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反思「道德淪喪」 貪婪自私侵蝕各個階層

2020-11-30 中國文明網

  「潰爛了幾十年的社會問題在我們面前爆炸……我們是否有決心面對一些地方發生的慢性道德崩潰?」英國首相卡梅倫15日以強硬措辭將上周的大騷亂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原因:道德淪喪。輿論給出的理由要比這個詞複雜得多,但很少有人質疑「道德淪喪」這個事實。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一個黃金般閃耀的民族正被道德淪喪拖垮,社會在自上而下的貪婪和價值危機中發酵。這場25年來最嚴重的騷亂把英國出醜的舞臺擴展到全世界,加拿大《渥太華公民報》說,戰後英國在「社會民主」方面引領西方,現在也是在這裡,「道德腐爛程度最深」。在英國反思的同時,也有媒體告誡說,許多國家都面臨與英國類似的問題。「倫敦並不遙遠,誰知道下一場暴亂會發生在哪個國家的哪個城市?」孟加拉國《每日星報》16日就發出了這樣的警告。

  「社會上層道德淪喪和下層一樣糟」

  雖然大騷亂已經平息,但英國社會的餘震仍然「很劇烈」。首相卡梅倫15日在牛津郡發表演講,堅稱種族關係緊張、貧困和政府的緊縮計劃不是近來騷亂的誘因。他痛陳英國社會的道德淪喪病,「不負責任、自私自利、行事不顧後果,孩子無父親、學校無紀律、獎勵無成果、犯罪無懲罰、社區無控制,人性最惡劣的方面受到寬容和放縱,甚至受到一些變得不道德的政府機構的鼓勵」。

  卡梅倫說,騷亂「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事件凸顯出英國社會已經「破碎」,首要任務就是修補這個「破碎的社會」。英國政府將對現行所有政策進行檢討,改善子女教育和學校教育,尤其讓12萬個「問題家庭」重獲「新生」。美國《達科他之音》評論稱,卡梅倫終於意識到、並鼓起勇氣說出這些天來混亂和毀滅的「根本原因」。

  英國《每日郵報》15日報導說,騷亂及其後果迫使政府和所有人重新認識現代英國。在前幾天的騷亂中,一名13歲女孩被一名15歲男孩強姦。騷亂將長期存在的深層社會問題暴露出來。正如卡梅倫所說,騷亂展現了「慢性道德崩潰」的後果,政府機構和國家誘發了「人性最惡的方面」。英國《經濟學家》寫道,騷亂玷汙了英國在世界的形象,更讓這個國家迷失了對自己的判斷。第一批走上法庭的騷亂者包括一名31歲的大學助教,而非典型的小流氓。不管原因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道德淪喪感染了英國青年,儘管是一小撮,卻足以搞亂和羞辱整個國家。

  與「街頭戰爭」相伴而來的還有「政治戰爭」。據英國廣播公司16日報導,卡梅倫的最大對手、反對黨工黨黨魁米利班德15日也在幾乎同樣時間發表講話。米利班德指責卡梅倫政府對騷亂的分析只看到文化墮落而沒有考慮到失業、缺少機會和權益受剝奪等造成的社會衝擊,有失偏頗且「膚淺」。《洛杉磯時報》稱,儘管對於英國社會應該怎樣發展,政治家之間的分歧日益增大,但卡梅倫和米利班德演講中一個共同主題是:自私和對規則的蔑視並不局限於騷亂的暴徒中,而是同樣存在於英國社會最強大的階層中。冒險的銀行家、濫用公款的議員和入侵他人手機的報社記者,都是貪婪、不負責任和濫用權力的典型。這一切都說明這個社會的道德正在慢慢崩潰。

  「英國社會上層的道德淪喪和下層一樣糟」,英國《每日電訊報》以此為題稱,整個政治階層都在譴責騷亂,然而議會裡震驚和憤怒的聲音裡夾雜著虛假和偽善,議員們的高談闊論讓人覺得可怕的騷亂似乎和他們毫不相干,但事實上,街頭的犯罪行為和現代英國社會上層道德分崩離析脫不開干係。該報導稱,過去20年見證了英國統治精英階層道德標準的驚人下降,政治家們撒謊和欺騙成為家常便飯,自私和貪婪幾乎是普遍文化。不止貧窮的託特納姆區的青年忘記了他們的職責和權利,切爾西和肯辛頓區的富人們也如此。英國出了嚴重的問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貪婪和有罪不罰的文化一直延伸到公司董事會和政府內部,甚至警方和大部分媒體。不止這些問題青年,整個英國都需要一個道德改革。

  《愛爾蘭時報》講述了一個更令人「絕望」的故事。騷亂中,媽媽們打發孩子進入黑暗、危險的建築偷竊食物和啤酒,因為他們年齡太小即使被抓也不會起訴判罪。有的小孩從商店裡抱出電視,然後摔碎在地上。一些騷亂者津津有味地談這一切多麼有趣,似乎將此視為一個「大玩笑」。報導稱,1900年前,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寫道:麵包和馬戲用來麻痺社會,衰落最終不可避免。今天在英國和愛爾蘭,一切道德都被稱為毫無意義,「我們一些人是否用消費和輿論代替麵包和馬戲?它們是不是我們喜歡的麻醉劑?」  

相關焦點

  • 反腐敗能挽救道德淪喪嗎?
    這樣「動真格」的反腐風暴,反覆強調黨員幹部的道德操守,就此,我們似乎可以反思一二:反腐敗能不能挽救中國社會的道德淪喪?描述現在中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道德淪喪」。客觀而言,雖然現在是太平盛世,但道德狀況頗有「末世」的色彩:相互投毒、潛規則盛行、是非不分、誠信缺失、虛偽冷漠、社會變狠、男盜女娼。
  • 白巾:精英階層更應反思「小悅悅事件」
    汪洋在省委常委會上呼籲深刻反思「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這次事件中是18個人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表現出的冷漠,折射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們工作中長期存在問題的反映。經濟社會轉型期對權力制約的體制機制措施滯後、監督乏力。某些官員把人民給予的權力當作赤裸裸的牟利手段,買官賣官,索賄受賄,貪得無厭,包養情婦,違計超生,燈紅酒綠,欺壓百姓。經濟適用房自己近水樓臺,單位招工招幹自家子女捷足先登。有的官員的配偶和子女在國外定居,財產向國外轉移,自己做裸官卻教育人民愛國。由此帶壞了社會風氣,滋生了其他各種腐敗。一切向錢看的觀念衝擊和突破了道德底線。
  • 《飢餓站臺》地下333層的監獄充斥著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飢餓站臺》地下333層的監獄充斥著人性的自私與貪婪本文由黑天鵝娛樂爆料首發於百家號,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全文共1113個字,閱讀大約需要2分鐘。最近《飢餓站臺》這部電影非常火,它的精彩之處在於把人性的自私和貪婪赤裸裸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而且略微帶點驚悚的感覺,看了這部電影會對人性帶來深刻的思考。同時也是對現實社會分級階層的明顯抨擊。
  • 喜歡就下藥得不到就毀掉:醜陋自私的背後,是道德淪喪的家庭教育
    而一個女子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她專心致志的玩手機,對杯中有料毫不知情,她一口喝掉後,藥效發作,兇手便攙扶神志不清的姑娘去了賓館,隨後實施了性侵人性的險惡,道德的淪喪,都不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母親的雙標是滲進了骨子裡自私與無情。兒子處心積慮,步步奪命,十惡不赦,在她眼裡居然成了衝動失手,三十多了還是個孩子,而兒媳,就成了要背負一切責任的成年人。
  • 讀《道德情操論》:商業社會中的美德是什麼?
    在亞當·斯密的時代,英國的商業文明興起,市場經濟逐漸成熟。商業社會中的倫理道德,與以往以宗教為基礎的道德有了很大的不同。亞當·斯密一直都致力於建立一種適合社會的全新道德體系。同情是美德的基礎《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同情心出發,討論了何為美德。
  • 自私自利、道德淪喪,這個社會怎麼了?
    中國人是一個非常講究道德國家,自文明以來,父慈子孝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雖然說先道而後德,自然在人文之前;但是父母親子女孝,始終都是自然之道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德的重要支撐。
  • 美國社會的道德敗壞最終會帶來系統性的崩潰
    可悲的是,愛潑斯坦是美國精英階層的縮影:虐待兒童多年甚至數十年而逍遙法外;當幾年前終於被抓到時,卻以法律手腕逃之夭夭;在沒有創造任何就業、創新或價值的情況下,獲得了2億美元的財富;買通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似乎無窮無盡的名人、政客、科學家等的好感。而在美國的精英階層中,非常順理成章。
  • 人性的貪婪又多可怕,!《道德經》早已說明
    「知足常足」一詞出自《道德經》第46章,即是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幾千年前老子已經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然而現在的人們真正做到知足常樂的寥寥無幾。人們對於物質和金錢的追求永無止境,人性的貪婪在這一刻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 怵目驚心的道德淪喪與中國人的血性
    、虛假文憑泛濫、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貪汙腐敗、買官賣官、包二奶……各類道德淪喪的事件層出不窮,這樣的表單可以開無限長。就連一向享有崇高道德聲譽的醫生和教師,也被人們冠上了「白衣屠夫」和「禽獸」的稱呼;擔負社會公正最後屏障這一崇高而神聖職責的法官隊伍,也因各類判案不公甚至枉法判案的問題出現了信任危機;承載「扶老、助殘、救孤、濟困」這一崇高使命的彩票業,近幾年也曾出現過作假、掉包之類的嚴重影響誠信的事件;有經濟「牛皮癬」之稱的傳銷與「地下賭碼」等,更是中國歷史上自古未見的道德和信用的大劫難,連鄉情、友情、親情等最後一線可以用來維繫道德和信用的資源
  • 莫泊桑《珠寶》:真與假交織的背後,道德淪喪,虛榮霸佔舞臺
    ——莫泊桑《珠寶》19世紀後期的法國,社會風氣自私貪婪。人們在金錢物慾裡沉淪,又虛偽地不願意承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莫泊桑這位偉大的「短篇小說巨匠」,創作出了《珠寶》和《項鍊》這樣的經典小說。《珠寶》這篇小說篇幅很短,但它帶給每一位讀者的內心震撼,頗有「四兩撥千斤」之勢,令人在真真假假的物慾世界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認識到郎丹先生和郎丹太太這對夫妻道德淪喪的背後,不滅的虛榮才是始作俑者。
  • 反思「道德虛無主義」
    愛遠遠讓位於恨,誰要是熱愛上帝,即便他沒有妨礙任何人,他也會被認為是民眾的公敵,宗教成了反動勢力的必然延伸;誰要是熱衷於真與愛,他就會被懷疑對民眾的幸福漠不關心;誰要是致力於創造性的純粹文化研究,他便會被歸入不齒於人類的「反動學者」與「養尊處優的大老爺」行列中;有教養、有文化則被譏諷為「脫離了人民」,原本並不矛盾的文明和「底層情結」不知為何就對立起來了,知識階層在「拜民主義」的社會氛圍內,第一步先退去了
  • 變味的「女權」,成了部分自私貪婪者藉以逃避社會責任的武器
    但在不知不覺中,原本那個為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運動,卻在中國變換了模樣。她們再不疾呼「女人也能做男人的事」,而是不斷佔領輿論的高點,企圖擁有話語權和控制權。這些利益就包括有不承擔社會責任、不承擔家庭責任、不承擔經濟責任等。因為性別的緣故,她們成了自由人,專職享樂、毫無壓力的自由人。而當利益受到侵害時,她們立時叫囂了起來,通過汙名化男性的方式來推脫自己所該承擔的責任。這從清華學姐事件就可窺探一二。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春秋時代的貴族分為四個階層,天子,諸侯,大夫,士。士沒有自己的封地,是依附於卿大夫的社會基層的管理者,在這裡,老子以士來泛指所有參與社會管理的統治階層,再次證明道德經最初就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是幫助領導者體悟大道的內聖外王之學。
  • 人性的貪婪究竟有多恐怖?《道德經》一次給你講明白
    點擊右上方關注我,給你持續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內容「知足常足」即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其出自《道德經》第46章。幾千年前老子已經在這裡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然而真正現代的人們真正做到知足常樂的人寥寥無幾。
  • 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就是道德淪喪
    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就是道德淪喪近日南京,一名校大學畢業生偷外賣被警方刑拘,火爆網絡。不少網民、自媒體紛紛為該生求情,要求網開一面,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能因此毀他一生。三是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是道德淪喪。四是犯罪受到懲罰,不等於毀了人生,只要你痛改前非,積極向上照樣成就精彩人生。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一直推行依法治國,「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必須執行的方針。名校大學生偷竊,涉嫌犯罪因為家貧就不追究,顯然違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同時也是對法律的踐踏,嚴重損傷了法律的威嚴,挑戰道德的底線。
  • 道德哲學已經被尼採徹底批評,哲學不就一無是處嗎?但人類社會道德卻依舊在,為什麼如此不可理喻?
    同時本節還論述了通過信仰在人類貪婪墮落的本性與美德之間建立了一條橋梁,使二者能夠結合起來,也就是通過對上帝的信仰才可以擺脫貪婪墮落,回歸人類真正的本性,真、善、美,所以基督教道德可以完美地解釋我們的人生。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理論探討結合實證分析《中國新社會階層》一書正式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從客觀上為我們描述了這一群體的典型特徵。此書是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社會新階層的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兩個部分,就中國社會新階層的特點做了詳細描述。
  • 自私與貪婪相結合會怎麼樣?艾青的回答,真是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大家都知道不管自私也好,還是貪婪也罷,都是人類醜陋的人性。可是很多人都有啊,只是很多人沒有表現出來,而隱藏了。而很多人更多是在一些個人利益上面,表現的是淋漓盡致。自私和貪婪相結合會怎麼樣呢?這樣結合,擁有自私和貪婪雙重醜陋人性的人,那估計活得很不討人喜歡,因為他一生只為自己,而且自私自利,親戚朋友生活過的再糟糕也與他無關,哪怕他自己生活過得非常優裕,即便他生活過的如此優裕,他還會想著辦法去貪婪親戚的一些利益,朋友的利益,是這樣的一個人。
  • 生活百態:物慾橫流的社會,自私是很多人的標籤,這有多可怕
    自私與無私對應,它是私心的升級版,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自私,只有在一個人將私心發揮到極點時人才會捨棄公心而自私,它會危害社會公眾利益,千萬要辯證判斷自己不能自私,而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它們是一對矛盾心理,無私社會則良性發展;自私社會則惡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