到失業、缺少機會和權益受剝奪等造成的社會衝擊,有失偏頗且「膚淺」。《洛杉磯時報》稱,儘管對於英國社會應該怎樣發展,政治家之間的分歧日益增大,但卡梅倫和米利班德演講中一個共同主題是:自私和對規則的蔑視並不局限於騷亂的暴徒中,而是同樣存在於英國社會最強大的階層中。冒險的銀行家、濫用公款的議員和入侵他人手機的報社記者,都是貪婪、不負責任和濫用權力的典型。這一切都說明這個社會的道德正在慢慢崩潰。
「英國社會上層的道德淪喪和下層一樣糟」,英國《每日電訊報》以此為題稱,整個政治階層都在譴責騷亂,然而議會裡震驚和憤怒的聲音裡夾雜著虛假和偽善,議員們的高談闊論讓人覺得可怕的騷亂似乎和他們毫不相干,但事實上,街頭的犯罪行為和現代英國社會上層道德分崩離析脫不開干係。該報導稱,過去20年見證了英國統治精英階層道德標準的驚人下降,政治家們撒謊和欺騙成為家常便飯,自私和貪婪幾乎是普遍文化。不止貧窮的託特納姆區的青年忘記了他們的職責和權利,切爾西和肯辛頓區的富人們也如此。英國出了嚴重的問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貪婪和有罪不罰的文化一直延伸到公司董事會和政府內部,甚至警方和大部分媒體。不止這些問題青年,整個英國都需要一個道德改革。
《愛爾蘭時報》講述了一個更令人「絕望」的故事。騷亂中,媽媽們打發孩子進入黑暗、危險的建築偷竊食物和啤酒,因為他們年齡太小即使被抓也不會起訴判罪。有的小孩從商店裡抱出電視,然後摔碎在地上。一些騷亂者津津有味地談這一切多麼有趣,似乎將此視為一個「大玩笑」。報導稱,1900年前,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寫道:麵包和馬戲用來麻痺社會,衰落最終不可避免。今天在英國和愛爾蘭,一切道德都被稱為毫無意義,「我們一些人是否用消費和輿論代替麵包和馬戲?它們是不是我們喜歡的麻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