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鄧」,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鄧氏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鄧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祖德,敦親睦族,造福宗親,傳播正能量。
作者:鄧治蓉 提供:鄧道成
【鄧氏世系】四川鄧氏支系及字輩連載 二十二
【鄧氏世系】四川鄧氏支系及字輩連載 二十四
T08、雅安市雨城區上裡鎮鄧時元後裔:
先祖鄧時元生於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東街第六都涼水井。明嘉靖十七(1538)年入川,落業於雅州羅純山東玉寶山(今上裡鎮六甲村玉寶山),為上裡鄧氏家族始祖。到子鄧申三時,遷居至上裡鎮治安村二組定居。由於鄧家人興旺,所在地也被成為「鄧家坎」。到二零零七年,鄧家人繁衍了二十一代,全村有鄧姓人口160餘人。字輩:高申存仲長,敏玉文洪元,曰克嘉朝廷,建國永康寧,靖世清平正。
T09、雅安市雨城區周河鄉、沙坪鎮愈公後裔鄧天佑家族:
先祖鄧天佑系明洪武開國勳臣鄧愈第十三世裔孫。湖廣武岡州州人,大約出生在明崇禎年間,生三子,長子鄧虎、次子鄧龍、三子鄧彪。三兄弟各有武功,清朝康熙前中期,剿匪進入四川,子孫一部分留在了在樂山、峨眉、洪雅的關山崗等地,其中鄧文舉這支落業雨城區周河鄉黃村周家榻。字輩派行:天虎(龍、彪)文國敏恩隆,天壽治世國小俊。
T10、雅安市雨城區和漢源縣愈公後裔:
先祖鄧仁智系愈公第十七世裔孫,清乾隆三十三年(1723)出生在四川夾江木城,與漢源縣大樹鎮、桂賢鄉的文元、文光系同族同宗。仁智青年時因謀生計,順青衣江而上,由洪雅、柳江、兩河口進入雅州嚴橋和晏場鎮經商,大約1747年在遂樂定居。1751年又在馬鞍腰「燕子窩」修房,1768年農曆二月去世。仁智的後裔在馬鞍腰繁衍生息,並與夾江木城保持聯繫。歷經260年,後裔繁衍到11代。字輩:仁遠文崇仕,國永萬……。順河鄉板羊村鄧公胡氏後裔亦屬本支。字輩:仁遠文崇仕,啟富貴榮昌——。
T11、雅安市雨城區鄧攀龍後裔:
先祖鄧攀龍系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人,清乾隆末年來到雅安落籍於沙溪務農二百年後的今天,後裔繁衍到第十代,有鄧姓人口二十二人,全部在城區工作。字輩:攀銘(庸)啟國,映宗文殿,鴻基培澤,積善修德,永世昌盛,茂如松柏。
T12、雅安市雨城區李壩鄉鄧炳富後裔:
先祖鄧炳富生於丹稜縣中山坪,清朝乾隆後期逃難來到雅州李壩鄉八角村六組落業。後來,由於思念故土,留下其子鄧中雲在馬草崖定居,鄧中雲生子鄧寄龍。後來丹稜縣中山坪族人鄧寄鳳投親來到馬草崖,鄧寄龍又遷居到李壩鄉漆樹村居住。到了二零零七年,鄧炳富後裔繁衍到第十代,這裡共由鄧姓人口三十餘人。派行:師炳忠寄約,學開正仕朝——。
T13、雅安市雨城區大興鎮鄧廣淵後裔:
先祖鄧廣淵明朝初年出仕西蜀內江,後裔定居內江。明萬曆年間,第八代後裔義林遷居樂山。明天啟年間,第十代後裔月躍移居洪雅。清鹹豐年間,十九代後裔東榮拉縴來到雅州,與當地王氏女結婚,置業大興鎮穆家村總崗上。據說,東榮祖父鄧啟銘有三弟兄,其中一兄弟啟璠於清嘉慶年間來到雅州滎經落業。東榮生於清道光初年,落業於大興鎮穆家村總崗上。後來青衣江漲大水,衝垮了鄧家房屋,東榮被衝走,大難不死,在下遊十餘裡的地方抓住江邊一根麻柳枝得救。這次災難後,東榮在穆家村八組定居下來。現繁衍到第七代,共有鄧氏族人三十餘人。字輩:東朝紹(樹),玉德松(克)美(麗)——
T14、雅安市雨城區晏場鎮三江村鄧正龍後裔:
先祖鄧正龍是傅公後裔,於清道光末年(1845)出生在安嶽縣通賢鎮悅來鄉沙坪垻村鄧家溝。清朝同治年間(1866)做生意來到晏場鎮,與晏場鎮李氏結婚,租下鋪面,共同料理生意。到了清光緒中期(1875——1908)鄧正龍在今天的三江村張壩購買了田地房屋。時至今天,鄧家後裔繁衍到第七代,有鄧氏族人二十二人。字輩:班列存仕文,宣仁世登承,上天培國政,宗祖永時亨,遠大先人德,發祥兆豫章。
如有遺漏或錯誤請宗親們看後斧正!提供準確線索。謝謝!
【鄧氏大歌 姐妹調聲】儋州鄧氏姐妹調聲
【鄧氏快訊】入川始祖秀蘭、秀榮公後裔
【認祖歸宗 尋親成功】重慶宗親常德尋根
【鄧氏大片·璀璨綻放】鄧氏宣傳片發布
【鄧氏會歌&鄧氏頌】更能表達鄧氏精神
諮詢《鄧族聯譜》鄧家酒《鄧氏族史》電話:15901108005(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