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
之前我們討論過「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於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均是以柔弱為貴。那麼一說起柔弱之物,必然想到水,堅硬則想到磐石,但水滴石穿;除此之外,如果水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堅固如河堤亦不能擋,山川之堅,亦不能阻擋河流之勢。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引申的或者說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語言是柔弱的,但看什麼人說,怎麼說,說什麼,如果說的合適,再堅固的城牆亦可破之;人心柔弱,不僅是說心臟本身柔弱,更柔弱的是善良是仁義之心,不忍傷及螻蟻,當然與之相對的,人心也很硬,硬到一將功成萬骨枯。因此,老子所說的柔弱並不是實力不濟,而是看似柔弱,實則內部蘊含著巨大能力,只是不與人爭,是無為罷了。
道德經: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譯文: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
從有形的水到無形的力量,均是看似柔弱,實則蘊含巨大能力之物,例如風,雖無形,柔弱之時,只能令髮絲飄動,但強大之時飛沙走石,堅硬如磐石,也同樣在狂風侵蝕下層層剝離;人言之柔弱,不能令羽毛移動絲毫,可人言可畏之時,可令人,令家,甚至令國不得安寧;「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之弱,甚至不能果腹,讀書之強,能令個人功成名就,令國家增加棟梁之才,甚至可改變世界,讓人類文明跨一大步。
因此,老子認識到無為的好處,凡事不與人爭,並不是沒有實力爭,只是不爭,無為而無以為。何時可以不爭,得道之後,你不用刻意的不爭,那時的你眼界不同,你覺得那時的爭是毫無意義的。這個道先視為常道,就好像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或者是翹楚的人,是不會和一般人計較的,比如一個成人和一個孩子玩打卡片遊戲,輸贏對成人來說根本不重要,反倒是孩子看得很重,這是因為當一個人在思想方面上升一個層次的時候,他是不會和低於此層次的人爭執、或計較的。
道德經: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正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經常所說言傳身教,實則身教大於言傳,「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教人,不必多說,自行領悟,不橫加幹預,不添加自己的主觀傾向,自然而然即可成。這就好像我們之前講到過的,「上行下效」,或者又如「上梁不正下梁歪」,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自己躺著看電視,卻又要求孩子坐直,自己整天在手機上打遊戲,卻要求孩子不要沉迷於遊戲,自己總是遇事就暴躁,卻生氣孩子遇事不冷靜,子女教育是這樣,學校、公司、單位等行事作風亦是如此。因此,好的教育,就是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過多的幹預,不是過多的約束,訓斥,譴責,而是以身作則,以此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人,形成習慣時,根本不需要你在橫加幹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