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嘆著「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今日良宴會》)的漢末文人,面對的卻是一個君門深遠、宦官擋道的苦悶時代。是騏驥,總得有識馬的伯樂才行;善琴奏,少不了鍾子期這樣的知音。壯志萬丈而報國無門,在茫茫人世間,沒有什麼比這更教人嗟傷的了,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便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五首作品──《西北有高樓》。
關於作品
《古詩十九首》是我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
仇英《江樓遠眺圖》
馬遠《踏歌圖》
仇英《仙山樓閣圖》
傅抱石《東山絲竹》
溥佺《仿袁江山水》
溥儒《松風樓閣圖》
李寅《亭臺樓閣圖》
張瑞圖《古詩十九首》(局部)
詩歌賞析
在欣賞這首詩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著名學者陸侃如先生當年在做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有老師問他,為什麼「孔雀會東南飛呢?」陸先生巧妙地回答說,因為「西北有高樓。」《孔雀東南飛》是一部長篇敘事詩。「東南」原本是一種文學手法,並不特指某個方向。而陸侃如先生巧妙借用了《古詩十九首》裡的「西北有高樓」來應對,可以說精妙之極。
看過上期《今日良宴會》的朋友應該還記得《今日良宴會》講的是詩人在宴會上聽聞音樂之後的所思所感,今天這首《西北有高樓》也是聽曲感心之作。
全詩一共十六小句,根據所寫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從「西北有高樓」到「阿閣三重階」為第一部分。這四句是環境描寫,作者的視角由整體到局部,交代了歌聲的來源,是從西北一座高樓上傳來的。這是一座怎樣的樓呢?詩人說它高聳入雲,裝飾華美的簾幕掛在精緻的窗格上,屋簷四角飛起,樓建在三層的臺階上。「交疏結綺窗」中的「交疏」指的是一橫一直的窗格子,這裡形容窗子製造的精緻。結,是張掛的意思。「阿閣三重階」中的「阿閣」,指屋四面有曲簷,這在古代是非常考究的宮殿式建築。開場四句首先給人營造出一種華麗、飄渺卻不可及的感覺,我們好像隨著詩人的視角一起停駐在這座高樓下,抬頭仰望著華麗的窗格,音樂聲正是從這裡傳來的。
從「上有弦歌聲」到「慷慨有餘哀」為全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詩人從開頭的視覺描寫,轉向了聽覺描寫。聽覺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受,尤其是音樂,它可能和聽者當時的心情、所處的環境甚至人生的境遇等等都有關聯。不同的人能從中聽出不同的情感,而在這裡,我們沒有辦法和詩人一起身臨其境,只能從他的表述裡了解他自己的感受。
在詩人聽來,這音樂聽起來是怎樣的呢?──「音響一何悲!」這音樂聽來是多麼的悲傷啊!能有多悲傷呢?詩人接下來就在向我們表述悲傷的程度。「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無乃」的意思是大概,「杞梁妻」,說的是齊國杞梁的妻子。根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杞梁戰死,沒有親戚子女,他的妻子孤苦無依,抱著丈夫的屍首在城下痛哭,最後城牆都被她哭倒了。這句詩是說,這麼悲傷的曲子誰能彈奏呢?大概得是像齊國杞梁的妻子這樣傷心的人吧?「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清商」是樂曲名,據考證是漢代民間最流行的樂調。古代有「宮、商、角、徵、羽」五調,商調清婉悠揚,適合表現憂愁哀怨的情感。高樓上傳來的樂曲聲婉轉惆悵,往復縈迴,彈奏的人「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即使樂曲停了,這繚繞不去的哀傷也停留在聽者的心頭。這幾句正是照應上文的「音響一何悲」。
在描寫完弦歌聲後,作者開始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於是最後四句就是有感而發。「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詩人站在這座華美高聳的閣樓下,聽一位素未謀面的樂者彈奏一曲悲歌,此刻他們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心意相通的,勾連起他們的就是這一首樂曲。他們從未交談過,甚至曲終之後,也匆匆相忘於茫茫人海。但在此刻,他們是知音。只是世上可能像歌者這樣愁苦的人大有人在,能聽懂他們樂中悲傷的人卻少得可憐。否則嶽飛也不會寫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樣的詞句。總的來說作者還是樂觀的,「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結尾「高飛」照應開頭「高樓」,打破了籠罩全詩的低沉情緒,就像破空而起的鴻鵠,儘管世事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仍要保持展翅高飛的昂揚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