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2020-12-13 黃門左侍郎

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一個七歲男孩寫的詩,字字如話,真正讀懂時已過中年!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並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 「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黃庭堅的詩才,可以說是「天生的」,自幼就聞名鄉裡。據《桐江詩話》中記載,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的一天,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邀請幾位詩友一起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當場賦詩一首,其詩曰: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的這首寫得明白如話,即使不用翻譯,大家也都非常清楚。由於時代不同,詩中也有幾處需要說明的地方。一是「隴」字,為通假用法,通「壟」,及田壟。二是「長字」,長安為唐代的京城,在此可理解為名利場。三是「機關」,可解釋為心機。弄明白了上述幾點,這首詩就更好理解了:

牧童騎著牛兒緩緩地從村前走過,吹奏的笛聲隔著田壟也清晰可聞。

想想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比不上你的清閒之身。

該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後兩句即事論理,拿牧童和長安名利客對比,表達了作者讚頌牧童清閒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懷。

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常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清新悠閒樸實無華的田園風光。這就是牧童的生活,純樸率真,無憂無慮的恬然與現實中鈎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有了不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之心。這樣的心性貫穿了他的一生,早年黃庭堅在太和縣做知縣時就清廉自省,不與其他知縣和縣吏們同流合汙,一心為百姓謀福利。

黃庭堅在《牧童詩》中表達的這種「大境界」,小時候的我們是讀不懂得,因為,那時我們被要求未來的人生要有遠大理想。相信,每個人的中小學時代都被要求以《我的理想》為題寫過作文。當時,大家的理想,一定不是只做過「短笛橫吹的騎牛牧童」的。只是歷經紅塵的萬千磨練後才發現,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悠閒自在、不受名利驅使的日子該是多麼令人神往!

黃庭堅的《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閒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這樣的「理想人生」。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一個七歲男孩寫的詩,字字如話,真正讀懂時已過中年!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 人生如詩:年少不解詩中意,讀懂已到中年時
    年少懵懂之時,我們只知詩美,一通亂背,卻不解其意。直到中年,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其實在兒時讀過的詩詞中已寫盡。這首詩作於黃庭堅七歲時,當日他的父親招待友人飲酒,席間有人久慕黃庭堅神童之名,便要求他當場賦詩一首,年幼的黃庭堅便吟出此詩。小時候讀這首詩,心中甚是不解,長安城如此繁華,人人嚮往,一個鄉野牧童有何羨慕之處?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之時才能讀懂。《嵇康集》有云:「交不為利,仕不謀祿。」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我最初喜歡黃庭堅,是因為他的兩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明明是很平淡的14個字,可是組合起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所謂「化腐朽為神奇」也不過如此。深入了解了黃庭堅之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 黃庭堅七歲時所寫的一首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可能對於現代的小孩來說,七歲時還根本不懂事,完全就是一個小屁孩,整天除了玩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的事情,可是對於古人來說,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可能已經是名揚天下,成為了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最為著名的是初唐四傑裡的駱賓王,他還在七歲時便寫下《詠鵝》,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那對於駱賓王的這首詩都不會陌生,雖然這首詩寫得淺顯易懂,沒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是詩人在七歲便是寫了這麼一首生動有趣的詩作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便蘊含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比較特殊的是,據《桐江詩話》記載,《牧童詩》為宋代詩人黃庭堅七歲時所寫,也就是皇祐三年(1051年)。當時黃庭堅父親黃庶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以「久聞令郎少年聰慧」為由,讓黃庭堅吟詩一首。於是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蘊含深刻道理的理趣詩。
  • 中年參禪的黃庭堅心有感慨,寫下一首絕句,最後一句話發人深省
    絕句宋代:黃庭堅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詩的大意是:鮮花開放時香氣薰人,平日參禪的功夫都被破了,心境已經過了中年。黃庭堅天資聰穎,博覽群書,七歲能詩。他的家鄉有座南禪寺,離他家很近,他時常到那裡去玩,聽禪師們說禪論經。他的祖母仙源君也是一個虔誠的禪宗門徒,黃庭堅從小隨祖母生活,長久的薰陶,使他也嚮往禪意的世界。有一天黃庭堅在家閉關修行,突然有人送來滿屋子的花。
  • 黃庭堅7歲時寫的《牧童詩》,讀懂最後兩句,看哭中年人
    就在他七歲的那年,他父親與幾位詩友把酒吟詩,便順道考考他,讓他即興發揮,作一首詩。 如果說,第一二句為日常所見,倒是沒什麼驚奇可言,畢竟是情景描繪,把田間騎牛的場景還原即可,從景到聲,帶出遠處牧童吹笛的聲音。
  •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道出人生無奈真相,堪稱絕唱
    其中,他7歲時一鳴驚人,寫下一首具有強烈警世寓意的《牧童詩》,最讓人津津樂道。這首詩只有短短28字,卻道出人生的無奈真相,堪稱絕唱。整首詩饒有理趣,說理深刻,很想像是出自一位7歲孩童之手。此詩出自南宋無名氏所著《桐江詩話》中。據載,公元1051年的暮春三月,江西修水縣的一戶庭院內,一名中年男子正與幾位詩友飲酒吟詩,高談闊論。說到高興處,有人向中年男子說到:「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中年男子聽後,欣然同意,便吩咐下人叫來了一個小童子。
  • 黃庭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七歲時寫下的這首詩,句句都是經典
    《桐江詩話》裡面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邀請了幾位好友在家裡小聚,由於是文人飲酒期間吟詩作對,這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正好從外面回來,大家都聽說他是天才,於是其中一位友人說:「聽聞令郎少年聰慧,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何不讓他也吟詩一首。
  • 黃庭堅晚年很有趣的兩首詩,兒時覺得很一般,長大後再讀淚流滿面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思想家;縱觀整個北宋時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不過黃庭堅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尤其是那首《牧童詩》,還是他七歲時的作品,整首詩寫得很有趣,看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諷刺,從而成為了一首經典之作
  • 辛棄疾最「愁」的一首詞,從少年寫到中年,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髮型,唐僧的絮絮叨叨!最重要的是離西天越來越近了。小時候,我們總盼望著長大,可是當我們終於活到小時候期待的年齡,卻發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美好。花開花落又一秋,歲月蹁躚無奈何。
  • 「只今唯有賀方回」,黃庭堅寫給賀鑄的這首詩,字字深情
    黃庭堅像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貧窮困頓的黃庭堅寓居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在這裡,黃庭堅給賀鑄寫下一首極富深情的詩《寄賀方回》宋·黃庭堅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是黃庭堅寫給賀方回的,賀方回就是賀鑄,比黃庭堅小七歲。
  • 「只今唯有賀方回」,黃庭堅寫給賀鑄的這首詩,字字真情
    黃庭堅像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貧窮困頓的黃庭堅寓居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在這裡,黃庭堅給賀鑄寫下一首極富深情的詩《寄賀方回》宋·黃庭堅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是黃庭堅寫給賀方回的,賀方回就是賀鑄,比黃庭堅小七歲。
  • 黃庭堅到底有多牛?一首詩56個字,用了7個典故,讀懂的都是大師
    宋詩人到中年則喜歡讀宋詩。宋代詩人憑藉他們深厚的學養,在詩中展示才學、發表議論,甚至一字一句都講究來歷出處。當他們想要在詩中表達一個意思時,總能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中檢索出曾出現的相似或相近的故事,並且把它很巧妙地放入到自己的詩中,如此典雅,讀者渾然不覺。如果你有能力透過詩歌找到這些字句的來歷出處,一定會嘖嘖稱奇,為詩人的才學傾倒。
  • 王安石一首充滿禪理的詩,寫得很深刻,讀懂了也就明白了許多道理
    人們對於王安石的不滿,主要還是在認知上,儘管當時的大文豪蘇軾、司馬光、黃庭堅、歐陽修等人,全部都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他始終還是堅持自我,從容地面對別人的批評,最終在宋神宗的大力堅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不過很可惜,後來我們都知道這場改革,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這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直到晚年他也依舊還是耿耿於懷。
  • 李商隱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言淺而意深,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人生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感受,年少時多愁善感,既惜春傷情,又見雨惆悵;中年時經歷多了,本該可以沉澱下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因為世間的悲歡離合都屬正常。可是若是一個人總是在痛苦中煎熬,估計到老也難以平靜。下面分享李商隱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言淺而意深,人到中年才能讀懂。留贈畏之唐代:李商隱清時無事奏明光,不遣當關報早霜。中禁詞臣尋引領,左川歸客自迴腸。郎君下筆驚鸚鵡,侍女吹笙弄鳳凰。空寄大羅天上事,眾仙同日詠霓裳。
  • 黃庭堅被嚴重低估的一首詩,開篇就令人叫絕,結尾更是直擊人心!
    說到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軍人物,他是宋朝為數不多的能與蘇軾相媲美的詞人之一,在某種意義上,他對於宋詞的貢獻要超過蘇軾。可是,作為獨樹一幟的領軍人物,他的詩詞看上去卻大多是比較普通的作品,但是這些看似平淡的作品細細品讀後你會發現另有深意蘊含在那字裡行間。
  • 7歲黃庭堅寫下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成為千古名作!
    譬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等。它們都是因富含深刻的哲理,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成為千古名作。小編今天便通過黃庭堅的一首《牧童詩》,來和大家一起探尋詩歌中的理趣。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 世人喜歡追名逐利,七歲的黃庭堅告訴我們,多少長安客不如小牧童
    當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也在場,當大人們賦過詩後,其中有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黃庭堅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立馬寫下了《牧童詩》。七歲的黃庭堅其實比一位七十歲的老人還要看得透徹,有人懷疑這首詩不是黃庭堅的作品
  • 宋代才子七歲時寫下一首古詩,短短四句,卻暗含了他一生的命運
    比如宋代有位才子,七歲時寫下一首古詩,短短四句,卻暗含了他一生的命運。或許他自己當時並不清楚,這首古詩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但是在今天看來,此詩仿佛就是他整個人生的縮影。他所走出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以這首詩中,所透露的精神作為宗旨,從來未曾有過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