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孤獨的旅程》:一定別去想著躲避「孤獨感」

2020-08-21 視野sy

只有歷經孤獨的人,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滋味。 ——賈平凹。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 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他一語道破生命是孤獨的旅程,人人生而孤獨,相比於快樂與喧囂,孤獨總是如此綿長而深切,讓人無助又彷徨。然而,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懼孤獨,躲避孤獨。

《生命是孤獨的旅程》這部作品是賈平凹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樸實近人的筆觸,寫其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見所聞,既有對過往生活的追憶,也有對親友的懷念,對故鄉的留戀……字裡行間,遍陳生命中的孤獨、苦痛與真實。

但恰恰讓人著迷的一點是,在這字裡行間之中,卻沒有發現他對於孤獨的恐懼,逃避。而是以一種坦然,開闊的胸懷與孤獨相處。他似乎在生命中找到了與孤獨相處的樂趣與答案。

我想讀完了這部作品,能看到,賈平凹對於孤獨的理解之深刻。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人生因孤獨而豐盛。

孤獨和孤僻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孤僻使你的人生變得狹隘又偏見。然而孤獨卻能使人生變得豐盛。

我想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孤獨中獲得了一種能夠與外界力量抗衡神聖力量。

就像在賈平凹筆下一位這樣的人物,賈平凹曾想成為他的知己,但失敗了。

在文中是這樣的描寫到:

在文學界我遇到了一位。他的聲名流布全國,對他的誹謗也鋪天蓋地,他總是默默,寵辱不驚,過著日子和進行著寫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獨的。

賈平凹曾有一天走近他,對他說:

「你想想,當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著並努力去要吃到,你卻首先將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嗎?」

賈平凹本來想和他握握手,交個朋友。但沒料到他說自己「並不孤獨」。當時並沒有理解這4個字的真正含義。而是在「一年後」終於才明白這4個字。

一年後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書中的某一頁上我讀到了「聖賢庸行,大人小心」八個字,我終於明白了,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我想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如果一直處於芸芸眾生的塵世之間,你是平凡的。只有孤獨的前行才可能超越這種平凡從而去獲得一種平庸之上,豐盛的宴席。

除了這種神聖的力量之外,從孤獨走向豐盛,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另類,或者說是不合群,而是一種孤獨帶來的自信力。

這種自信力足以使他們不接受憐憫和同情,會使一個人清醒而堅韌,逐漸穿越迷茫,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賈平凹的筆下曾這樣寫道:

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芸芸眾生。弱者奮鬥的目的是轉化為強者,像蛹向蛾的轉化,但一旦轉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滿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國王是這樣,名人是這樣,巨富們的掙錢成了一種職業,種豬們的配種更不是為了愛情。

我想實現能這種孤獨到豐盛的轉化,在於這種自信,它足以使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強者。也足夠能使一個知識匱乏的人變成一個知識豐富的人。

二.孤獨使你在歲月裡從容前行。

人這一生非常的矛盾,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再不瘋狂,我們就要老了。」 人這一輩子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快。有些事還沒來得及做,這已經沒有機會做了。有些人還沒來得及去見,就已經不在了。自己可能晃晃蕩蕩。幾十年。好像一轉眼間,自己還沒有幹出什麼明堂,就變老了。

這不由得使我們經常內心中生發出各樣的焦慮與不安。面對事業與愛情的止步不前。面對生活的各樣焦灼。我們都深深的淪陷在這「滾燙」的人生裡。有時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時間一久自己也跳不出來了。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缺乏了能夠在孤獨中自省的能力。好像覺得總是覺得別人的人生是多彩的,自己的人生是無味的。

如果我們能像賈平凹一樣能夠自省道:

你看就包括這世界上多偉大多厲害的人物,他一生也就幹了一兩件事情,更多的人是一兩件事也沒幹成。看電視上採訪戈巴契夫,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來講,每個人都是悲劇的,不管當年多顯赫……他作為一個領導人來講,或者在歷史上有重要的一筆可以記載他,但是他作為個體生命來說,是很悲涼的,這輩子很可悲的。他一個月只拿兩美元的退休金,叫現在咱一般人都想像不來。平常他在位的時候,咱把他當成偉人,與咱們多麼遙遠,其實他也就是凡人。

也許我們就能夠坦然的與生活與自己相處,變得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在生命中從容的前行。

我們怎麼樣去理解這個世界,決定了我們怎麼去與這個世界相處。與此同時,如果說我們能夠從容地看待這世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那我們也就能夠少一些焦慮,從容的走好每一步。

三.為了保持優秀,我選擇與孤獨相處。

優秀的人從來不躲避孤獨。因為他們總會認識到,無論如何也無法逃避孤獨的處境。與其畏之,不如友之。用一生來學習和孤獨做朋友。它將會以「優秀」回報於你

我曾有這麼樣的一個朋友,他有點不合群。

在高中的時候,他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因為網吧的下載速度快,為了節省時間,他帶著自己的學習機去經常網吧下學習資料。和他同去的同學裡呢,基本上都是去打遊戲。也許在他的同學的眼中。我這個朋友是另類的。連去網吧都要拿著學習機。

後來,在短短的幾年裡。他以驚人的學習速度。考上了重點的大學。

而打遊戲的還在打遊戲。只是這時候不說他另類了。而是一種芸芸眾生的崇拜。

我想,這個朋友他的優秀,是因為他與孤獨相處。沒有在周圍人的眼光裡喪失自己的追求。換句話說,一個人想變得優秀,那麼他總有辦法能夠使他自己在艱難的道路上孤獨的前行。

《生命是個孤獨的旅程》賈平凹曾這樣寫到一個人物,畫家王金嶺,這樣評價到他的畫:

我想,是真天才者,時間是不會虧待的,他的畫將會贏得更多人心,他也定會在社會上產生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不是市場影響,而是藝術的影響。

當畫壇上沒有一個標準、眾聲嘈雜的時候,王金嶺既附庸政治,也不想從眾同流,又不想追逐時髦,他是慢慢轉身,並不華麗地,坐到了一邊,只去想他要想的,只去做他要做的。

從熱鬧的席位上出走,選擇寂寞,這需要定力的。我想正是因為這種定力。使他成為優秀的畫家。

結語:

看完賈平凹的《生命是孤獨的旅程》這部小說,我想大可不必再來躲避孤獨感,而是從內心裡真正接納,擁抱孤獨。與此同時,也願我們能夠無畏孤獨,活出人生的本來面目。

相關焦點

  • 才高八鬥 生命是孤獨的旅程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生命是孤獨的旅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名字?難道作者要表達人的一生都是孤獨的嗎?但是很多文人也對生命有不同的詮釋,所以我決定讀此書,看看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再看本書的作者賈平凹,說實話對於作者的認識,還是在上學的時候記得有一篇語文課是作者寫的,所以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但是寫的是他寫的哪一篇,這個已經還給老師了,實在是想不起來了。
  • 賈平凹《生命是孤獨的旅程》,你怎麼看待孤獨?它的背後是什麼?
    《生命是孤獨的旅程》 賈平凹 著了解到賈平凹老師,是因為他的文學作品與寫的書法。賈平凹老師的散文作品非常具有哲理性,寫出很多自己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新的角度和手法手法,富有個性。人人生而孤獨,相比於快樂和喧囂,孤獨總是如此綿長而深切,讓人無助又彷徨。然而,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懼孤獨。只有接納且擁抱孤獨的人,才能看清真實的自我,在沉思中找到人生的前路。孤獨讓你會活得更加清醒而堅韌,逐漸穿越迷茫,變得越來越強大。
  • 深入解讀——專屬天秤座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來源
    孤獨,這個詞是每個人人生中躲避不了的一種狀態。無關乎你擁有的多少,從不取決你的社會地位,背景條件。孤獨,總是能在某個時刻,不動聲色,如期而至的湧上我們的心頭。孤獨,一個讓人聽到就本能地想避而遠之的詞。雖然,我們不喜歡孤獨的滋味,但,不得不承認,孤獨卻是讓我們成長最快的捷徑,沒有之一。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孤獨,但,每個人的孤獨感來源都不一樣。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天秤座的孤獨感從何而來吧。天秤座對孤獨的感覺是隨心的。
  • 孤獨一人會是什麼感覺,如何消除孤獨感?
    因此,人們有著不同的孤獨感(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人們往往認為,獨處就意味著孤獨。但事實上,孤獨一種主觀感受。孤獨來自於人們「擁有的聯結」與「渴望的聯結」之間的差異,讓人感到不安、痛苦與耗竭。一個人可能被他人圍繞、或是在網絡上有很多關注者,但仍然感到孤獨;人們也可能享受獨處,在一個人的時候感到平靜、甚至充滿創造力。
  • 疫情下孤獨的真相,所謂的孤獨感,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也是那樣的時候,孤獨感隨之而產生。每個人都會有孤獨感,每當你覺得周圍的人和你不同,你就成了那條和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海裡的魚,聽不懂他們的聲音、看不懂他們的情緒,也不明白,自己該如何向別人展現自己。''孤獨''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主觀自覺地和他人或整個社會隔離的一種感覺和體驗,它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是人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自我封閉的一種消極狀態。
  • 孤獨感會改變人的大腦,消除孤獨感,這些方法值得推薦
    孤獨感會改變人的大腦,消除孤獨感,這些方法值得推薦。孤獨感和孤獨情緒不同,孤獨情緒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陣風來的快去得快,一個人在那裡高冷得不行也可以轉眼變沙雕。但孤獨感不一樣,孤獨感不是疾病,卻影響深持續時間長,甚至還會改變人的大腦。
  •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
    」人慢慢地成長與前行,孤獨也總是如影隨形。很多人說,這一生要學會與孤獨相處。因為在夜深人靜時,失意落寞時,還有平淡如水的生活裡,孤獨會像一匹野獸,侵入你的內心,讓你無處可逃。但,人生一定就是孤獨的旅程嗎?
  • 現代人的孤獨感是怎樣造成的?3步教你擺脫孤獨感!
    人與人之間多了層隔膜,漸漸有了距離感,每個想擺脫孤獨感的人總會掙扎,卻又無力改變。孤獨感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如何巧妙擺脫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每一個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份互動,我知道你來過,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孤獨。隨著年齡的增長,卻發現越長大越孤單。沒事的時候總是喜歡發個朋友圈,發一杯咖啡,展現自己的生活品味;發一張旅遊照,表現自己的生活方式;看起來很充實,其實恰恰相反,因為我們的心「空」了,小編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發了一個朋友圈之後,發現很久沒人點讚,自己默默刪掉。
  • 情到深處人孤獨 ——談寶黛愛情中的孤獨感
    其實,愛情的痛苦本質還有另外一個體現——情到深處人孤獨,即愛情會給戀愛主體帶來一種深刻的孤獨感。「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戀愛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是孤獨的。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兒女真情,是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中自然生成和發展起來的。
  • 人的孤獨感是怎麼產生的?
    可以設想,一個原始人落單了,突然遇到另一群陌生的原始人,自己的生命完全就操縱在對方這些人手中,他們想殺死你,想吃掉你,就可以輕易的達到目的。所以,久而久之的,把與人合作、合群寫在了人的遺傳基因中,防止一個人脫離社會,去單獨生活。
  • 看完了,你就再也不害怕孤獨了【早課】
    文|軒涵墨 孤獨是生命的常態,每個人都會在一個人的歲月中修煉成長,然後變得堅強且勇敢。 人怎麼會感覺到孤獨?孤獨感從何而起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年紀越大越會感到孤獨感。其實,按照佛法說,人會害怕孤獨感,這只是自己個人的一種心態看法,是自己的一種精神感受。【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既然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感受,那麼我們自己就可以界定孤獨。
  • 朋友很多孤獨感仍來襲?這幾個星座最容易感到孤獨,表面高冷,內心軟弱
    城市的人口密度高,每天上班下班,我們都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車廂,忙碌的日程把生活填滿,工作做不完,身邊不缺朋友,但還是無法阻止孤獨感突然來襲。突如其來的空虛感,毫無來由,無法解釋,我們都要學習與這種突然湧上的情緒共處。到底在12星座中,哪些星座更容易感到孤獨呢?
  • 2018年讀書筆記第99本·賈平凹經典散文《生命是孤獨的旅程》
    有「情」當則有「思」,好讀有「情」之人的書,好看有「思」之人的文,讀之,雖說不能羽化登仙,卻能心境升華,感於情、感於性,生命的靈,方能發芽生長。人人生而孤獨,相比於快樂與喧囂,孤獨總是如此綿長而深切,讓人無助又彷徨。然而,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懼孤獨。
  • 八大山人朱耷的藝術孤獨感
    八大山人藝術有強烈的孤獨感。在中國繪畫史上,倪雲林、石濤、八大山人可謂三位具有獨創意義的大家,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以精純的技法為基礎,以哲學的智慧來作畫,以視覺語言表現對人生、歷史乃至宇宙的思考。但一人的風味又有不同,雲林的藝術妙在冷,石濤的藝術妙在狂,八大的藝術則妙在孤。
  • 那些適合一個人聽的歌曲:原來孤獨才是生命的常態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孤獨的時刻:一個人留在公司加班的時候,一個人走在漆黑夜路上的時候,一個人去看電影沒人分享劇情的時候,一個人回到家裡對著手機的時候……我們獨自品味著孤獨的各種滋味,再在孤寂中一路向前。
  • 朱良志:八大山人強烈的孤獨感
    他的孤獨體現的是獨立不羈的透脫情懷,獨立不傾的生命尊嚴,獨與宇宙相往來的超越精神。八大藝術中體現的孤獨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最為閃光的部分之一。 八大藝術這種孤獨感與禪宗有關。八大自成年之後便遁跡佛門,依佛門達三十多年。晚年他離開佛門,但心念仍在佛中,佛教思想仍是其思想主流。作為一位曹洞宗的信仰者,八大藝術的孤獨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禪家的烙印。
  • 孤獨感會造成健康問題
    孤獨感會造成健康問題 2005年05月11日11:04:22 新華網 曹麗君   美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兩項研究表明,很少社交的「孤獨者」免疫力較低,體內也更容易產生與動脈硬化有關的物質。  《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日報導,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對83位大學生進行了兩周的跟蹤。
  • 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孤獨,也是一種美。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例如,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百般敘述卻無人理會,又如語言過於蒼白,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現實,我們無法語言我們的生命,更無法表述我們的孤獨。曾經《奇葩說》馬東說過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或許就是語言的孤獨吧。
  • 「名家」蔣勳:不要躲避,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
    孤獨和寂寞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需要孤獨感
    孤獨是一種極高的精神狀態,只有達到一定的境界的人,你才能坦然、從容的接受它。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需要一點孤獨感,這樣你才能真真實實的面對自己。而你只能在這個時候面對自己,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自己,孤獨也是伴隨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的命題。我們很多人都無法接受所謂的孤獨感,因為會感覺到害怕,無法接受,無法靜下心來,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還有一部分人,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孤獨,甚至有的人,會刻意給自己製造孤獨感,試圖去尋找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