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懂得月盈則虧的道理,以謙虛處世,才是人生的智慧

2020-12-14 國學書舍

《菜根譚》:懂得月盈則虧的道理,以謙虛處世,才是人生的智慧。

人生最好的智慧叫做「不驕不躁」,在人生得意的時候不驕傲,不亢奮,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不失落,不氣餒,這樣的狀態才是一個合理和適度。

但是很多人即便明白這個道理,也已很難秉持這樣的智慧,總是意氣用事,在得意的時候得意忘形,在失落的時候過於沮喪,而錯誤的言行,給自己帶來必然是糟糕的人生結果。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轉換,在好和壞之間不斷的變化。

盛極必衰,衰極必盛,規律都是循環往復的,這一切都是必然的結局。

《菜根潭》之中就有「盛極必衰,剝極必復」的一個道理。

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衰敗的現象,往往來自於得意是中下的禍根,而時運的轉變,多半是源自失意時所種下的善意。所以一個有才學有修養的君子,在安定的環境中要保持清明的心,以及應對未來禍患的發生,如果處身在變亂之中,就要堅韌不拔的面對困境,以圖來日的成功。

《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太陽到了正午的時候就要開始偏西,月亮到了圓滿的時候,就要開始出現殘缺。

太陽和月亮都是日月天象,而天地塑造的現象,都是盈滿則虧的一個道理,更何況是人的一個行為呢。

所以人生的任何事情,都是都是在好和壞之間不斷轉換的,懂得這一個道理,才能更好地應對自我的人生。

天地萬事,都是在達到極致之後,接著就會往相反的方向去發展。

《道德經》中說「物壯則老」,事物到達頂峰的時候,就會往衰老的方向發展。

所以《道德經》中提倡的一個智慧,正是我們今天強調的一個核心:保持謙虛低調,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不可過於驕傲,也不可過於沮喪。

我們強調的這一個智慧,其實是讓自己更好地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塑造一個更好的人狀態,因為無論是盛極必衰還是否極泰來,自身的一個言行,影響的都是自己未來的人生。

因為人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大多會出現驕傲的心理,出現狂妄輕巧的言行舉止,這就等於為自己日後種下了衰敗的禍根。

反之,當身處逆境的時候,如果不能樂觀面對,一味的沮喪,在未來的生活中,也難以有翻身之地,被現實所擊倒,這樣的人生也是糟糕的結局。

所以《道德經》之中就說: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人在順境的時候不可太得意忘形,不可太過於得意,否則給自己的人生,埋下了就是一個禍患。

而我們強調這樣一種心態,就是讓自己能夠以合理的平常心,去對待自己的人生行為,讓自己的行為,塑造一個更好的人生。

所以做事的時候,不讓自己的內心,隨著外界環境變化而產生波動,能夠完全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主導自己人生往好的方向去發展。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相關焦點

  • 先要明白月盈則虧,就懂得了古人大智慧
    先要明白月盈則虧,就懂得了古人大智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直都是燦爛輝煌生生不息,不斷地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爭奇鬥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這個我們偉大民族一直崇尚的理念。老祖宗通過經年累月的觀察發現,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月亮不一定最圓,有時候是八月十四,有時候卻是八月十六。
  •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在這8句話中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全都在這8句話中。《菜根譚》是明朝的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寫的一部書,書中主要的內容是修身養性,人生哲學,處世之道的一些經典的語錄,被稱為了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一些真正去修身養性的人,有很大的影響。
  • 《菜根譚》:懂得修身養性,以免積鬱成疾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修身養性,以免積鬱成疾。在國學文化中,修身養性是一個非常重要事情,一個人只有懂得修身養性的時候,圍繞著這個核心,才能擁有一個更舒適的人生狀態。在我們上一篇文章中就說到了,修養心性中,需要在繁忙的時候仍然保持一種心態平靜是一種智慧。大多數人,一旦工作忙碌的時候,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容易亂了方寸。這個時候也會做出很多錯誤的狀態,這就是我們需要糾正的一個地方。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
  • 《菜根譚》:人生最好的智慧,是喜怒不形於色
    《菜根譚》:人生最好的智慧,是喜怒不形於色。在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直性子的人最惹人喜歡,但是直性子的人很容易處在被動之中,就是因為他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於外,而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很多時候往往是不恰當的。
  • 《菜根譚》:居安思危,也是防止物極必反的智慧
    大多數人在一件事情特別的成功,一個人生特別得意的時候,容易得意忘形,而喪失了隨機應變的能力,最後也走上了一些騎虎難下的狀態,這都是不應該看到的局面。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 《菜根譚》:四句處世箴言,讀懂智慧一生!
    文/飛魚《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其中,你可以找到暗藏處世的智慧和玄機,明白人生的意義,讀完之後會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今天給大家解讀《菜根譚》經典的四句話。
  • 《菜根譚》交友處世智慧三個字:讓、藏、真,一字一境界
    書中通過洞察人生百態來點化世間萬事,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處世哲學。可謂是囊括五千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菜根譚》中講處世講得最多,歸結起來,交友處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
  • 心靜來讀菜根譚,處世咬得菜根香,再看人生風雨淡
    今四百多年來,有一處世奇書,曰《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哲人洪應明所寫,現風靡於當今海內外,是現今欲尋求處世待人、修身養性之道的人所喜好愛讀之書,書中揉合了中國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作者客觀生活的體驗認識,傳承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對人生、人性、人際關係的見解體會,其邃智的思想,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 《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正所謂說「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文化俗語。但是「狂妄」卻是人性中常犯的一個弱點。大多數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都喜歡以狂妄自居,有一點小的成就就居功自傲,當獲得一些外在的肯定和物質的時候,就有一種唯我獨尊的狀態。其實這一切的根源,都是招致禍端的一個狀態。人生具備才華和物質,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份成就感和外在的一份得到。
  • 為人處世,越是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懂得這二件事
    因為有本事懂進退,有智慧不張揚,風頭讓別人出,便宜讓自己得,這才是高明的為人處世境界。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人生的算計太多,反而誤入歧途,便宜不可能被自己佔盡,結果只能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不會有好結果。鄭板橋有句名言:「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說透了大智若愚的境界。
  • 《菜根譚》:在興盛之時,懂得功成身退,才是保全自我的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在興盛之時,懂得功成身退,才是保全自我的智慧。人性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弱點,就是趨利避害,很多人追求的都是盈滿圓滿的道理,排斥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夠完美,也不希望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大多數人喜歡的都是美夢成真。
  • 《菜根譚》裡的名句,懂得人生智慧,多看看,積攢好運來!
    《菜根譚》是一部為關於人處世的奇書,成書四百多年以來,頗受讚譽。《菜根譚》中的智慧包羅萬象,以儒家思想為根底,又融合了釋道兩家的思想,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義。而且文字空靈、生動形象,語言雋永、韻味無窮,既體悟人生智慧,又獲得美的享受。
  • 《菜根譚》:四句金句,嚼出人生智慧
    》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處世的語錄世集。其中,你可以找到暗藏處世的智慧和玄機,明白人生的意義,讀完之後會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今天給大家解讀《菜根譚》經典的四句話。》中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 中國人的處世智慧,全在這本書裡
    這個具有鋼鐵一般意志的女人,深諳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處於何種地步,都不輕易放棄,而是懂得去不斷突破瓶頸。再後來,已經名噪一時的她,又勇於去嘗試抖音直播。第一次直播,她的成績是23.25萬元,糟糕的成績,甚至引來別人的嘲笑。但她卻寵辱不驚,後來的成績,大家也都知道了,僅6月1日的直播,她的銷售總額就高達65.4億元!
  •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為人處世要懂得藏拙
    明朝洪應明《菜根譚》中有云:「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自己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藏拙」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蘇州有拙政園,主人正是有藏拙之意,藏拙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更是官場生存的謀略。
  • 《菜根譚》:人生得意之處,不居功自傲,才是免除災禍的道理
    國學文化《菜根譚》:人生得意之處,不居功自傲,才是免除災禍的道理。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的就是福禍相依的一個道理,任何事物當到達一定極端的時候,都會往相反的一個方向去發展。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做人的三條「忌諱」,所以更會為人處世
    老祖宗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做人的三條「忌諱」,所以更會為人處世。為人處世時,我們做到了這「三不」,好福氣會越來越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另一部明代處世奇書《小窗幽記》中也說:「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即:與人相處時,要由淡薄而濃鬱,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才是交朋友的正確方法。為什麼老祖宗一而再地告誡我們不輕易讓他人親近呢?
  • 天道忌盈,月滿則虧,是天道教人以道理
    人世做事要留有餘地,方」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不要想一切事情都可以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可以做到登峰造極;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是《菜根譚》所言:天道忌盈,業不求滿「。為人處世,是所謂滿招損,謙受益,道家曰:」天道忌盈,卦終未濟「;這些思想在生活中影響和流傳已久;而且也是自然天道教人的道理,體會力行的人自會受益良多;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而「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人們凡事都求全求美,絞盡腦汁企圖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任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上坡就必有下坡,也就是上臺就必然有下臺的一天
  • 《菜根譚》:明白盛極必衰,也要懂得否極泰來,才能心中坦然
    國學文化《菜根譚》:明白盛極必衰,也要懂得否極泰來,才能成就坦然。在《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樣一個道理。這句話的意思表達的是一個盛及而衰的必然道理,古人的智慧中,有很多話都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比如說「物極必反」這四個字,每一件事情到達一個極端的時候,都會往相反的地方去發展。在《道德經》中的「物壯則老」,《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智慧就說,當一個事情從幼兒期發展到強壯的時候,其後的結果必然是走向衰老。
  • 奇書《菜根譚》:真正大格局的人,都有這四種處世智慧
    《菜根譚》是明朝道家隱士,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