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裡,與世隔絕的地方,孕育出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族,他們在深山裡自取火種、打獵、刻木記事、染布、釀酒、打鐵、種菜,用竹子做成樂器,農閒時頂竹槓、爬雲梯、上刀山、敲大鼓,過著他們獨特的無憂無慮的生活。迎著和煦的陽光,在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腰北」的注視下,那片蒼翠茂密的樹林掩映下的山寨大鼓門打開了她熱情的大門,先祖瑪黑、瑪妞的雕像忠實地守護著基諾人自己的樂土。
基諾山,古稱攸樂山,基諾族就世代繁衍生息在這裡,這裡距離西雙版納景洪市28公裡,基諾族是國家承認的56個單一民族的最後一個,基諾族有著他們獨特的狩獵文化、民間藝術和原始宗教,由於人口稀少,為了保護歷史遺留文化,於是國家建蓋了基諾山寨景區,成為了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區,全國唯一一個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並以基諾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這裡成為了了解基諾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基諾族相信萬物皆有靈,把山、樹、水、火的面孔雕刻在圖騰柱子上,每年節日時,在長老、鐵匠和巫師的帶領下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蓄平安,基諾族少女人人會紡織,她們自己編織美麗的衣服,並自己做嫁衣。
來到基諾山寨,走進大錘形狀的大門,你便走近了基諾族,走進了她們神秘的文化和歷史。
原始氣息的牛頭路
基諾族在舉行各種重大祭祀活動的時候,都會殺牛宰豬,然後將牛頭掛在村寨周圍的道路兩旁,牛頭象徵著吉祥和富有,所以,進入山寨,到處可以看見牛頭和牛角,基諾族認為,走牛頭路可以通往幸福、吉祥的地方。
竹子敲出放雞歌
走完牛頭路,基諾族長老敲響古老的民間樂器,這些樂器都是用竹子做成,主要有「布姑」和「七科」,這些樂器最先都是獵人們使用,「七」意為「麂子」,「姑」意為「敲打」,當獵人們打到獵物慶祝時就會敲打慶賀。
基諾族祖先—瑪黑瑪妞
瑪黑和瑪妞,傳說他們是親兄妹,因為洪水泛濫,族人都死了,只有他們二人得到了創世女神「阿膜腰北」的護佑,被放入大鼓中得以避難,最後從大鼓中走出,成婚並繁衍了基諾族。所以基諾人後代在重大節日時,都會將食物、茶葉、旱菸和棉線奉上,祭拜他們。
創世女神—阿膜腰北
基諾族的民間傳說裡,世間萬物都是女神「阿膜腰北」創造的,但是她創造的動物和植物都會說話,每天爭吵不休,世界秩序混亂不堪,「阿膜腰北」就決定將世界毀滅,重新再造。在毀滅世界前,她由於偏愛人類,於是留下了瑪黑和瑪妞。
太陽花上的愛情
太陽花雖然有明媚的笑臉,但也有苦難與憂傷;傳說古時有對青梅竹馬的基諾戀人,阿妹被富人搶走,逼婚不成就關在牢中,阿哥手持太陽花作為信物將阿妹營救出來,富人派人追殺,阿哥背著阿妹一路奔跑,阿哥的背上留下了太陽花的圖案。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太陽花繡在衣服上,成為基諾人的標識。
酒歌裡米酒香 七科鼓掌
清香的米酒,配著烤冬瓜豬肉、紅薯、水果和煮玉米,再看著精彩的歌舞,敲響竹樂器七科,代替平時的鼓掌。
基諾大鼓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長老家,基諾大鼓已成為標誌基諾族的一個重要符號。2006年5月20日,基諾大鼓舞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諾族定親儀式
在定親儀式中,戀人要接受長老的祝福和教導,男女雙方的舅舅分別為他們在右手上拴上紅線,向大家公開關係後,便可以成親。
一件衣服要織幾個月的砍刀布
「砍刀布」織起來非常慢,一件衣服要織好幾個月,但是砍刀布結實、耐穿、暖和,基諾族女人都會織,個個婦女會做衣服。
原始的刻木記事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過去,老人為了將生產生活中重大事件備忘下來,就用一些特殊又簡單的符號來傳達信息,這種原始的記事方法,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都還在使用,但現在不用了,基諾人都學會了使用漢字。
成人禮 長大成人分水嶺
基諾族少男少女到了十五六歲都要舉行成人禮,少女的成年禮比較簡單,少男的會比較複雜,受禮者大多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成年的男青年策劃伏擊、劫持,如果逃跑會受到攻擊,然後押回寨子裡的「大公房」,舉行成人禮儀式,喝祝福酒,接受長老的祝福和教導,換成年服飾,意味著長大能擔負重任了。
打鐵 歡度特懋克節
基諾族十分崇拜鐵匠,認為一個人能成為鐵匠是神的旨意,在基諾族中,鐵匠的地位僅次於長老卓巴,成為鐵匠後,要舉行很多的祭祀,基諾族每年的特懋克節,便是由「鐵匠節」演化而來。
基諾山 雲南六大茶山之一
基諾族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茶是基諾族的傳統餐飲,他們對茶葉的製作有著獨特又原始製作方法,「涼拌茶」是基諾族的一道名菜,還有火燎茶、竹簡茶、鐵鍋茶等。
基諾族 土法釀酒
基諾族有著自己傳統的釀酒方法,自製包穀酒、米酒用罈子裝起來密封保存,每當節日來臨和招待客人,就打開罈子,自製的酒醇香撲鼻,是招待客人的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