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因為妻子沒有褲子要休妻?談談古人漢服下都穿什麼?
大家好,我是小瑤,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酷,叫忘穿秋褲。對於物資豐富的現代人來說,褲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誰要是沒穿褲子或是裙子,那可是有問題了。可是在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褲子的。不僅僅是東方文明,西方文明同樣如此,在很多一段時間內,西方人只穿長袍和裙子,而褲子一直是「野蠻人」才會穿的東西。
比例欣慰的是,東方人沒有西方那麼的無知,在與遊牧民族的爭戰開始,中原漢族就開始接受褲子。只是當時就兩條褲腿,可是沒有襠的,想想就胯下生涼。這條只要兩條褲腿的褲子叫「脛衣」,冬天的時候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嘗到穿褲子的好處的中原子也不斷地改進著褲子。到了秦漢的時候,脛衣也變長了,長到大腿處,感覺有點像現存的長筒襪。了為如廁的方便,當時的褲子還沒有襠的。在這些時候段內,脛衣其實可以說是一種騎馬的裝備,也只有部隊中使用。到了漢朝,才開始被民間所接受。唐人好胡服,從文獻和文物中我們只可以看到,穿胡服時,褲腿都是收到靴子裡的,或是有收窄。而到了宋代,褲子又有了不同的演變,成了貼身的「膝褲」,兼顧了保暖和方便兩個優點。
《韓詩外傳》。原文為「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謂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
這段的意思是孟子正好撞見自己的妻子伸著腿坐著,認為自己的妻子不守禮儀想要休了她,然後被自己的母親「臭罵」了一頓的故事。孟子是公元前372年到289年的人。當時是戰國時期,當時應該處在中原人還沒有穿褲子的時期。孟子的妻子伸著腿做著,孟子正好撞見什麼可想而知了。所以說孟子想要休妻的原因不就是妻子沒有褲子。做為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事情,應該是沒有人會去杜撰吧!中國歷史悠久,衣裳一直處在變化當中,而褲子的變化卻很少。從無到有,從無襠到有襠,也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大家都知道漢服是衣裳制,長及腳面,在有了脛衣之後,衣裳裡面穿的就是脛衣。這樣理解,「古代男女裡面都是穿著開襠褲」這個說法好像也對哦。其實脛衣也就是兩條褲腿,用系帶系在腰上,說是「開襠褲」還不如說是長筒襪。反正大街上的人都是這樣的穿,不管現代人怎麼想,古人可無所謂是不是開襠的問題了。很有可能有些人衣裳下面,連開襠褲都沒有呢。
雖然脛衣外面有下裳,可是如同現代女性穿裙子一樣,古人也怕走光。於是在古人的行為準則裡,在公共場合下,是不會把下裳提起來的,是一種失禮的行為。《禮記~曲禮》中有記載「勞毋袒,暑毋褰裳。」解釋一下,意思是在勞作的時候,也不能袒露身體,就是夏天,也不會把下裳提起來。
通篇下來,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褲子從無到有,從無襠到有襠,這是兩個階段。說到古代的褲子,就得分為兩種了。一為褲;一為惲(衣字旁的軍)。《釋名》中的解釋「袴,跨也,兩股各跨也。」就是指只有兩條褲腿的脛衣。惲《釋名》中的解釋「惲,貫也,貫兩腳,上不腰中也。」
小瑤有話說: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這種古代人穿得褲子也就進了博物館,因為穿著在衣裳下面,就連復原出來的意義也不大。對此,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