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師:法無自性,三界唯心

2020-11-25 重樓逾陀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馬祖道一禪師在提出「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後,接著開示道:

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這段話的意思是:不追求善,也不捨棄惡,清淨與汙穢的兩個極端,都不依靠。

「不取善,不舍惡」,我們只想要取善,希望趕快去掉惡。很多信眾就曾跟我說:「我討厭它,想把它忘掉。」我說:「你這是在反薰自己,一直想要忘掉卻總是記得,這樣薰習的結果,反而記得更深!你現在跟我說這事,好像是怕自己忘記,還叫我幫你記住一樣。不是這樣處理的,你有方法可以淡化它的。」

「淨穢兩邊」就是指清淨與汙穢的兩個極端。我們會想:「清淨的我要,汙穢的我不要。」但清淨與汙穢是自己的判斷問題,它是兩極的東西。

「依怙」就是「依靠」,如子女依靠著父母。古詩中說:「無父何怙?」意思是:沒有父親我要到哪裡去依靠呢?所以,馬祖勸誡大眾,不但是善惡的取捨是我們的執著,清淨與汙穢的兩個極端也常是我們的執取的對象,修行心地法門,就是要「不取善,不舍惡」,而且「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六祖惠能大師接受五祖弘忍大師所傳衣缽後,就立刻離開了黃梅道場向南而行。其間有許多人都想要搶奪衣缽,一位出家前俗名叫「陳惠明」的僧人也來追趕。此人原是一位武將,性格暴躁。當惠能大師到達大庾嶺時,他終於追到了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知道有人已追趕上來了,於是將衣缽放在一塊大石頭上,說:「這衣缽表徵的是正法的傳承,怎麼可能以武力來搶奪呢?」於是隱身於草叢中。

惠明追趕過來,看到大石上的衣缽,想要拿起來卻有如千斤之重,怎麼拿也拿不起來。於是便大聲叫喊:「行者!我是為法而來,不是來搶奪衣缽的!」

惠能大師聽到後,就從草叢裡走出來,盤坐在大石上。惠明靜心了一段時間後,惠能大師對他開示: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內心不要再生起善、惡的念頭,全部都放下。

「正恁麼時」,就是正在那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當下的那一份不思善、不思惡的心,在那一片淨空的剎那,看看自己的本來面目如何。惠明一聽到這個,當下大悟。

惠能大師並不是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要對方反思:去看看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禪宗常用的語詞,禪宗常問:「父母未生以前的那個是什麼?」不被框定在某一時、某一刻。你一直保有小時候的樣子嗎?你一直都不變嗎?所以,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你的心。現在的樣子就是現在,它隨著心念在轉。可是父母未生前的呢?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你不要分別善或惡,把這些全部放下,便會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惠能大師為惠明開示:「不思善,不思惡」,而馬祖說:「不取善,不舍惡」,對善或惡不要有所取捨,才能放下,看到自己的本性。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

不追求善,不捨棄惡,也不依靠淨穢兩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通達罪性本空的道理,它是念念都不可得的,這是因為諸法無自性的緣故。

「達罪性空」,看待「罪」是「性空」的,「善」也是「性空」的,我們的心時「善」時「惡」,善、惡就如同浮雲一般。而本來的心地是什麼樣子?就是「念念不可得」。

「念念不可得」就是指通達罪是性空時,不論善、惡、淨、穢,於剎那間都不可得。「性空」是佛法的核心。

「無自性故」,我們覺得固定不會變的每件事物,其實都是剎那變易的,它隨因緣或眼前的境界而轉,無有固定的實體,這稱為「無自性」。開悟者他能了知這個道理,對任何事物或境界不會生起執著。而我們則是喜歡的就抓取,不喜歡的就一直往外推,根本不了解一切諸法「無自性」的真理。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馬祖接著說:

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

心,因色故有心。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唯是一心,森羅萬象的諸法,皆是一法所映現。凡你所見的一切色相,皆是見到自心。心不會獨自存在,因為外相的存在而有心,你隨時都可印證,即事即理,無有障礙。

「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我們一「心」,不論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由我們的自心所映現。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你所見的任何形相、外境、境界,其實都是你的心。因為當你見到眼前的境相時,是你心在對它生起「要」或「不要」、「喜歡」或「厭惡」的區別,是心在那裡轉動著各種念頭。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因外在現象的狀況而有心。此處是以「色」來代表「色、聲、香、味、觸、法」五種塵境,來代表一切物質界。我們常在五種塵境裡起各種分別,然後再造作無窮盡的煩惱。「因色故有心」,好像在分別「色」與「心」,其實都是你的「心」在運作,顯於這些境界。

例如你很急,是誰在急?是你的「心」在急。你很煩躁或覺得很愉悅,都是隨著「心」在映照,主人是「心」,不是「物」,不是那個境界!如果我現在坐不住,要調整的不是外在的身體或環境,而是要調整「心」。你自己在排斥什麼或不喜歡什麼,直接要處理的是你的「心」。

馬祖道一禪師接著教導:「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如果你看清楚主角其實是「心」,你隨時都可以印證,「事」與「理」,「理」與「事」,兩者是一體兩面的,理事將無有障礙。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馬祖接著說:

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這段話是說:覺悟道果的印證,也是如此。從心所生的念頭,就名為「色」。如果知道色性本空的道理,那麼「生」即是「不生」。

「於心所生,即名為色」,從你心中所生出來的念頭都是「色」,「色」就是所有的物質萬象,都在心裡。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能夠知道眼前所有的萬象都沒有自性,隨著因緣在轉,是你的心「攝取」它,它才存在。例如色相隨光線、角度而有不同,聲音則隨聲波遠近與你的心情在變化。這些塵境沒有自性,故是「空」。如果能了知目前的這些境界是無自性的,是「空」的,「生」當下即是「不生」。

佛教在講「生」與「不生」、「淨」與「穢」、「善」與「不善」,當下不二,都無自性。

著衣吃飯,長養聖胎

馬祖接著說:

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因此,他說:如果了知這個意思,就可隨時印證佛法。不論穿衣吃飯,都是在長養聖胎,隨它自然運作時,還能有什麼事發生?

「若了此意,乃可隨時」,如果你能了解這根本的宗旨、法門的本意,你就能片刻不離自己的心念、境界,沒有心內、心外的問題,也沒有這個境、那個境的問題,隨時都在印證佛法。時間、空間無不是在這當中。

「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你的各種威儀、行為、活動都在長養聖胎,都在培植福德因緣,無一例外。

「任運」是什麼?是指自然而無造作的。「任運」的意思非常活潑,是以你的心念為主,隨著自己的心念,自然地運作。我給我們的齋堂取名為「任運齋堂」,就是沒有限制你要吃什麼,喝湯、吃飯,我供應什麼任君選擇就稱「任運」。

你的福報如果只有如此,而你卻過度強求,也難如願啊!「任運而生,任運而不生」,就是如此。你知道你的身體是否已經毀壞,可用或不可用,該走就走了,那就是任運自在。或是你是否有吃飽,自己應該知道吧!自己就安頓在自己的身心上,心外沒有任何一件事,如此隨順於自然,所以還會有什麼事呢?所以,馬祖才說:「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馬祖說,大家接受他的教法以後,他有首偈頌給大家: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這段話的意思是:心地隨時印證,菩提也只是這個。事相與理體都無障礙,當生即是不生。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心地隨時可以印證這個道理。「只寧」的意思是「只是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當下的這個「心」。

「事理俱無礙」,事相與理體是一體的兩面,處理事相,就要先看後面的道理是什麼,「理」通了以後,「事」才有辦法解開。「事」與「理」是「外」與「內」的關係而已,都是同一件事。

「當生即不生」,「當」就是正當、當下,當下將會怎麼「生」呢?你了知色空,「生」即是「不生」,便一直在這樣的瞭然當中應化世間,也就是這樣子而已,看起來很忙,其實也沒有多少事要做,也沒有做了多少事啊!

相關焦點

  •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導讀——兀齋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俗姓馬,漢州什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少年時,即遊步恬曠,厭視塵廛,脫落愛取,不樂世務,後依資州(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落髮,又依渝州(今重慶)圓律師受具足戒。在跟從懷讓禪師學道之前,道一禪師曾師事成都淨眾寺的無相禪師學習禪定。後聽說六祖法嗣懷讓禪師在南嶽觀音臺傳法,於是往依受學。
  •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古尊宿語錄》卷一  馬祖大寂禪師。師諱道一。漢州什邡人也。俗姓馬氏。江西法嗣布於天下。時號馬祖焉。  問。如何是修道。  師雲。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雲。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雲。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
  • 農曆二月初一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3月19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圓寂紀念日。馬祖道一,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禪師,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家姓馬,後人尊為馬祖。他幼年依資州處寂出家,從渝州圓律師受具戒。開元中(735年頃),到衡山,結庵而住,整日坐禪。當時南嶽懷讓住在般若寺,道一於他坐下豁然契會後,侍奉十年,才離南嶽。
  • 馬祖道一禪師:佛法不造作
    馬祖道一禪師畫像(一)馬祖道一把六祖以來的理論明確化了清晰化了。馬祖說,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因此馬祖道一批判了兩種修道的人,一種即是取善舍惡(功利),一種就是觀空入定(出世)。馬祖說,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我慢貢高,合為一體,故經雲,但以重法合成此身。這與他的老師南嶽懷讓傳授給他的一樣:「於無法住,不應取捨」。
  • 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作為唐代的禪門宗師,馬祖道一禪師對於中國禪宗特殊的應機施教的風格形成具有顯著的影響,現謹依有關文獻介紹禪師的相關著作和生平。馬祖道一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相關著作南嶽懷讓尊者語錄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廣錄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宋.頤藏主集馬祖道一禪師(709—788)道一,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禪師,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家姓馬,後人尊為馬祖。他幼年依資州處寂出家,從渝州圓律師受具戒。
  • 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門人,禪法高深,禪風靈活
    本篇文章是介紹大珠慧海禪師,頂禮禪師,希望大家喜歡這篇文章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宋高僧傳》不見記錄。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這種心靈體驗所塑造的覺知境界,必定是地獄、餓鬼、畜生,下三界的恐怖境界。純情即墮,情就是貪婪心,欲望中沉醉了體驗。純想即飛,想是覺知攀緣,分別心迷惑了覺知。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世界,是心靈編織的夢境,心靈,在夢境中沉淪生死。如何在肉體中覺醒靈魂?如何在靈魂中覺醒自性?
  • 藥山惟儼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佛法高深,戒律精研
    惟儼禪師對經論頗有研究,持戒也很精嚴,但是,他同時也感覺到,沉醉於義學的研究,並不能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嘆道:「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邪(大丈夫當不住於法,自淨其心,豈可沉溺於對戒條律儀進行煩瑣的詮釋和執著於對衣著穿戴等小枝小節的持守呢)?」於是便前往湖南衡嶽,參禮石頭希遷和尚。
  • 馬祖道一禪師:石頭路滑!
    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有位鄧隱峰禪師(俗姓鄧)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弟子,他在馬祖座下修學好長一段時間,但功夫一直無法上路,於是決定轉到他處去修學。隱峰禪師回答:「石頭去。」(到石頭禪師那裡去。)「石頭」即是希遷禪師,他原來前往曹溪,親近慧能大師,但未受具足戒時,慧能大師就圓寂了。他於是秉惠能大師的遺命投青原行思座下,成為其法嗣。後在南嶽衡山南臺寺東面一狀如蓮花的巨石上結庵弘法,長達四十八年,時人稱他為「石頭和尚」,又尊稱為「石頭希遷禪師」。
  • 「中國最好的禪師」——洪州禪祖師馬祖道一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文:李滿日本當代佛學大師鈴木大拙(1870—1966)說:「馬祖道一為唐代最偉大的禪師。」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前北京大學校長胡適(1891—1962)稱馬祖道一為「中國最偉大的禪師」。馬祖道一緣何獲得如此之高的讚譽?不僅是因為他創立了中國禪宗最大的宗派,更因為他獨創的禪學思想一千多年來影響了中國、亞洲乃至歐美國家無以數計的人。馬祖道一(709—788)是洪州禪的開山祖師,俗姓馬,故稱馬祖道一,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撰文:提舍牛行虎視,引舌過鼻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因為他創立的洪州宗,弘開法筵,法脈廣衍,於宋代更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禪宗大盛於天下,後世禪門便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說。
  • 中國真正的禪宗:馬祖道一
    創叢林,續法脈,「中國最偉大教育家」馬祖道一。馬祖道一牛行虎視引子:是他給遊蕩已久的禪宗流浪漢,一個踏實的「安定」之所。是他讓踏破鐵鞋覓佛不見的迷惑者,回歸自性的家園尋得豁然開朗。串場1:在禪宗發展史上,我們知道達摩、知道六祖惠能,但是有一個人物,他對禪宗的貢獻絕不低於這兩位高僧。
  • 唯有悟出自性,才能明心見性
    後住持福州玄沙院,世人稱為玄沙師備禪師,當時的閩王賜其法號「玄沙宗一大師」。其傑出弟子有羅漢桂深等人。我們知道,玄沙師備的禪學思想深受其師雪峰義存的影響,他們都重在「三界唯心」。如:玄沙嘗問曰:「三界唯心,汝做麼生會?」(《景德傳燈錄》)
  • 何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唯識家認為宇宙萬有的存在,必須透過「識」,依識的虛妄分別執持萬有,才能產生一切生命現象。譬如:沒有「我」的精神,無法建造房子;在房子裡擺上石頭、字畫,也是自我心識(意)存在的展現。又如:過去對未來世界的夢想,成為今日科技發達的原動力,這個夢想亦即是一種心識的醞釀。
  • 無自性、無自性性和緣起法
    無自性、無自性性和緣起法 2005年03月09日 16:14:19 點擊:0次 疑問1:   請問無自性性是常還是非常,是有還是空
  • 禪宗趣事——懷讓禪師與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與懷讓禪師。衡山是我國五嶽之一的南嶽,有連綿七十二峰,山中道場林立,四處充滿修行的風氣。有一位道一法師,在南嶽山終日坐禪,懷讓禪師知道這位年輕法師可為法門龍象,一日,上前詢問。懷讓禪師:「大德坐禪,圖什麼?」道一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便就地取了一塊磚,在大石上不斷地磨著。道一問道:「磨磚要作什麼?」懷讓禪師回答:「我要把磚磨成鏡子。」
  • 悟自性,何為悟,怎麼悟?
    一僧人請教禪師玄沙師備:「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學人如何去體會呢?」禪師云:「盡十方世界就是一顆明珠,你幹嘛還要去鑽那個牛角尖?」這僧人有學禪之心,能提出問題,也有問禪之心,提的問題有直通之意,還有明禪之心。那麼,他是否有參禪之意呢?
  • 破除眾生執迷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馬祖道一
    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馬祖道一。鳳凰衛視3月9日《文化大觀園》節目播出,以下為文字實錄:磨磚成鏡 從師六祖高足懷讓解說:是他給遊蕩已久的禪宗流浪漢,一個踏實的「安定」之所。是他讓踏破鐵鞋覓佛不見的迷惑者,回歸自性的家園尋得豁然開朗。
  • 馬祖道一禪師:勸君莫還鄉,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後來,從江西的青原和尚座下法器石頭希遷一門中,就綻放出法眼、雲門兩個宗派;而湖南懷讓門下的高徒馬祖道一座下,更是派生出臨濟、溈仰、曹洞三大宗門。達摩祖師當年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果然被應驗!江西的馬祖道一是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學成後來到江西南昌開元寺(今佑民寺)弘法,信徒雲集,使開元寺一時間成為江南的佛學中心,從此江西的禪門法嗣遍布天下,洪州禪也由此發源。
  • 農曆十二月十一日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法嗣懷惲禪師圓寂日
    懷惲禪師入長安後,住章敬寺,故稱章敬和尚。(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30日,農曆十二月十一日,唐代高僧、馬祖道一大師法嗣章敬懷惲禪師圓寂紀念日。 懷惲禪師(756~816),唐代高僧,姓謝氏,泉州人。懷惲禪師於貞元初年禮馬祖道一禪師,嗣法傳教,後遊北方,卓錫太行山百巖寺,又稱百巖禪師。元和三年(808)奉召進入長安,於章敬寺毘盧遮那院中安置,故稱章敬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