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悟出自性,才能明心見性

2020-12-19 紙上談兵讀史

有一個僧人請教玄沙師備禪師:「承蒙師父所教,『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學人如何去體會?」玄沙師備禪師說:「盡十方世界就是一顆明珠,你幹嗎還要去鑽那個牛角尖?」

雪峰禪院

第二天,玄沙師備禪師卻問那個僧人:「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你如何去體會?」那個僧人照著玄沙師備禪師的話回答:「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用會做麼?」玄沙師備禪師聽後說:「我就知道你不會在心地上下工夫,只會鸚鵡學舌般地搪塞。」

雪峰禪院

玄沙師備禪師(835-908),閩(現在的福建福州)人,俗家姓謝。少年時候喜歡泛舟垂釣,三十歲的時候到芙蓉靈訓出家,眅依豫章開元寺道玄具足戒。與雪峰義存本為師兄弟,但卻以師禮待雪峰,並繼承其法系。後住持福州玄沙院,世人稱為玄沙師備禪師,當時的閩王賜其法號「玄沙宗一大師」。其傑出弟子有羅漢桂深等人。

雪峰禪院

為了參究本則故事,需要先了解一下玄沙師備的禪學思想。我們知道,玄沙師備的禪學思想深受其師雪峰義存的影響,他們都重在「三界唯心」。如:玄沙嘗問曰:「三界唯心,汝做麼生會?」(《景德傳燈錄》)

雪峰禪院

我們來看看以下兩則故事,或許會對其禪學思想有一個簡單的了解。第一則故事原文:一日雪峰上堂曰:「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師(玄沙師備)曰:「忽遇明鏡破時如何?」雪峰曰:「胡漢俱隱。」師曰:「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景德傳燈錄》)

雪峰禪院

第二則故事原文:師(玄沙師備禪師)云:「有一般坐繩床和尚稱為善知識((能指破迷津,使人覺悟自性者)……更有一般便說昭昭靈靈(使人心裡明明白白),靈臺(心)智性,能見能聞,向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五蘊,前一種是指物質,後四種是指精神,五蘊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身田裡作主宰。

雪峰禪院

懲麼(就這樣)為善知識,大賺人!知麼?我今問汝,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為什麼磕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磕睡時不是,為什麼有昭昭時?汝還會麼?這個喚作認賊為子。」 (《景德傳燈錄》)

雪峰禪院

以上兩則故事中,雪峰義存禪師所謂的「古鏡」,指的是人心。正如佛教所謂「十界一念」,盡十方世界都是人一心所造,所以這個心能與外界的一切相攝相容。這正是玄沙師備「三界唯心」的思想基礎。當然,他們所說的這個心是有特殊定義的,那就是「真心」,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感覺知性。

雪峰禪院

上面的第二則公案,就是玄沙師備禪師對一般人以「見聞覺知」就以為真心自性錯誤認識的批評。從以上兩則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確玄沙師備所謂的「唯心」,乃是人人所本有的真心自性,即佛性而已。

雪峰禪院

本則故事也是體現以「三界唯心」為思想主題的。玄沙師備禪師所舉說的「明珠」與雪峰義存禪師所謂的「古鏡」一樣,都指的是人的真心。而「盡十方世界」指的是東、西、南、北、上下四維,即整個外境。僧徒對「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不理解,即對外境與真心的關係不了解,所以請示玄沙師備禪師如何去體會。

雪峰禪院

殊不知玄沙師備禪師的「三界唯心」的禪理(佛法)是不可以用言說和分析的方法來領會的,這個「三界」(包括在盡十方世界裡)不是外在於我們的三界,這個真心更不是外在於我們的真心,不可以用常人所能用的一般推理去描述它,因為三界和心都本於自性,唯有悟出自性,也就是明心見性,自然就領會了「三界唯心」的禪理。

雪峰禪院

歷史上禪師對於不可直接回答的問題,便用各種方法加以迴避,玄沙師備禪師向僧徒所說的「用會作麼?」就是用否定的話,說你不要在這個問題上鑽牛角尖,而要在心地上下工夫。

雪峰禪院

可是第二天,玄沙師備禪師故意用那個僧徒的問題提問,那個僧徒又用玄沙同樣的話,「用會作麼」來回答時,玄沙師備禪師卻批評他:「知汝向山鬼窟裡做活計。」《景德傳燈錄》在這句話之下有一個批註:「玄覺雲:『一般懲麼道,為什麼卻成山鬼窟去?」

雪峰禪院

這一個問題問得好,實際上這也好回答,因為那個僧徒只是拾玄沙師備禪師的牙慧,用同樣的話來搪塞,並沒有去真參實證,所以玄沙師備禪師才批評那個僧徒「向山鬼窟裡做活計」。這裡的「山鬼窟裡」指的是虛空不實的境界。

雪峰禪院

本則故事的啟示,學禪要在真參實證、明心見性上下工夫,而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中,也要像學禪那樣,在做人和明理上、在真才實學上下工夫,千萬不能在「山鬼窟裡』,轉悠。

雪峰chan'yuan

相關焦點

  • 怎樣修持才能明心見性?
    修行方法從自身的根性、自身的因緣、自身的習氣來講「夠用」即可,多了就是「包袱」,總而言之,無論是專注於某一宗派法門還是深入經藏、遍參經教智慧如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這顆心透過指月的手指,能夠映照出月亮在朦朧狀態下「本來面目」,要想真正知道「如來自性」是什麼樣子,只有達到了一定層面的行證功夫,才能證悟到其妙義、才能入如來之性海。
  • 悟自性,何為悟,怎麼悟?
    學禪之基礎,要在真參實證、明心見性上下工夫。三界和心(玄沙師備禪師講「三界唯心」禪理,講「明珠真心」)都本於自性,悟出自性,也就是明心見性。本則故事的啟示,悟自性,要在學禪、參禪上下工夫,而悟出自性,更要有苦行僧的精神、覺悟,習得自然,後悟出自性。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究竟修什麼呢?除習氣,離四大,來去自由。只有到了這時候(明心見性),才能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看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它拔除掉,而且一拔一個準!當心不那麼散亂了,與外界接觸時,才能與外「境」溝通,把外界的聲音、圖像等信息全部攝錄到自己的身心之中。明心見性後怎麼入佛位(問:悟到佛的智慧,就能滿足自己在世間、出世間的需求了,是這樣嗎?)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通常明心見性以後,已完全可以降伏妄念。妄念來時,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頓時消失。功夫修出來以後,要達到隨時提得起來,才能啟用。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究竟修什麼呢?除習氣,離四大,來去自由。只有到了這時候(明心見性),才能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看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它拔除掉,而且一拔一個準!
  • 修心養性,明心見性
    修心養性,明心見性——宇宙萬物的奧秘宇宙萬物皆有自性或本性,又稱為本體。人有人性,物有物性,股有股性。自性或本體,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並且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會顯現不同的相狀(即現象)。相由心生(心即性,性即心),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真空妙有。這是佛家的觀點。《道德經》說:「物有混成,先天地生。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 什麼是明心見性?
    何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乃佛教的名詞,有高深的義理。此詞道儒兩家也有用。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三教的名詞也會混合來用。內行人一看便知是哪一家所寫的文章。什麼是見性?相與用不是體,本體即是自性。明心的心是虛妄的,是妄想心。這個心想東想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會變的。你要明白相與用是由分別心而來,分別心是假的,所以相及用也是假的。若能明白體,即是見性。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明白此心有相有用,乃是變化無常。其自性是體,無形無相,是常住不變的。
  • 何為自性,為何要見性
    我們在修學佛法時最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就是明心見性,也知道是要明本心見本性,但對本心為何物?自性是什麼?見性有何用等理義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以至於修行時茫茫然不知該往何處使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叫見性呢?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學習佛法並不同於學習知識  佛法不同於知識,並不是說你背誦下來了,記住了,就算是學到了,倒背如流又怎麼樣,關鍵是通過佛法去體悟到本心自性,從而明心見性。
  • 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性自作自成佛道
    禪一個人想成佛道,必須悟出佛性不可。這個悟的過程不是漸修,而是需要外部的刺激。在外部的刺激之下、陡然而出,所以叫頓悟。這與根基與機緣有關。認為「明心見性」,不是靠誦經、坐禪的形式來求得。認為只要明白道理,就是「開悟」,就是明心見性。修行方式上,突出開悟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 佛法小知識11:煩惱心、自心、自性的含義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中有許多地方都講到「自性」,如「菩薩自性,本來清淨」、「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等,也有許多地方講到自心,如「但於自心常起正念,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故知萬法皆在自心」、「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等。那麼什麼是自心?什麼是自性?
  • 《六祖壇經》幫我們明心見性
    這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達一切的最好佐證。當然,用了「佐證」這個詞,好像又是一種誤解。本來無一物,何來「佐證」說!內心若能波瀾不驚,何須時時觀照心底所思。這是大師破除「我執」,沒有「分別心」,證得上等智慧的真實寫照。我等當心平氣和,莫讓痴迷迷惑心智,對世間之事耿耿於懷。放下世間一切,才能認清楚世事如夢幻泡影,根本不必「執迷不悟」,苦於「水中撈月」的事情,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
  • 淨空法師: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回歸自性
    《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見性的時候說了五句話,那五句就是他的報告,他的修學報告,現在大學裡面叫畢業論文,那五句是惠能大師的畢業論文。說什麼?說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你說出來我聽聽,惠能大師就說出來了。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當你通過「明心」這把鑰匙,把「道」的大門打開以後,才能見到內在的自性。在「悟道」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明道」的過程,也就是明白它。當你明白的那一剎那,就可能馬上「悟道」。祖師們說得好: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慧眼才能打開。這時候才是修煉的開始。為什麼了脫生死之前 必須先明心見性祖師們把「明心」列在「修」的層次,把「見性」列到「煉」的層次。
  • 修佛離開了自性,就是著相說法
    這個觀念用在修佛上是不對的,這是離開了自性在說法,是著相說法。自性,也叫佛性,是每個人天生就具足的,光明、圓滿、殊勝。這個自性自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永恆不變。佛說眾生平等,就是指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是一樣的,只要修行,都能成佛。
  • 我們念佛,什麼是自性佛?
    我們念的是"自性佛",相應的也是"自性彌陀"。是以"明心見性"為前提的。不識本心,不見自性,是無從起修的。拜泥菩薩,念假像佛。恭敬供養"佛"像之假佛,修的全是"形式",我們不能把佛教的"教具"當作"誠敬"的對象。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祖師們說得好: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慧眼才能打開。這時候才是修煉的開始。要想了脫生死,必須經過「明心見性」這個階段,再繼續往裡面深入,才能了脫生死。了脫生死以後,再繼續修下去才能成佛!怎樣才能直入佛位祖師們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自性回歸的解脫自在
    唯有在佛法的引導、受持下,才能真正品味到那種喜悅、平和與清淨的自性回歸帶來的快樂自在,今世所感苦痛的人生,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畫地為牢的鬧劇,卻因無明愚痴,不識本性,枉受這半生的」囚徒」生涯。自覺可笑的同時也發下願力,往後餘生自當以尋求見性歸元的般若智慧,過解脫自在的快樂生活。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不錯卻很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