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鳳凰臺位於濟寧城西大約4公裡處,因為在任城區南張鎮鳳凰臺村,所以也被稱為任城鳳凰臺或者南張鳳凰臺。
據考證,任城鳳凰臺是古代任國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祭祀臺,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明代天啟年間因為在鳳凰臺上修建了佛教寺院鳳臺寺(也叫觀音堂),所以影響範圍更大。
因鳳凰臺年久失修,一度破敗不堪。2005年,任城區和南張鎮對這處遺址進行了全面修復,2006年竣工。修復後的鳳凰臺巍峨高聳,氣勢雄偉,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鳳凰臺正門的石刻盤龍御道。
這處盤龍御道長度為15.8米,由巨石雕刻的七龍二鳳圖案交錯組成,惟妙惟肖,令人震撼。石刻御道向上直通鳳臺寺的正門,御道兩側各有36級臺階,暗合「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數。有資料介紹,鳳凰臺北門的這條御道是目前為止,國內最長的石刻盤龍御道。
鳳凰臺上面,是氣派莊嚴的鳳臺寺。鳳臺寺內有主殿觀音殿和東西兩處配殿。圓通殿內供奉有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在鳳臺寺東南角還有一個著名的鳳凰亭,裡面有一隻高達1.62米的檀木鳳凰,據資料介紹,這隻檀木鳳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檀木鳳凰,所以也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鳳臺寺正門兩側還有兩塊石碑,一塊石碑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任城縣廳壁記》,文中「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裡。」說的就是任城是伏羲氏太昊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也驗證了鳳凰臺是古代太昊祭祀臺的說法。
鳳臺寺正門另一塊石碑是《重修鳳凰臺記》,講述的是2005年有關方面重新修復鳳凰臺這一古老遺址的淵源。不過,這兩塊石碑和氣勢奪人的石刻盤龍御道比起來遜色很多。也許,作為鳳凰臺「門面」的盤龍御道才算得上是鳳凰臺的「點睛之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