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泰鬥饒宗頤的養生之道: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

2020-12-0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百歲國學泰鬥饒宗頤與著名學者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2014年9月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問及長壽秘訣,饒老如是說:「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

治學:「守株待兔」張弛有度

饒宗頤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國學各方面,如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經學等,且他通曉英、法、德等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連錢鍾書都贊他為「曠世奇才」。

做學問很辛苦,為避免用腦過度,饒老提出了「守株待兔論」, 即一些當下未能探索到的知識,與其苦思無成,不如先擱置一旁,等待機會,先鑽研別的科目。從養生角度看,如此一張一弛用腦,不失為一種調節生理、心理的智慧選擇。

寬心:像觀世音一樣自在

饒老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對於「自在」二字,饒老有自己的見解。「『自在』本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佛教認為行者到達彼岸的無上法門,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這是一種境界。」

修身:14歲起學靜坐法

隨著年齡的增大,饒老現在甚少出門,幾乎不應酬,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然後睡個「回籠覺」,中午就到附近一個潮汕飯館用餐。

問及如何理解「珍重身體」,饒老解釋說:「我從14歲起,就學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後散步,晚間九時必寬衣就寢。現在做學問時,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會停止;吃東西,飽了就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摘自《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2018年2月6日,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於凌晨子時時分在睡夢中安詳逝世,享年101歲。2011年12月13日,饒宗頤先生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先生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9月,饒宗頤先生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追念國學泰鬥饒宗頤: 從潮州走向世界
    蓴園由饒宗頤的父親饒鍔於1930年興建,直到20世紀50年代,蓴園被轉讓給新加坡華僑黃景雲。而蓴園內的天嘯樓正是饒宗頤兒時求學讀書之處,他也是在這裡奠定了其深厚的學術基礎的。目前,該處建築正在修繕,其外立面和主體建築的修繕已基本完成,而內部的修繕工作將於年後繼續推進。據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介紹,該處名人故居擬於今年9月起對外開放。
  • 饒宗頤——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自學成才的國學泰鬥
    饒宗頤(1917——2018),祖籍廣東潮州,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泰鬥和書畫大師,是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學者,曾經在美國耶魯大學、新加坡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學任職教授。饒宗頤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考古、宗教、書畫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成果頗豐,是名符其實的通才,有「南饒北季」(國學南派饒宗頤,北派季羨林)之稱,錢鍾書說饒宗頤是「曠世奇才」。
  • 「辛苦待舂鋤」,百年不休——追憶國學泰鬥饒宗頤
    新華社香港2月7日電(記者丁梓懿)「辛苦待舂鋤」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生前的謙虛自比,也是他的行為準則。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香港各界人士紛紛追憶並讚譽他:終其一生,從求學問道到處世為人,都沒有背棄文人應有的風骨與修養。
  • 饒宗頤養生「三顆心」
    近日,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在睡夢當中平靜安祥地永遠離我們而去。巨星雖隕,精神永存,饒宗頤留給我們的,不但有廣博的學術思想,也有難得的養生經驗。
  • 港媒:饒宗頤博學精深 在多個領域有極重要貢獻
    中國僑網2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網站報導,國學大師饒宗頤於6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從事學術研究80餘年,以博學精深見稱,在甲骨學、古文字學、宗教史、歷史學、古典文學、詞學和目錄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極重要的貢獻,迄今已出版學術著作70多種、學術論文900多篇,是國際上影響深遠的國學泰鬥。
  • 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享年101歲,90多歲時仍在發表學術文章,著作等身;生前與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資料圖:國學泰鬥饒宗頤在廣州參觀「紫石風華(硯)、修心養德(琴)、怡心雅茗(壺)」展覽。
  • 人物/818名人之一代通儒國學泰鬥饒宗頤紫微鬥數命理
    整理:奇門紫微鬥數   2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1998年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國學大師榮銜,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首任榮譽院務委員。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西泠印社社員追憶社長「擔當」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西泠印社社員追憶社長「擔當」 2018-02-  位於浙江杭州的西泠印社素有「天下第一社」之稱,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因第六任社長啟功仙逝,社長一職曾空缺了六年。直到2011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選舉產生了第七位掌門人——國學大師、學術泰鬥饒宗頤。  「我見過一次饒社長,高高瘦瘦,話不多。」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李學勤先生特別提出:「有些學者質疑,像今天這樣學術『信息爆炸』的條件下,還能夠有國學要求的博精兼備的大家嗎?請大家體認一下饒宗頤先生怎樣於遼闊無垠的學海之中『得大自在』,便不難明白。」無獨有偶,許嘉璐先生也說:「中華文化什麼樣子?就饒公這樣!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呈現於20世紀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說:50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饒宗頤。」
  • 悼念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他是「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裡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1935年,18歲的饒宗頤經溫丹銘舉薦,進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饒宗頤教授自1978年退休後,他的女兒饒清芬日夜照顧陪伴身邊,父女之間不僅有著溫馨的親情「故事」,更是深厚的精神傳承。「我的故事就是——我陪著他,我照顧他。所以這幾十年來,我知道他對自己的要求、他的為人,他做學問是很嚴格的,他對自己要求很高。他求真、求是、求正,他做人、做事、做學問,這三個是最重要的。」
  • 香港佛教界舉行紀念國學泰鬥饒宗頤教授生西祈願法會
    眾心繫念回向饒公(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潘果亮)鳳凰網佛教通訊員羅孫可香港訊:2018年2月11日下午2時30分,香港佛教界舉辦「一代國學泰鬥饒公宗頤教授生西祈願回向法會法會於香港觀宗寺總持殿舉行,應饒公眷屬和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的至誠恭請,法會由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大和尚主法。數百名法師、居士善信和各界友好共同諷誦《三時繫念佛事》,因人數眾多,法會同時在大雄寶殿和玉佛殿設立實況轉播,讓大眾共同參與,祈請彌陀慈悲接引饒公往生淨域,贍養蓮邦,託質蓮胎,華開見佛,蓮生上品。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2014年,由嶽麓書院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大典,把最高規格的「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頒給了97歲的饒宗頤先生,頒獎詞讚譽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像。2004年饒宗頤以北流勾漏山勝景為題材創作的國畫。
  • 國學泰鬥饒宗頤曾來過溫州兩次 留下的情誼讓人深深感念
    飽受學界讚譽,寧心屏息著做學問的孤獨,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於昨日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101歲。  作為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南饒北季」。
  • 香港辦展致敬國學大師饒宗頤
    本報香港11月26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大學聯合主辦的「饒宗頤的故事」展覽26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回顧饒宗頤「學藝相輝」的一生,展示他為香港、國家乃至世界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生生不息。
  • 國學泰鬥饒宗頤: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從而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而這場大病恰恰也是饒公此生唯一害過的一場大病。饒宗頤:我年輕的時候不上正規的學校,但是我自己有我自己不正規的一個閱讀的範圍,我有兩個基本的知識基礎,第一個是中文基礎,寫作的基礎。
  • 饒宗頤: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
    饒宗頤:一代大師 講學五洲 弟子遍全球  饒宗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認為饒先生「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並直言「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
  • 香港多家書店舉辦專題書展 紀念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
    人民網香港2月14日電(記者陳然)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本月6日凌晨在港逝世。聯合出版集團12日公布,其屬下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等主要書店正式舉辦「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紀念書展」,為市民提供認識饒公恢弘成就的機會。
  • 氫彈之父于敏與國學大師饒宗頤獲終身成就獎
    於辛:我父親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到現場,他深表遺憾,他讓我向大家表示歉意,我父親的一生,他跟我說過,他認為他在他的一生當中,能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一些貢獻他感到深感欣慰,在晚年他又能獲得這份大獎,他很感到榮幸,他認為,這個獎,是他們對於他們團隊的集體榮譽,在現在創新的知識爆發的年代,創新就是一個民族的動力,他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投入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民族夢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