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儒家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數字「三」的文化

2020-12-08 看乎

漢字數字大家都知道,也每天都得用到。從基礎的一到十衍生排序出廣泛的成千上萬,古人實在是很了不起。如果要你從這十個數字中挑出一個喜歡的數字,相信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記憶或興趣。

但是如果要你選擇一個這其中最關鍵的數字,這個數字不會是開頭的一,也不會是最後的十,而是中間的三。事實上三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概念,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至於三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從各方面談一談。

首先從道家起源來看,學過唯物主義都知道古代認為的世界本源有很多,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陰陽二氣等,而道家認為的萬物起源是道,世界萬物皆源於道,那道是怎麼來的呢?

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生到三,而不是生到四或者五呢?這可不是道家人怕說多了麻煩,到三生萬物那是有道理的。

一代表的是開天闢地之前混沌的宇宙整體;二是代表開天闢地之後的「二」極;這三有常識的人應該知道,是的,代表的是天,地,人,天地人釋三之義,解三之形,這世間可不就是天地人衍生的萬物嗎。

三中間的這橫就是人,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間接闡釋了我們人類在這世間的生存之道,你說這「三」,他地位能不高嗎!

儒家對三也是尊崇備至,地位最高的是「三尊」,最崇尚的帝王是「三皇」。易經很多人看來神乎其神,不過確實也有一定道理。易經很重視象數理,其中三跟道家是相通的,代表的事物有所不同。一代表太極,二為陰陽,三就是指八卦,或者說三才.雖然指向事物不同,但是三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再從日常文化跟典故來看三這個數字範圍之廣,事實上三在文言文中多為虛數。孔聖賢有句名言:「每日三省吾身」,可謂是天下讀書人用來鞭策自己的經典座右銘。其中的這個三可以解釋為三次檢查,也可以是多次檢查,可見三指代之廣泛。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是這個道理,這個三可以是五個人也可以是六個人,都一樣。泛指多個人中必有一人你可以學習效仿。這其中的哲理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我國古代的國家象徵是鼎,鼎不像桌子要有四個角才穩,鼎一般是三足二耳。都說三足鼎立,三足鼎才能立,才能象徵著和平繁榮富強。還有史書三國志那更是離不開三了。三國分為魏蜀吳,魏又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蜀國有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吳國有三代最英明君主。這些還真不是巧合,而是三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古代文人的影響。

三從儒道佛開始就被賦予了高度的最樸素的社會行為觀和世界準則。所以才有晉文王的退避三舍,劉備的三顧茅廬,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封建制度中的「三公」,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現代競技中的冠軍亞軍季軍這種帝王遵循常理和文化習俗的千古佳話。

可不要光說中國歷史了,我們也從西方來看看。聖經可謂是西方最神經的創世經書了,其中的三位一體講到一位獨一的神, 居然含有三個位格。西方所信奉的上帝,是存在三面的,月亮有生死反覆陰晴圓缺的三個階段,世界基礎的紅黃藍三原色。

還有三大神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三大佛,三大寺。畢達哥拉斯的勾股定理認為三是最完美的數字,體現開放中期和最終,賦予了三數字的神性。在習俗方面三則代表生殖繁衍能力,有吉祥的意思,生日日期包含了三則說明這個生日是受上帝祝福的。這些都代表三在西方也有著崇高的,幸運的意思。

只要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無論中方西方,無論哪個領域,都有著跟三相關的法則。三,絕不僅僅只是三,更是有著讓人類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禮讓三分的美好含義。

相關焦點

  • 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服飾觀,看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觀
    「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治」社會全面崩潰,諸侯混戰中,各種思潮代表不同利益階層、不同政治主張、不同文化取向的「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並影響和推動著當時的社會風氣,一系列以服飾文化為代表的觀念也在碰撞、融合、發展,促使著服飾的發展、變革。這當中對中國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和道家。
  • 中華文化三家店:儒家、佛家、道家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對中國古建園林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典園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縱觀其發展的歷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為例,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道家文化與中國園林在自然觀上,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
  • 古人的智慧,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中國的本土文化
    今日看點:古人的智慧,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中國的本土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儒家主張入世,道家主張出世,兩者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小編將從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內容及組成部分來探討兩者的互補作用。
  • 書城大家 | 陳引馳:從老莊道家談中國文化
    原刊於《書城》2019年5月​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個精神傳統是儒、道、佛。一般認為,儒家影響非常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幹,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儒家的中國,或者把它看成一種宗教,叫儒教的中國。
  • 道脈唯一——中華文化,道家是根,儒家是幹,日常是枝葉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文化是多源頭的。從歷史上民族融合(包括文化融合)來看,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追根究底,中華文化真的是多源頭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判斷不準確。從形而下的角度來看,或者說從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來看,穿透漫長的歷史維度觀照,中國文化以中原為中心,融匯了東西南北各個部落、不同民族的文化。顯然,中國文化由多元文化構成。但多元的文化並不意味著多個源頭,只能算是多個支流。準確地說,中華文化不是多源頭文化,而是多支流文化。
  • 道脈唯一——中華文化,道家是根,儒家是幹,日常是枝葉
    從形而下的角度來看,或者說從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來看,穿透漫長的歷史維度觀照,中國文化以中原為中心,融匯了東西南北各個部落、不同民族的文化。顯然,中國文化由多元文化構成。但多元的文化並不意味著多個源頭,只能算是多個支流。準確地說,中華文化不是多源頭文化,而是多支流文化。
  • 佛家 儒家 道家 三家深層次的關係
    從修道的角度,看似道家更為純粹,但儒家從根上講,也是不折不扣的修道學派。從《論語》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到《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止,定,靜,安,慮,得。卻是一步一步的修道的功夫和境界。如說不同,儒家對於時政,對於社會秩序,對於世人倫理卻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中華儒家與道家的共同經典—《易經》
    在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兩大主流,一是以孔孟思想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一是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道教。這兩種思想文化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儒家思想為表,側重於教育文化倫理方面。
  • 儒家、道家與日神、酒神
    發表論文逾百篇,出版《積澱與突破》、《文明與文化》、《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等學術專著多部,主編四卷本《中國審美文化史》。目前正在從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審美文化史》課程設計及軟體開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釋、道的生態觀與審美觀」等研究工作。 「儒家、道家與日神、酒神」,這個題目充分說明我這個人做學問「不守規矩」。
  •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區別?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道家文化——規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獻文化。二、做人標準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三、人生觀儒家文化—— 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 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 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 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酸圖生活是種什麼滋味?《三酸圖》是中國古代繪畫經典題材,最初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 【中國史】馮友蘭:道家與儒家的分歧之一
    像那些罪犯就是屬於自然境界;我們一般人就是屬於功利境界,功利主義,想著有房有車有錢;像儒家的孔子、孟子兩位聖人屬於道德境界。而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古代能夠達到天地這一境界的只有一人,就是道家的「老子」。老子的思想理念中,比如提出人要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當一個人看破放下,才能無為而無所不為。
  • 國學文化入門:先秦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筆記
    經部大多是其他內容,《易經》是一本古代社會學書,《繫辭》中有一部分哲理。《論語》中大多是倫理道德,少有哲學。縱橫家是政客權謀。農家是農業技術。雜家沒有系統的思想。先秦諸子百家先秦諸子中,只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和哲學有關係。道家最初源自史家,和易經相同。管子也是道家。儒家除論語外,也都有哲學。名家是倫理學。惠施和公孫龍子等人是詭辯學。法家是政治學。
  • 佛家文化屬佛教,道家文化屬道教,儒家文化是不是儒教?
    佛家、道家、儒家是思想流派,宗教主要是種信仰派別。為三者之中,道家與儒家是華夏本土思想派別,佛家來自印度的外來思想派別。就以道家來說,道家思想的創立者是老子,興於春秋戰國時期,典籍以《道德經》為歸宗,倡導「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強調激發萬物的自性,順應萬物先天本性而不強加幹預,自主自發由內到外的本能反應,而道教是東漢末年,戰亂紛爭,張角為了起義,以《道德經》思想為經典創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攏落人心,糾集一方之眾,造反漢廷,後來不斷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看到的道教。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超驗的生死觀,中國人才有了死後來生、輪迴轉世這些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