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可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開始萌芽了,那時候茶葉隨著文人的習俗開始興起。
先讓我們了解到這一方面內容的是有關茶的文學作品日漸增多了,茶也開始漸漸脫離了一般的形態,開始走進文化領域,成為創作的素材之一。
很多相關的志怪小說,其實都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比如左思的《嬌女詩》,王微的《雜詩》都屬於關於茶的茶詩,這算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關於茶的詩詞創作了。
文學史上第一篇用茶為素材創作的散文則是《荈賦》是由西晉杜育創作。
在魏晉時期,玄學盛行,而好玄學的人喜歡清淡,喜歡遊歷山水,在山水之間。
一開始這一幫人都喜歡喝酒,可能是因為酒後容易亂性,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他們慢慢發現喝茶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式,茶便慢慢的成為了他們另一種精神支柱,越來越多人喜歡上了喝茶。
與此同時,佛教和道教也開始興起,而他們也喜歡茶的清淡,很快就受到了他們的青睞。
在道家的人看來,喝茶可以幫助他們凝神靜氣,輕身換骨,甚至可以長生不老。
而佛家也是覺得茶是讓他們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茶與宗教相結合,這樣很快就提升了茶的地位,雖然這時候還沒有形成所謂的茶文化,但茶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已經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地位。
各階層的人都開始接受茶這種飲品,吃茶更是成為了當時流行的一件事情。
而吃茶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從飲食的分類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了專門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此之前,吃茶跟吃飯那些是一同完成的事情。
所以,中國的茶文化在這個時期就開始萌芽了,漸漸的形成一種獨立的生活方式,並且被不斷的接受和改進。
先是從文人開始到宗教的重視,最後是帝王的接受,讓茶葉真正上升到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地位。
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時期對茶葉地位的提升,所以才有了後麵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