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一個七歲男孩寫的詩,字字如話,真正讀懂時已過中年!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並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 「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黃庭堅的詩才,可以說是「天生的」,自幼就聞名鄉裡。據《桐江詩話》中記載,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的一天,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邀請幾位詩友一起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當場賦詩一首,其詩曰: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的這首寫得明白如話,即使不用翻譯,大家也都非常清楚。由於時代不同,詩中也有幾處需要說明的地方。一是「隴」字,為通假用法,通「壟」,及田壟。二是「長字」,長安為唐代的京城,在此可理解為名利場。三是「機關」,可解釋為心機。弄明白了上述幾點,這首詩就更好理解了:
牧童騎著牛兒緩緩地從村前走過,吹奏的笛聲隔著田壟也清晰可聞。
想想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比不上你的清閒之身。
該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後兩句即事論理,拿牧童和長安名利客對比,表達了作者讚頌牧童清閒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懷。
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常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清新悠閒樸實無華的田園風光。這就是牧童的生活,純樸率真,無憂無慮的恬然與現實中鈎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有了不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之心。這樣的心性貫穿了他的一生,早年黃庭堅在太和縣做知縣時就清廉自省,不與其他知縣和縣吏們同流合汙,一心為百姓謀福利。
黃庭堅在《牧童詩》中表達的這種「大境界」,小時候的我們是讀不懂得,因為,那時我們被要求未來的人生要有遠大理想。相信,每個人的中小學時代都被要求以《我的理想》為題寫過作文。當時,大家的理想,一定不是只做過「短笛橫吹的騎牛牧童」的。只是歷經紅塵的萬千磨練後才發現,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悠閒自在、不受名利驅使的日子該是多麼令人神往!
黃庭堅的《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閒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這樣的「理想人生」。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