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於黃河流域。開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經受了黃河水一遍又一遍「洗禮」,雖然眾多遺址遺蹟消失在滔滔洪水之中,但是人文始祖的故事仍在世代流傳。
軒樓社區居民委員會。資料圖片
軒轅氏為黃帝嫡裔
開柳路黃河大堤南幾百米遠處,路邊高高懸著一個名為「軒樓」的地名牌,在來來往往的車輛蕩起的塵土中,一點也不起眼。但軒樓村卻是一個與軒轅黃帝有著特別關聯的村莊。
「我村軒姓有60多戶,200多人。聽老人說,在開封是有歷史的。但是從哪裡來、家族是如何延續的,我也說不清楚。」11月17日,面對開封日報報業集團黃河流域(開封)生態行採訪組記者,柳園口鄉軒樓村村民軒好軍說。
映入記者眼帘的軒樓村,和周圍村莊沒什麼兩樣——房子是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汽車不時鳴著喇叭從村中駛過,不像記者想像的那麼古老。
在軒好軍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坐落在黃河大堤上的大姚寨村「探寶」。村民軒景豹拿出一沓厚厚的「官契」,裡邊有空白的,有已籤署帶官印的,有的看起來頗有年代了。一份清代土地買賣契約上標註時間是「嘉慶」年間,「官契」上出現了「軒光德」「軒轅成」兩個名字。軒景豹解釋說,在清代,軒姓人有在開封做官的,要不咋會存有這麼多空白「官契」?另外,可以肯定當時「軒」「軒轅」是並用的。
據《姓苑》記載,軒姓、轅姓、軒轅姓均為黃帝之後。《軒轅(軒)姓氏文化簡史》解釋,「軒」姓來源於「軒轅」姓,是正宗的黃帝後代。明代顧炎武《日知錄》記載:「自洪武元年,詔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而並中國所自有之複姓,皆去其一字。」今天,「軒」姓在龍亭區軒樓村、大姚寨村、小馬莊村及順河回族區後臺村均有分布。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居於軒轅之丘。」
據我市文史界人士考證,在如今的黃河大堤北,古代有軒轅城,後因黃河於明代南滾,村莊搬遷到黃河大堤南沿。
黃帝的嫡裔軒轅氏在開封成片狀出現,究竟說明了什麼?難道消失於洪水黃沙之中的軒轅城是「軒轅丘」?
黃帝成婚在大梁
史書對黃帝在開封成親也有記載。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唐代王鸛《廣黃帝本記》、南宋《軒轅黃帝傳》均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始編於1908年的商務印書館《辭源》也有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
在國人心目中,黃帝與嫘祖是中華民族的兩位人文始祖,他們在開封結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嫘祖是炎帝之後,曾居杞縣葛崗鎮空桑村。據記載,炎帝部落先後有8代首領,最後一位炎帝名叫榆罔,繼位後曾遷都空桑。據傳,古時空桑一帶桑樹很多,嫘祖之所以能發明蠶桑,與她在空桑居住有關。遠古人們以獸皮、樹葉、樹皮為衣服,保暖性與耐用性都很差。嫘祖天資聰慧,發現野蠶吐絲結繭,煮繭可以抽絲、製造絲帛,就嘗試野蠶家養之法。嫘祖嫁給黃帝後,不辭勞苦,栽桑養蠶,倡導婚嫁,傳遞技術,倡導人倫,因而母儀天下,成為養蠶織帛的始祖,受到萬民敬仰和愛戴。開封城內原有祭祀嫘祖的廟宇,其位置在今館驛街西段路北,老年人說每逢農曆五月十五絲綢業者和四鄉養蠶戶都會前往祭祀。
南宋羅泌《路史》中記載,「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黃帝在空桑山北造車,橫木為軒,直木為轅,故號曰軒轅氏」。「空桑山北」大體方位就是古代陳留「空桑」西北部約40公裡的開封一帶。原始社會部落林立、交往範圍狹小,黃帝與嫘祖在方圓百裡範圍內結親也算合情合理。
黃河流域炎黃融合
史書關於炎黃二帝的記錄非常少。《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被封於杞縣高陽,稱高陽氏)、帝嚳、堯、舜的事跡,同時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戰爭等多方面情況。
在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對諸侯的控制力大為減弱。天下沒了秩序,各諸侯之間互相攻戰,百姓受到殘害。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他兵多將廣、目空一切,沒有人能徵服他。軒轅欲得天下,就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土地,力量日漸強大。軒轅強大後,直接與炎帝「叫板」,與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最後徵服了炎帝。蚩尤不聽從軒轅的命令,發動叛亂。軒轅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軒轅威震天下,諸侯都遵奉他做天子,取代神農氏。這就是黃帝。
據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己姓氏的有14人。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被封為諸侯;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昌意生子高陽,黃帝死後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據傳,青陽在同蚩尤部族的戰鬥中犧牲。因蘭考是黃帝率部落聯盟討伐蚩尤的聚集地,故葬青陽於此(今蘭考紅廟鎮青龍崗村),至今蘭考縣紅廟鎮尚有傳說。
黃帝在開封活動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倉頡墓和造字臺。作為黃帝的史官,倉頡在開封造出文字,使華夏文明得以衝破五千年時光,綿延至今。
軒轅丘在哪裡?黃帝建都多久?嫘祖到底是哪裡人?眾說紛紜,各地都在努力尋找本地的佐證。
今天,我們在奔騰萬年的黃河旁,品味著黃帝炎帝等人文始祖的故事。黃河衝走了始祖在開封活動更多的痕跡,但是抹不去開封人對人文始祖的深切懷念。可以告慰人文始祖的是,開封人一定會加大挖掘、保護、研究力度,讓更多漂泊在外的炎黃二帝故事回到開封這個事實上的發生地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就是從這些遠古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結親、戰爭、聯合,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開封這個華夏文明一元之始的發祥地光彩熠熠。
全媒體記者:呂樹建
視頻:路文川
編輯:馬小鷗
值班編委:任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