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船山精神與湖南精神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如果說要列舉對湖南精神最具影響的一位古人,此人恐怕非王船山莫屬。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因為晚年隱居於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故學者稱船山先生,他是晚明清初傑出的思想家。維新志士譚嗣同曾說:「五百年來學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過言也」。王船山一生以明遺臣自居,終身不剃髮、不易服,其孤高耿介的個性當世少有。曾自題畫像曰:「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王船山在抗清失敗之後,潛心學術,著述頗多。但是,王船山卻幾乎一生寂寂無名。

    王船山歿後二百多年,其人格精神與思想學術卻得到了湖湘士子的大力表彰。尤其是晚清湘軍集團的將領,如曾國藩、郭嵩燾、彭玉麟、胡林翼、羅澤南等人,大多推崇船山學行。其中曾國藩在金陵刊刻了《船山遺書》;郭嵩燾上書清廷最終使得王船山得以入祀孔廟;彭玉麟則為王船山立傳,「親讀其書,私淑其人」。可以說船山精神,就是凝聚湘軍將領的一條重要的精神紐帶。王船山還對湖南近代以來的維新派、革命派人才群體有著重大的影響,他們也都深受船山精神的鼓舞。從譚嗣同、唐才常、黃興、譚人鳳、楊昌濟等人的言談、日記和文集中都可以看出,《船山全書》是他們的案頭必備之書。誠如梁啓超所言:「船山在清初湮沒不彰,鹹同以後,因為刊行遺書,其學漸廣,近世的曾國藩、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譚嗣同、黃興亦都受過他的影響。清末民初之際,知識階級沒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並且有許多青年作很熱心的研究,亦可謂潛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那麼船山精神到底是指什麼呢?

    王船山的一生,有48年是在清廷的統治之下度過的,然而王船山始終稱自己為「明遺臣」,他生前就草擬了墓志銘,其中說:「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葬於此,……自為銘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於茲丘,固銜恤於永世。戊申紀元後三百年十有年月日。」這既是王船山對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負和學術活動的總結,又是其獨特人格精神的體現。所以說,船山精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堅貞之遺臣所體現的民族氣節、集豪傑與聖賢一體的人格理想、即事窮理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

    滿洲入關以後,頒布了「薙髮令」,希望從髮型服飾上磨滅滿洲與漢族的界限,從而達到徹底徵服漢族的目的。因此髮膚之全歸,被賦予了象徵民族尊嚴的特殊含義。王船山為此不惜改姓名,換裝束,自稱瑤人,藏匿於湖南苗瑤山區荒無人煙的山洞,蓄髮明志。其王船山堅貞的民族氣節,也是「身任天下」精神的體現。從青年時期與友人組織匡社,「莫擬津難問,誰言枉可尋」,到中年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勇抗清;再到晚年誓不剃髮、不易服、不出仕直至最後「全而歸之」,王船山的立身之堅決、氣節之剛烈,即使在晚明的遺民之中,也是不多見的。

    追求集豪傑與聖賢一體的氣象,是王船山作為湘籍儒者最為突出的精神氣質。王船山有感於國家興亡、民族孱弱之時,「內聖」型的聖賢人格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挺立,於是他對這種道德虛無之弊進行了反思和修正。遂倡導樹立「經天緯地、建功立業」的豪傑精神,融豪傑精神與聖賢氣象為一體,創立更加完善的理想人格。作為明之遺臣,王船山對明朝的覆亡有切膚之痛,所以他提出「納之於豪傑而後期之以聖賢,此救人道於亂世之大權也。」這就是說,只有首先具備了豪傑精神才能成為聖賢,豪傑具有非凡的氣慨和獨立的人格,能夠「以身任天下」、「救人道於亂世」,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置流俗之毀譽和身家性命於不顧。他感慨「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就是要以劉琨的豪傑精神激勵鞭策自己,特別是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勇抗清,就是其以豪傑精神所貫注的聖賢氣象最為突出的體現。正如有學人所說:「他是一位雖與灰俱寒而不滅其星星之火、雖與煙俱散而不蕩其馥馥之馨的真豪傑。……其人格,其思想,皆如『孤月之明,炳於長夜』,令今日一切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生無限敬仰之情。」

    王船山一生治學,重視實事求是,力戒空談虛說,倡導即事窮理、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他力倡「言天者徵於人,言心者徵於事,言古者徵於今」的為學之道,「明人道以為實學,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自少喜從人間問四方事,至於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制沿革,皆極意研究。」王船山的後半生,是在艱苦卓絕的治學之中度過的,在湘西草堂的17年,王船山刻苦撰著,為後人留下了極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其中著名的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讀通鑑論》、《宋論》、《黃書》、《噩夢》等,後人將其著述編為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船山遺書》。正如錢基博所說:「荒山弊榻,終歲孜孜,以求所謂育物之仁,經邦之禮,窮探極論,千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悔,雖未為萬世開太平,以措施見諸行事,而蒙難艱貞以遁世無悶,因為生民立極。其茹苦含辛,守己以貞,堅強志節,歷劫勿渝。」王船山實現了開《六經》之生面的理想,建立起了深博無涯的學術體系,其人其學至今仍給予世人有益的啟迪。王船山治學崇尚經世,這既是對南宋湖湘弟子「多留心經濟之學」傳統的繼承,又是當時特殊的時代所造就,他認為陽明學派空談心性輕視務實而導致明亡的原因,他治學崇尚經世就是希望挽救這種空疏學風。

    王船山繼承和傳遞了湘學當中的性理之學與經世之學,並且將之融會貫通,形成內聖外王並重的學術精神;還將湘學之中深厚的民族主義思想傳統發揮到極致,形成了一種合聖賢與豪傑為一體的理想人格。因此,我們說王船山是湖南歷史承上啟下的一位重要人物,對之後的湘學的發展、湖湘人物的陶淑,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以堅貞之遺臣所體現的民族氣節、集豪傑與聖賢一體的人格理想、即事窮理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具有這樣三方面特質的船山精神,吸引、感染和徵服了無數人,最終王船山儼然成為近代湖湘文化的一面旗幟。船山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物的弘揚之下,也就成了湖南精神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王雅潔)

相關焦點

  • 郭嵩燾與船山學說:湖南復興精神的覺醒與繼承
    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湖南人也是革命重要的力量來源之一。因為這樣的光榮歷史,湖南子弟也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這種自豪體現在湖南人對於中國救亡圖存努力的責任感,正是以此為己任,激勵著一代代湖南人為民族復興進行探索。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精神的一分子,可以稱此為湖南復興精神。
  • ...湖湘文化底色,首屆船山學與21世紀湖南人精神論壇紀念王船山...
    11月30日,紀念王船山誕辰四百周年暨第一屆船山學與21世紀湖南人精神論壇在嶽麓書院召開。此次活動由清風雜誌社、松坡學社、易寶支付、易寶公益聯合主辦,共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以學術報告、分組討論等形式共同研討王船山思想及其對湖南人、中國人精神的影響。
  • 船山思想:湖湘文化的精神高地
    湖南日報記者 奉清清 今年是偉大思想家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如何認識船山先生、把握船山思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徵程中對船山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之際,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湖南省船山學社副社長熊考核。 1.
  • 王立新作客思賢講壇 講解船山精神對後世的激勵作用
    (8月25日下午,思賢書院特聘深圳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新老師作客思賢講壇,為大家講解船山精神的激勵作用。)王船山,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是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精湛而深邃的思想,厄苦而堅毅的人生歷程,尖銳而積極的批判態度,啟迪、激發了無數的湖南後起之秀,如曾國藩、郭嵩燾、梁啓超、譚嗣同、毛澤東等,其傳承湖湘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寄望,復興未來中國的期待,可謂點亮了中國後世的理想之火。
  • 湖南各界人士公祭王船山 紀念郭嵩燾開創祭王傳統150周年
    紅網時刻10月19日訊(通訊員 王詠)10月17日,恰逢王船山誕辰401周年,湖南各界人士庚子(2020)公祭王船山儀式暨郭嵩燾開創公祭王船山新傳統150周年雅集在長沙市船山學社舊址、梓園舉行。在座談會上,王興國對郭嵩燾開創公祭船山150周年進行了回顧,分析150年來的共識、超越與不及。新農村建設的新鄉賢劉亮宇發言說,弘揚王船山真精神,擔當責任,人人有責。湖南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灣區(澳門)輿情與品牌形象協會會長、湖南省第二屆青年文化名人梅文慧教授發來了書面致辭。
  • 傳承船山思想 倡導文明家風
    紅網時刻嶽陽樓區11月30日訊(記者 花江柳)11月28日,湖南省王船山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位愛好者相聚嶽陽,學習探討船山思想文化,深刻感受即事窮理、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王船山,名夫之,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因晚年隱居湘水之西、蒸水之左的石船山潛心著述,世稱「船山先生」。近代以來,王船山一直被視為湖湘文化的象徵和湖南精神的領袖。船山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以古代經典為核心,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為責任擔當,以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為動力,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為最終的價值指歸,深刻影響當代文化自信理論。
  • 「船山名言選書法展」在長沙開幕 呈現書法藝術「盛宴」
    9月10日「船山名言選書法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開幕。紅網時刻 9月10日訊(記者 汪衡 通訊員 易冰莎)9月10日,「船山名言選書法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開幕。湖南大學常務副校長謝赤致辭。省社科聯在家的會領導和幹部職工代表、參展書法家代表、嶽麓書院師生代表約120餘人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上,隆重紀念了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展覽於9月10日起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舉辦,為期15天。
  • 紀念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系列活動暨中國(衡陽)首屆船山書院文化旅遊...
    紅網時刻衡陽5月17日訊(記者 蔣楠)5月17日,衡陽舉辦紀念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系列活動暨中國(衡陽)首屆船山書院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六是打造以推介「火文化」為主題的戶外探險活動,湖南大雁體育文化公司推出了「萬眾傳聖火,百裡衡山行」健步活動,昨天正式啟動,吸引了來自海內外200餘名企業界、文化界的精英參加,弘揚追求光明、傳遞溫暖的「火文化」精神。
  • 南嶽一聲雷——王夫之與船山精神
    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中國精神的剪影,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他主張「知而不行,猶無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治學當為國計民生致用,反對治經的煩瑣零碎和空疏無物。 近代以來,王夫之的學術思想對後輩學人影響極大,今天對我們民族文化建設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 紀念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系列講座在長沙開講
    紅網時刻4月30日訊(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劉玲)今日,紀念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系列講座在長沙大茶網開講,船山學社社長、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省社科院哲學所原所長王興國研究員主講《王船山與近現代中國》,湖湘儒學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長、大茶網文化顧問、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湘商文化分會首席專家黃守愚開講了《「王船山在21世紀還有什麼價值?》。
  • 14位專家學者齊聚湖南工學院論道船山政治思想
    記者王倩雯報導 10月29日下午,「2019王船山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政治思想類分論壇在湖南工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4位專家學者圍繞「王船山政治思想研究」議題進行交流探討。研討中,專家學者們結合對船山政治思想的研究各抒己見,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家進行分享。「船山思想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船山先生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什麼?現代社會我們要如何繼承發展船山思想?」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力祥,以創作性地繼承與弘揚船山文化主題,圍繞著船山學中「政即理也」、「人文主義思想」、對和諧社會的理想,倫理道德方等面如何在現代社會展現魅力進行分享。
  • 光明日報:南嶽一聲雷——王夫之與船山精神
    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中國精神的剪影,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他主張「知而不行,猶無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治學當為國計民生致用,反對治經的煩瑣零碎和空疏無物。 近代以來,王夫之的學術思想對後輩學人影響極大,今天對我們民族文化建設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 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力祥:船山思想是一條永不乾涸的河流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船山學、湖湘哲學、中國傳統倫理學研究。現為船山學社常務理事,船山基地特邀研究員,兼任《船山學刊》執行副主編。出版各類專著10餘部,主持並完成多個國家項目,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多篇論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 船山思想,百年傳承
    《船山學報》得到廣泛傳播,產生了思想共鳴。 儘管刊物命途多舛,但國內學界從未停止過對於船山精神的研究。1962年,湖南、湖北兩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舉辦了「紀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學術討論會」,這是全國學術界的一次盛會,武漢大學校長李達等倡導並主持,出席者有馮友蘭、嵇文甫等大家。
  • 150年前郭嵩燾開創公祭王船山新傳統,決定了湖南人的歷史命運
    同治九年(1870)郭嵩燾掌教城南書院,在湖南巡撫劉崐的支持下,妙高峰城南書院內的南軒祠旁,修建了一座船山祠。郭嵩燾通過撰寫《船山先生祠安位告示文》《船山祠碑記》以及聯語、贊祝、書劄、詩文等宣示了王船山、周敦頤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郭嵩燾創建船山祠的目的,是推舉王船山為當時的湖南人的最崇高的精神領袖,號召湖南人奮起,開闢未來文化的新方向,復興中華,保國保種保教保天下。
  • 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湖南拉開紀念王船山400周年序幕
    二、1895—1919年前後,為船山思想復活時期。譚嗣同、章太炎、章士釗、楊毓麟等人極力宣傳王船山思想。楊昌濟不僅從戊戌變法開始,便認真研讀船山著作,而且在1913年至1918年任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時,在課堂內外積極宣傳王船山思想,因而使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進步青年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船山思想的影響。三、1919—1949年,為船山研究學術化時期。四、1949年至今。
  • 羅汝懷:整理《船山遺書》,構建精神教父
    也就在這個交際圈,他認識了湖南著名的文獻學家鄧顯鶴,非常投契。後來,他和鄧顯鶴等人做了一件文化大事,發掘整理《王船山遺書》。    鄧顯鶴鄉邦情結極濃鬱,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收集整理湘文獻中。他聽說湖湘大儒王船山留下篇幅浩瀚的遺書,一直在搜尋。正好羅汝懷也在行動,他與同年密友歐陽兆熊在湘潭發現了王夫之的遺著線索。原來,王夫之的後人王世全也遷湘潭,大家就成了鄉親。
  • 來船山書院走一走 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紅網時刻通訊員 易成章 記者 蔣楠 衡陽報導船山書院的修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群「鐵桿粉絲」的聚力。因為曾積極組織、參加抗清活動,併入仕南明朝廷,王船山及其學說在清朝官方一度諱莫如深。康熙年間,湖廣學政潘宗洛撰寫了第一篇王船山傳記,將王船山定位為「前明之遺臣,我朝之貞士」。
  • 出船山記
    湖南作為船山的家鄉、船山思想的發源地,一直注重研究和傳播船山思想,並與民族復興、國家圖強的時代呼聲緊密結合,為傳承、發展、創新湖湘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研究船山思想、光大船山精神、砥礪國人奮起,促進民族振興,湘籍學人劉人熙(譚嗣同的老師)在創建船山學社的基礎上,又創辦了《船山學報》,於1915年8月20日正式刊行。
  • 【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譚立曲:滿懷敬仰 傳承炎帝精神
    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等單位主辦,湖南省文物局、紅網承辦的「首屆湖南文物價值解讀與傳播大賽」自2016年6月6日在長沙啟動之後,得到了文物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專訪優秀作品的作者,詳細了解獲獎解說詞的創作背景,進一步解讀參賽解說的文物點的特點和歷史價值,與紅網網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