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能寫詩的神童,我們往往會想到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其實,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湧現過許多才華早現的神童,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順利成才。比如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又比如說七歲作《詠華山》的寇準。杜甫在長詩《壯遊》中也自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考慮到他的歷史地位,沒有人會懷疑杜甫吹牛。但是,一口氣留下兩首神童詩的,還只有黃庭堅。
黃庭堅的名氣遠遠小於比他年長的蘇軾,而且因為得到過蘇軾的賞識和提攜,他被列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如果論其它文學體裁,特別是詞作方面,黃庭堅比不上蘇軾,但如果論詩名,他絕對可以超過蘇軾。
這是因為,蘇軾的詩歌放筆縱橫、變化莫測,無跡可尋,後人很難模仿,從眾甚少,也就沒有開創流派。黃庭堅的詩歌學的是杜甫,結構嚴謹,說理細密,是有跡可循的,所以他被認為是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而江西詩派對南宋詩風影響很大,也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說起來,人比人氣死人,黃庭堅的成就,固然有勤學苦練的因素,但天賦也是讓我們後人望塵莫及的。在他七歲那年,就寫下了這首《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這首詩讓人拍案叫絕,前兩句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繪製了一幅牧童騎牛悠然吹笛的場景。只用片語隻字描寫山村風光,便已經雕琢出不問世事的桃源之地。正當我們沉浸在這樣寧靜安詳的氛圍中,後兩句卻以發人驚醒而又意味深長的口氣告訴我們,長安城裡那些爭名奪利的政客們,機關算盡,到頭來還不如這位小牧童的生活悠閒自在。
七歲的孩子,不僅要有高超的文學修養,還要有多少人生感悟,才能寫出如此充滿智慧的詩歌。相比《詠鵝》和《詠華山》,這首詩的知名度小得多,但在水平上卻遠遠甩掉了它們。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偶然的靈感迸發,甚至有人會不懷好意地當作捉刀代筆的成果。然而,黃庭堅在幾乎同時,還寫過這首《送人赴舉》:
萬裡雲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相比前一首,這首詩的藝術性更強,它的首句便是典故。「祖鞭」出自《世說新語》,它說的是晉朝時的劉琨素有大志,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但他看到祖逖很有才華而且得到了重用,便寫書告訴朋友,擔心祖逖將會持鞭縱橫天下,搶在自己前面立功。
在這裡,黃庭堅一掃七歲時的無為思想,變得豪邁無比。他在送人考試的時候,希望友人順利中舉,為國效勞。他又以劉琨、祖逖的故事激勵彼此,表明自己一定會迎頭趕上。同時,在這首詩的後兩句中,黃庭堅不無自負地表示,自己也是天上的謫仙人,如今已經下凡八年了。
唐朝出了個謫仙人李白後,幾乎沒有誰敢這麼說自己。黃庭堅卻初生牛犢不怕虎,豪言壯志,躍然紙上。當然,從他後來的成就看,他狂得有理由。另外順便說一句,黃庭堅的詩中說是八年,其實是按照古人虛歲的計法,實際年齡是七歲。這也不過就是我們剛剛入小學的年齡,他卻寫下了千古不朽之作,實在令人咋舌。
這就是天賦,所以在文學創作中,詩人往往成名最早,它更需要靈感和才華的支撐,其餘如小說家都需要日積月累的人生經歷。對於這一點來說,實在是羨慕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