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記者 李文亮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前的首場「代表通道」上,來自貴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當著眾多中外媒體的面,介紹起了她手裡的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
「我是參加『代表通道』的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是見證赤水脫貧攻堅、並從中獲益的年輕人,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心裡有底氣。」今年28歲的楊昌芹說。
底氣就是她手裡竹編杯套,以及杯套背後的赤水市竹編產業。
1990年出生於貴州省印江縣的楊昌芹,16歲進入黔東印江民族職業學校。期間,她和同學到赤水市學習竹編工藝技術,並因此認識了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
掌握要領後,楊昌芹將傳統的平面竹編工藝轉化為立體竹編工藝,並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
楊昌芹介紹,竹編杯套的原料是赤水當地的慈竹,經過20多道工序完成,一個竹編杯套能夠帶來100元的收益。在楊昌芹的帶動和培訓下,不少村民靠著竹編,讓赤水不少貧困村民吃上「旅遊飯」。
楊昌芹介紹家鄉的情況
「從我們村的實際來看,如果要少數民族農村脫貧致富,必須深入挖掘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當地的特色資源,這樣遠比直接用金錢幫助他們來得更有意義。」她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赤水,竹工藝品賣得越來越好,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2017年,赤水市成為了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拿我所在的民族村來說,現在80%的人住上了樓房,超過一半的家庭開上了小汽車。」
楊昌芹展示竹編錢包
這次來參加全國兩會,楊昌芹不僅帶了竹編的杯套,還有手鐲、錢包、手提包等。她想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工藝品。
目前,楊昌芹正著手進一步創新,將現代創意與傳統工藝融為一體,帶動更多村民與她一起編織致富夢想。
今年兩會,她提出建設瀘州至遵義鐵路的建議。她說,這條鐵路一旦建成,將成為聯繫京昆、西(蘭)廣、包海三大高速鐵路主通道區域連接線,與區域內在建的成自宜、自瀘和規劃的渝黔高鐵,共同構成通往北部灣、珠三角等地的快速客運通道。
「我希望家鄉的基礎設施能夠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更多的遊客來旅遊,這樣我們這些深山裡的『好東西』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鄉親能夠致富。」楊昌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