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休妻/貝一中

2020-12-06 大公資訊

  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外出回來,見妻子叉開兩腿坐在那裡,就回頭對母親說,我媳婦缺乏禮儀,請允許我休了她。孟母問,為什麼?孟子答,她劈腿而坐。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答,我親眼所見。孟母說,這說明你不懂禮節,不能責備媳婦。《禮記》上不是說了嗎?將進門,問誰在;將上堂,高聲揚;將入戶,眼向下。這些都是為了讓居室裡邊的人有個準備。如今你連個招呼也不打,就闖進了媳婦獨居的內室,因而看到了她劈腿而坐的樣子,這是你禮節不周,怎麼能怪你媳婦呢?於是,孟子自愧失禮,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孟子欲休妻」這一典故,意在說明居家禮儀,儘管其中也有「劈腿」的細節,與當下流行的「劈腿」概念,名雖同而義不同。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向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之說。那麼,怎樣坐才算符合禮儀呢?

  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人正襟危坐的情景:先撩起袍服前襬,雙膝依次跪地併攏;再撩起後襬,臀部落在腳跟上;雙手平伸,扶於膝上;抬頭挺胸,目不斜視。這種姿勢,既端莊,又體面,還能體現敬重,是我國古代最標準、最正規的坐姿,通常稱為跪坐,亦稱正坐。至少在漢代以前,人們在正式場合都是這樣坐的。大約是正襟危坐太過嚴肅、呆板,也比較累人,後來,隨?褲裝和桌椅板?的普及,跪坐就漸漸地淡出了禮儀規範,但在日韓等一些東南亞鄰邦,還部分地保留下來。有人據此提出恢復跪坐,顯然不夠現實,因為居住條件和生活習慣都不允許。

  上古時期,人們穿?寬袍大袖、兩襟相掩的衣裳。這衣裳兩字,各有所指,所謂「上衣下裳」。衣者,依也,用來遮蔽上身;裳者,裙也,用來遮蔽下體。連體裙稱作「裳」,長裙則稱為「常」。那時還沒有包裹下體的褲子,「裳」也好,「常」也好,說白了都是蓋住下體的遮羞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防止走光。所以《禮記》中有「勞毋袒,暑毋褰裳」,就是說,做活時不能袒胸露背,夏天也不要把裙襬撩起來。

  在桌椅板?之類的傢具沒有普及之前,古人席地而坐,雙膝若不併攏,衣襬若不垂斂,就很容易暴露下體,讓人感到難堪,跪坐的禮儀便由此推廣開來,成為公開場合坐姿的慣例。臀部坐地,兩腿叉開,雙膝屈起,稱為「箕踞」,這在古代會被視為不雅,也是極不禮貌的姿勢。當然,非公開場合又另當別論。孟子休妻的理由,在《韓詩外傳》中只有一個字「踞」。字典的解釋是:古人席地而坐,將兩腿八字形分開。說白了,不就是劈腿嗎?

相關焦點

  • 「孟子休妻」的啟示(原創)
    由此想起了「孟子出妻」的故事。一個夏日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裡織布,因酷熱難耐,就脫掉了上衣。這時,孟子推門而入,見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氣,認為妻子有失禮儀,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後呵斥孟子說:「禮制規定,進門時,要先問誰在屋裡;上堂時,要發出聲音;進到屋裡,目光要向下。這樣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
  • 孟子休妻,找的是什麼理由?聽著都離譜
    孟子休妻,找的是什麼理由?聽著都離譜古代人其實離婚的比較少,古代人的離婚叫和離,也就是夫妻雙方都同意結束這段婚姻生活,不過大部分的還是休妻,也就是說,這個權力是掌握在男人手裡的,丈夫單方面的不想要妻子了,就一紙休書把妻子休掉了,女人是沒有反抗的權力的,休妻無非是妻子犯了三從四德裡的某一條,或者是觸犯了家規等,一般沒有重大罪過,丈夫是不會輕易休妻的,可是作為一代聖人的孟子,也會想要休妻,
  • 探討丨孔子、孟子、荀子的休妻理由各是什麼?
    如果是孔、孟、荀學業太專,大部分時間奉獻給社會服務,妻子不僅不理解支持,反而激烈反對,以致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而離婚,這就不能怪各位大師了,可惜時間太久,無從考證,不能妄斷,以各位聖人的修為和學識,不可能輕率休妻。
  • 儒家智慧:孟子為什麼要休妻?
    ,踞,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於是孟子自責,不敢言歸婦。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個人在屋子裡,伸開兩腿,像八字形那樣地坐著,這種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合禮儀的。孟子從外面回來,直接就進屋了,看到妻子這樣後,就告訴孟母說:妻子不守禮儀,我想休妻。母親問為什麼呀?他說妻子伸開兩腿坐著,很不雅。母親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
  • 孟子不為人知的一面——一言不合就休妻,最後卻又一次被孟母完虐
    孟子孟子休妻的故事,一切源於孟子的妻子一個在我們今天來說很不起眼的動作,而差一點釀成的人間悲劇。一日,我們的主人公孟子的妻子獨自一個人蹲在屋裡休息,突然孟子進來了,看到了妻子的樣子,眼睛都綠了,揚言要休妻,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孟子看到妻子蹲著就要休妻?還好他的母親攔著了
    孟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亞聖,成就很高,在儒家思想研究與創造方面僅次於聖人孔子。曾經的孟子很貪玩,正是因為他偉大的母親進行了「孟母三遷」,挽救了這麼一個聖人,曾經的孟子因為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思想影響而辦錯了一些事情,也正是因為他的母親給他糾正,才讓他在正確的路上越走越遠。
  • 孟子要休妻,他媽的一席話讓他改變主意
    孟子要休妻,他媽的一席話讓他改變主意小編聲明:此處他媽的,絕對不是罵人的話,而的確就是他的媽媽說的一句話,各位不要有誤解喲。關於孟子,想必知道的人挺多,身為中國人,不曉得他大名的應該是極少。孟子出生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但是到孟子這一代,就再也沒有什麼優勢了,他的父親早死,家境困頓,孟母於是挑起了養家的重任。不能不說在那樣一個時代,女人要扛起家一片天是非常難的。但她做得很好,她集慈愛、嚴格、智慧於一身,為我們培養出了一位大人物。孟子幼年的「孟母三遷」、「孟母斷織」這些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想必都不陌生。
  • 孟子休妻到底該不該休?是他錯了還是他妻子錯了?
    作者:水瓶兒在儒家傳統中,被稱之為亞聖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在內的「仁政」學說。這些儒家思想也滲透在與他有關的孟母三遷、五十步笑百步等小故事中,今天我們就透過「孟子休妻」的小故事,來解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
  • 這種現代人常見的坐姿方式,孟子卻因此休妻,原因你肯定不知道
    在《孟子》的《韓詩外傳》中,我們通常會讀到一段讓人費解的文字:孟子的妻子獨自待在家中伸開兩腿坐著,孟子看到這一幕,於是向母親請示要休了她。伸開兩腿坐著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而言就是一件相對稀鬆平常的坐姿,孟子為什麼卻要因此休妻呢?
  • 孟子曾想休妻,僅僅因為妻子坐姿?禮儀在夫妻之間也很重要
    小故事有點長:話說有一天,我國著名思想家孟子回家了。經過了一天的忙碌,疲憊的孟子推開了他房間的大門。孟子感覺很憤怒,但是他保持著風度,沒有對妻子惡言相向。他默默關上門,馬上去見了母親,他對母親說:「我要休妻!」孟母覺得很奇怪,問兒子:「為什麼?」孟子憤怒地說:「她很沒有禮貌,舉止很粗魯。」
  • 孔子三代休妻,孟子的理由很搞笑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古代有不少離婚的案例,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幾個,孔子三代都曾離過婚,而孟子離婚的理由很搞笑。我們都知道,孔孟提倡「仁」,兩個人的思想觀念應該是差不多的,沒想到兩個人對於婚姻的態度也挺像的。孟子曾經向妻子提出過離婚,理由竟然是因為妻子的坐相難看,真的是挺搞笑的。
  • 從孟子休妻窺探古人「坐有坐相」的辛苦
    文/洪與(跪坐)先講一個可能你覺得好笑而又不可思議的故事:孟子休妻。《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而《大戴禮記》也有類似的記載。孟子看見他老婆踞(jù),火氣就噌噌噌地冒出來,何故?這就是涉及到坐有坐相的問題。坐,古文作象形字,象兩人坐在土上。本義是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那麼古人究竟是怎麼坐的呢?對於「坐有坐相」講究頗多。
  • 箕踞不代表無禮:從「孟子休妻」看坐姿中的中國禮儀文化
    一、坐姿的分類:從「孟子休妻」說起  孟子休妻,是在禮儀文化學習中常被提及的一個案例。這則故事說,孟子的妻子因獨自踞坐在家被剛回家的孟子看到,孟子便欲休妻。孟母問明原因,反斥孟子無禮。原因是孟子入門而不打招呼,入室而聲不高揚,入戶而目光不低垂,從而使其妻的踞坐之姿暴露於外。
  • 箕踞不代表失禮:從「孟子休妻」看坐姿中的中國禮儀文化
    一、坐姿的分類:從「孟子休妻」說起孟子休妻,是在禮儀文化學習中常被提及的一個案例。這則故事說,孟子的妻子因獨自踞坐在家被剛回家的孟子看到,孟子便欲休妻。孟母問明原因,反斥孟子無禮。原因是孟子入門而不打招呼,入室而聲不高揚,入戶而目光不低垂,從而使其妻的踞坐之姿暴露於外。
  • 孟子因為妻子沒有褲子要休妻?談談古人漢服下都穿什麼?
    孟子因為妻子沒有褲子要休妻?談談古人漢服下都穿什麼?大家好,我是小瑤,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酷,叫忘穿秋褲。對於物資豐富的現代人來說,褲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誰要是沒穿褲子或是裙子,那可是有問題了。
  • 古人坐姿趣談:坐姿不對的話,孟子要休妻,劉邦也要受到批評
    孟子就有一個關於箕踞的故事,說的是孟子新婚燕爾,偶然間回房,發現他的妻子在室內獨處時就是箕踞的坐法,孟子看了很生氣,就出去跟他母親說要休妻。
  • 他偷窺妻子後決定休妻,他的母親就訓斥了他,指出他的過錯
    孟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把孟子和孔子並稱為「孔孟」。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中國最經典的教材四書五經裡就有《孟子》一書。《孟子》是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此書倡導「以仁為本」。
  • 漢服深衣的這些規矩,很多人都不知道,孟子為此還動過休妻的念頭
    這裡講一講一則與孟子有關的趣事。相傳,有一天我們的大好青年孟子從外面回來,一進門看到自己的妻子箕踞而坐,結果好青年孟子非常氣憤,認為自己的妻子非常的無禮,摔門而去,找自己的母親想要休掉老婆。聽了母親的話,小孟羞愧的低下了頭,自不再提休妻的事。
  • 古代除「七出」休妻之外,還有哪些「離婚」政策?
    以今日眼光觀之,這七條載於禮經的休妻理由未免強橫霸道,但這並非漢代儒學家於書齋中憑空捏造而來,實是對先秦以來人們婚姻生活矛盾的總結。從現存史料來看,先秦時代堪稱中國歷史上離婚率最高的時期之一,無論是記錄王公貴族事跡的《左傳》,還是反映下層百姓生活的《詩經》,都不乏對離婚現象的記載,且理由往往匪夷所思,男子幾乎隨便找個藉口就可以「出妻」。
  • 從孔子孟子曾子離婚糾紛,看古代離婚規則和奇葩的離婚理由
    七出是指其中可以休妻的七個理由,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記載這七條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其中,無子,並不是指娶回家的新娘過了三年兩年還不生子,是指妻子過了五十歲(唐朝四十九歲)還沒生兒子才算符合這一條休妻的條件。但是到了五十歲,差不多就該符合「三不去」的禁止休妻條件了,這個稍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