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需要一座茶文化博物館

2020-12-09 衡陽日報社官網
衡陽需要一座茶文化博物館

  「在底蘊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裡,衡陽曾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茶葉有著專門研究的衡陽市生態茶葉科學研究院院長洪載輝認為,衡陽的茶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在整個中國茶文化中都曾佔據過重要席位。

  從神農到《茶經》:衡陽茶葉的特殊歷史地位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據考究,歷史上神農主要在湘南一帶活動,其「得茶」的地方大體就是今天衡山至炎陵一帶。

  而在唐宋時期,當時南嶽的衡山雲霧茶、常寧的塔山山嵐茶、耒陽的江頭茶就均已經成為皇家貢茶。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其著寫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衡山當地盛產茶,茶的銷路十分暢通,宋代的《膳夫經手錄》一書寫道:「衡山茶,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於五嶺,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這些典故,無不充分證明衡陽茶葉特殊的歷史地位。

  但一個不容迴避的尷尬事實是,血統如此高貴的衡陽茶葉,無論是名氣還是體量,在如今的茶產業市場中並不那麼顯眼,反而有點名不見經傳的味道。「客觀地說,從茶葉產量和品牌影響力看,普通人會覺得衡陽並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洪載輝說。

  衡陽人喜飲茶。洪載輝經過詳細地考察,發現衡陽上規模的專業茶葉大市場有萬恆茶文化廣場、雁城茶都、海通茶葉城3個,衡陽市區有茶店、茶樓、茶會所680多家,加上各縣(市)區的,共有1100多家,整個茶葉市場從業人員達8000人以上,銷售的茶葉品牌上千個,六大茶類應有盡有。

  「湖南毗鄰全國第一茶葉消費大省廣東省,而衡陽也有這個潛力成為中國茶葉交易和倉儲中心,但衡陽的茶產業走向多元化,不僅要生產茶葉,還要用茶葉提取物生產化妝品、護膚品、保健品、新款茶飲,延伸擴展茶產業鏈,完成產業轉型」,洪載輝說。

  從想法到現實:首屆「衡山論茶」高峰論壇

  傳承和重塑衡陽茶文化,成為擺在當代衡陽人面前的一道重大考題。

  金庸武俠小說裡有「華山論劍」,天下各個門派聚在一起切磋武藝,比個高低。衡陽有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何不也來個「衡山論茶」?當思想的火花閃過,預示著一件轟動中國茶屆的大事也即將發生。為了發展茶產業,傳播茶文化,衡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將茶產業的發展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舉全市之力,將南嶽雲霧茶打造成全市公用品牌。也正因有這份堅強的支持與保障,舉辦「衡山論茶」這個想法也很快變成了現實。

  「我們要將這個論壇打造成中國茶界的金鷹節和達沃斯論壇。」洪載輝對「衡山論茶」高峰論壇信心滿滿。事實上,第一屆「衡山論茶」的確給衡陽人帶來不一樣的東西,也吹皺了中國茶界的一池春水,舉辦得非常成功。

  2019年5月5日,首屆「衡山論茶」高峰論壇在南嶽隆重舉行。這個學術性論壇吸引了諸多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專家學者參加外,全國22個產茶省的一線品牌茶企負責人也全部聚集。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忠懋就茶葉提取物茶氨酸、茶多酚特殊的抗氧化作用進行了專題演講;浙江大學王嶽飛教授首次公開發布了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葉果兩用茶樹栽培」新模式,像這種創新式的學術前沿成果交流,引發業界的高度關注,也使衡陽的茶文化名片得到了宣傳。

  從形式到內容:衡陽需要一座茶文化博物館

  論壇是成功了,關注度也有了。但靠什麼延續這種熱度,靠什麼硬體傳承和發揚衡陽茶文化的影響。

  衡陽走出去的茶行業專家眾多,已故云南「滇紅機制茶之父」馮紹裘、著名茶樹育種專家王威廉、茶樹栽培專家王秀鏗、茶葉加工專家劉先和、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譚正初、湖南農大茶學教授「黑茶金花之父」劉仲華等都是地道的衡陽人

  雖然跟茶葉淵源較深的衡陽人大有人在,但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衡陽的茶產業發展相比省內外知名茶葉產區,衡陽的體量和名氣並不突出。」

  洪載輝表示,一個城市的不僅要有茶文化的「裡子」,還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面子」,種種理由充分表明,衡陽迫切需要一座自己的茶文化博物館。

  萬丈高樓平地起。博物館的建造並非一日之功,一座現代化的三級博物館面積要達到1000平米以上,藏品要達到5000件以上,單憑個人,難度極大。在洪載輝的組織下,衡陽甚至包括全國各地茶企都表示願意給予大力支持,到目前為止,已徵集與茶文化相關的藏品上千件。

  然而,最令洪載輝發愁的是博物館場地問題,由於博物館屬公益性質,如果靠租賃場地來辦博物館,則營運費用承擔不起,雖然有些企業和單位願意為茶博物館無償提供場地,但要麼偏遠了,要麼參觀者進出不方便,不利於對外開館。

  「修建衡陽市茶文化博物館,要面向大眾,成為衡陽的一張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使衡陽悠久的茶文化有底氣,也為文化旅遊行業夯實基礎。」洪載輝說。

  在洪載輝的構想裡,茶文化博物館將是一個全方位、體驗式與互動式相結合的現代展館與茶文化科普窗口。遊客可以一邊參觀一邊品茗,可以現場觀看在茶葉加工廠過程,還可以欣賞到經典的茶藝表演,體驗鮮活立體的茶文化

  根據洪載輝提供的信息,記者查閱了文物博發[2010]11號《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優惠政策。

  為此,記者呼籲全市各界,能為建設衡陽茶文化博物館提供一些便利條件,無論是對豐富衡陽旅遊文化內涵還是發展衡陽茶產業都將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編輯:胡蘇 責編:梁麗君 三審:張文凱)返回衡陽全搜索首頁>>

-----------------------------------------------------------------------

相關焦點

  • 衡陽奇石文化博物館:研學、旅行兩相宜
    10月22日,衡陽市蒸湘區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走出校門,前往衡陽市文化奇石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衡陽市蒸湘區實驗小學的同學們【蘇式園林】館內環境優美,如入畫景。整體建築以現代徽派風格為主,青瓦白牆,飛簷翹角,高低錯落,層疊雅致。
  • 遊衡陽工業博物館
    在遊覽之前先對衡陽工業博物館做一下簡單介紹:2017年9月29日,湖南省第一座工業博物館—衡陽工業博物館在衡陽市雁峰區衡山科學城正式開館。這是中國首家在高科技產業園區內建設的工業博物館。衡陽工業博物館將歷史傳承與現代理念融為一體,按照時間脈絡展現了衡陽古代手工業、近代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的發展脈絡;運用油畫、場景還原、多媒體等輔助藝術展陳手段,將神農創耒、紙祖千秋、衡州鑄幣、百裡窯場、筷子洲造船廠、船山實學、水口山冶煉等工業輝煌成就活靈活現。先來一個博物館特寫:由大門進入博物館大廳,就可以看見大型牆雕-萬裡衡陽雁,翱翔在雲天。
  • 衡陽鐵路博物館,它來了
    近日,廣鐵集團在衡陽鐵路博物館門前廣場,舉辦了「粵漢鐵路文化藏品展暨廣鐵集團文物捐贈交流會」。  衡陽鐵路博物館是在原衡陽鐵路管理局舊址進行改建,建築分兩層,共有四個展廳和四個專業展室。館前設有鐵路文化廣場,擺放有「建設型」蒸汽機車及各種鐵路元素,是普及鐵路文化知識,培養愛路護路意識的重要場所。預計今年內,衡陽鐵路博物館完成建設、布展及開放。  這次展覽分成了3個部分,既有圖文並茂的「老物件的故事」,也有大物件「油浸式電焊機」「售票工作綜合臺」的實物展陳,還有鐵路物品收藏集展示。
  • 小小講解員、工業攝影展……衡陽工業博物館這樣為衡陽工業代言
    5月18日,衡陽工業博物館舉辦「大城衡陽 工業先聲——為衡陽工業代言」國際博物館日系列主題活動。小小講解員講解展品。紅網時刻衡陽5月18日訊(記者 蔣楠)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衡陽工業博物館舉辦「大城衡陽 工業先聲——為衡陽工業代言」國際博物館日系列主題活動,小小講解員講解展品、攝影大咖展出工業攝影作品……他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卻共同為衡陽工業代言、發聲,回顧衡陽工業昔日不朽榮光,展望未來錚錚發展。
  • 衡陽工業博物館在衡山科學城開館
    紅網時刻9月30日訊(衡陽分站記者 石珊 周海波)見證衡陽工業榮光,領略雁城人民智慧。9月29日上午8點38分,國內第一家在高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的工業博物館、湖南省第一座工業博物館——衡陽工業博物館在衡山科學城正式開館。
  • 衡陽擬建首座工業博物館
    記者近日從衡陽市獲悉,該市準備在老工業區石鼓區合江套地段,規劃建設當地首座工業博物館,對「衡陽老工業」進行保護性展覽,項目預計今年底開工。  合江套老工業區是衡陽市傳統冶煉和建材企業聚集地,水口山二廠等一批知名企業曾落戶於此。隨著「兩岸新區」即來雁新城、濱江新區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這些老企業已陸續改造搬遷。
  • 衡陽鐵路博物館年內將開放
    衡陽日報訊(文/金明達 圖/周圍) 珠暉區苗圃大樹、衡陽鐵路管理局紅樓,這是根植在上一代鐵路人光榮歲月的紅色記憶。
  • 走進衡陽工業博物館 感受九九重陽的溫暖
    今年的重陽節,參觀衡陽工業博物館成為老年朋友們歡度重陽節的方式之一。人間最美的是夕陽紅,最溫情的是以愛相伴。為傳承優秀的衡陽工業歷史文化,營造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衡陽工業博物館在金秋九月陸續接待了市直機關、社會團體等開展重陽節主題活動的預約參觀活動。10月25日重陽節當天,工業博物館裡遊人如織。
  • 衡陽工業博物館今起招募小小講解員啦!
    衡陽工業博物館外景。衡陽工業博物館內景。衡陽工業博物館講解員在為參觀團體做講解。紅網時刻衡陽4月20日訊(記者 周海波)為普及衡陽地方工業歷史知識,使更多青少年走進博物館,增長文博知識、豐富社會實踐活動,4月20日,由衡陽市教育局、團市委、衡山科學城管委會共同主辦,衡陽工業博物館首期「小小講解員」招募活動開始啦,衡陽市城區小學階段在籍在校學生均可報名參加。
  • 湖南衡陽:「文化衡陽、雁行中國」衡陽文創聯盟今日成立
    1月12日上午,以「以文化賦新城市」為主題,衡陽市文化創意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暨首批戰略合作項目發布式在衡陽國家高新區898創新中心舉行。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健宣布市文化創意產業聯盟正式成立、揚帆遠航。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霞講話,副市長龔學餘主持成立大會。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本土文創領域「頭部企業」、相關行業協會和新聞媒體、新媒體代表等共同觀禮見證聯盟成立。
  • 衡陽鐵路博物館來了!預計今年年內開放
    歷史上的衡陽鐵路局於1936年成立。1953年1月1日分出柳州鐵路分局,成立柳州鐵路局(現南寧局集團);1958年衡陽鐵路局分出廣州鐵路局(現廣州局集團)、武漢鐵路局(現武漢局集團),衡陽鐵路局機關南遷廣州,改設衡陽鐵路分局。1986年11月,經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同意,衡陽鐵路分局北遷長沙。
  • 我們需要一座博物館
    01珠海博物館從1985年算起有35年歷史,省內24家國家二級博物館之一,但這個館開放時間不長,2020年10月才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6千平方米,分為《珠海歷史》(海洋紀事、珠海通史)、《藝文與民俗》(古今珠海人、傳承在民間)、《共同的記憶》等基本陳列。一座小城市的博物館可以精緻到什麼程度?
  • 南華大學請不要去長沙 衡陽人民需要你 一位衡陽普通市民的呼喚
    光這個總量就是6個億的消費,這能帶動我們衡陽多少就業?能養活多少衡陽的家庭?這還不包括,其他連帶效應!南華後門小吃一條街2、文化層面作為衡陽兩所重本院校之一的南華大學,是我們衡陽最好的大學之一!南華大學護理學院畢業合照3、提升城市品質一座城市的發展壯大,經濟是重要的,但並不是全部!
  • 全國唯一茯茶博物館 展現涇陽茯茶千年文化…
    據了解,該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茯茶為專題的博物館,總建築面積6100平米,位於茯茶鎮核心位置,是一個集茯茶文化展示交流一層為茯茶文化博物館及茯茶宴餐廳,通過還原設計館內展示了茯茶歷史淵源、制茶工藝流程、產品銷售,講述了茯茶在茶文化史中的地位,挖掘、展示茯茶歷史。
  • 古代衡陽的文化1:衡陽的大雁文化
    而衡陽大雁文化則起源於東漢時期,張衡(發明地動儀那位)在《二京賦》的《西京賦》「上春候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一句中指出,北雁南飛去的地方便是衡陽,他在五十歲所作的《鴻賦》的「南寓衡陽,避祁寒也」一句中進一步指出,衡陽是大雁的家。
  • 衡陽工業博物館:留存城市記憶,讓工業遺產「活」起來
    衡陽日報訊(文/本報記者 羅文鵬 圖/本報記者 黃沐)衡陽是一座與工業血脈相連、榮辱與共的城市。  從世界鉛都「水口山」,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百裡窯場,到民國「小上海」;從服務地方經濟到參與國家超級工程中國工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衡陽都未缺席。   這些寶貴的記憶,如今都留存在衡陽工業博物館的展廳裡:一件件工業實物,作為歷史的見證,重煥生機;過去的歷史場景,再次鮮活演繹。在博物館精心營造的「時間長廊」中,衡陽工業文明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 值得每一位衡陽人了解的衡陽歷史文化特色及價值
    衡陽,是一座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人類文明進程和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衡陽從來沒有缺席,不但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樹有無與倫比的豐碑。無論是在遠古,還是近代,衡陽歷史文化都是厚重的,深遠的。作為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衡陽的文化積澱深厚,文化特色明顯。與其他地方的歷史文化一樣,衡陽的歷史文化呈現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不是單調的,而是豐富的;但眾說紛紜的文化現象,必有綱目之別,主次之分。歷史文化的脈絡,必有主線。衡陽歷史文化的主線是什麼呢?
  • 衡陽鐵路博物館來了!預計今年年內開放
    珠暉區苗圃大樹、衡陽鐵路管理局紅樓,這是根植在上一代鐵路人光榮歲月裡的紅色記憶。6月19日,這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老鐵路人將珍藏的鐵路老物件捐贈給正在籌建的衡陽鐵路博物館。一個背包、兩個紙箱, 上午9時,衡陽鐵路博物館前坪廣場上,廣鐵集團鐵路退休職工歐珏帶來了他收藏的600多件鐵路文物,並將這些老物件悉數捐贈。記者看到,歐珏捐獻的物品有他之前的修理工具、技術書籍、獎項榮譽等。他表示,自己願意將自己珍藏的物品捐出,目的是希望後來的鐵路人能夠傳承老一輩鐵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 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 老街深處品評千年茶文化
    如今,跨越三百餘年光陰,這裡坐落著雲南省唯一註冊備案的茶文化專項博物館——雲南省茶文化博物館。茶博館設非遺傳習館、文史館、普洱館和茶器館,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貢茶傳統製作技藝、雲南普洱茶歷史文化、雲南各類陶器等進行了全方位展示。
  • 深圳茶博園項目丨茶文化體驗與認知博物館
    流動展覽+商業近年來,博物館與廣大群眾在文化產品上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過熱,文化蕭條的不平衡狀態已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目高品位的文化產品,紛紛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和音樂廳.多地博物館門庭若市,觀眾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