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價值

2020-12-14 中國文明網

  在有關「文化」一詞的多種解釋裡,我更願意將其當作一個動詞來理解。「文化」作為一個動詞,也就是「文而化之」的意思。

  就「化」而言,「文化」不能靜止、凝固地看取,而宜將其放到生活中、實踐中,注意到「文而化之」的人類化過程——文化就是人類歷史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價值,就在於它將「文」通過「化」的方式賦予到了人的生命中,賦予到一切物品、一切思維、一切生活中,自然地,也賦予給了我們的人民和國家。在中國古代,「文化」原沒有多少深奧和玄妙,據《辭源》的解釋,最早就是很實在的「文治」加「教化」的意思,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過程中的「文而化之」的內容和方式。《易經》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裡,人是目的,「文」是內容、是實質,而「化」則是方法、途徑,是「文」的特點,是大化風流、天成化育的境界,有造境,有化境,化境是「文」的本色要求和最高境界。

  當然,「文而化之」的結果,就是文化一詞的另一種用法,也是我們今天常用來解釋「文化」概念的主要含義,即將文化看成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這個意義上的「文化」,就成為一種時代生活的標誌和象徵。而這個時候,文化的價值似乎就有了厚重的分量。所謂「人文」,說的正是這過程,即:文化了,也就是人化了,這是文化價值的實現過程。我們總應是「實踐」和「目的」的文化統一論者,而且只有在人類文化的實踐層面上,文化的價值維度才可以有效彰顯。

  因此,要說文化的價值,「人文」價值當首列上位。把人「文而化之」則成就「人文」。所謂「人文」,一是說人是由「文」才得以成立,二是說人的一生都要「以文化之」。在中國,這個用以教化立人的「文」,首先是指「禮」,人生而有禮,具有了仁愛良心,才成「人文」,而這是要用一生來「文而化之」,加以養性修身成就的。《易經》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可見,人文是與天文相對應的,因此是天賦,是人之為人的天賦使命;同時,「以文化人」,則在於使人脫離蒙昧,給人帶來光明,讓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文而明之,明之以止,產生了人的自覺、自尊和自我強健。

  文化的價值還可以從「文物」上來看取,即從「文而化物」的角度來衡量。在這裡,「文物」一詞並不是唐代之後較晚起的「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代遺物」的意思,而宜更多地採用較早的指「禮樂典章制度」的意思,也即「物化」了的「文」。其實我們最讚賞的是「文物」一詞所暗示的處理「文」與「物」之間關係的意蘊或傾向。那麼「文而化之」的立人,最為基本的是要在「物」的基礎上立人,使「文」之風「化」取萬物,而人作為一種「物」、一種由物質肉體奠基的「物」(儘管是「萬物之靈長」),則首先要以「文」化之,成為「人文」。於是在當代處理好「文與物」或「人與物」的關係成為每個人最為核心的價值選擇。面對現代化社會轉型後「物質社會」的興起,面對洶湧而來的愈來越豐富的物質產品,文化並不能超然物外,文化最恰當的價值,就是一切物質的恰當表達。物質提供功用,而文化為物質活動提供價值。在文化的價值視野中,所有的物質活動和產品,都是特定文化的產物;所有的自然萬物,都是人的文化理解中的「人化的自然」,都應是經過了文化價值給出的判斷與描述、認識與表述。正是在對「文」與「物」的關係上,中華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智慧。如「萬物有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物物而不物於物」,「物極必反」,等等。人一方面要在「物」之中尋求生活之基,尋求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還應清醒,追隨物而不盲目地附庸於物,超越於物而又能不與「物」清教式地嚴重對立,使生活在「物」的變遷中保持精神的新鮮和幸福指數的有效遞增。是的,如果我們註定要生活在「物」之中,那麼我們也能夠同時地生存於文化之中,經過「以文化物」而生活在「文物」之中,那就是一種普遍的人文生活。

  於是文化之思可以飛翔起來,文化之思提供給我們以思想價值,思想價值成為文化價值的核心價值。在今天,我們所言的「文思」實在應該是一種「文化之思」,即是「文而化之」的思維、思考與思想,是充分地「人文」化了的思想,是以人文價值統領,覆蓋物質世界、世俗生活的思維、思考和思想。從對天地萬物之「道」、人倫群社之「道」的思,到對格致萬物之「理」的思,到對「道」與「理」融合的民間理解的「道理」的思,到對由天地萬物和人世生活的道理所升華的「天地之心」、「人之良心」的思,再到對「客觀規律」、「科學真理」的論證與追求的思,乃至百年以來中國人逐步地將「社會主義價值」樹立為頭腦中的「核心價值」的思,中華文化數千年,思想的價值奠基了民族文化之思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社會主義」走在了「天下為公」的中國之思的「大道」之上。

  在這個「文而化之」的文化過程中,無論是人文倫理生活的實現,還是物質活動與人文思維的展開,都將是充滿著心靈情感的,有著豐沛的感性體驗和情意灌注的。文化的感性與情感價值作為一種文化生活,同樣是基礎性的,不可偏廢的。不存在脫離了情感訴求的文化,相反,讓人類社會的「文而化之」的過程充滿情感意義,正是文化的命題的自覺追求。承認和促進人的感性和情感的豐富性、多樣性與自由表達、健旺,富有人類生活意義,是人類的文化前提。文化有情,文化重情,文為情生,情以文生,讓我們的人文倫理、物質生活、追思求真的過程,充分地「文化」起來,在情感的意義上,也應是一個情感化的生成、表述、釋放與交流的過程。而「情」又是一種多麼符合「化」的方式呵。感性和情感,具有個體性、真切性、渾然整體性,是更為直接顯現的「活潑潑」的生命性。艾青有詩「為什麼我的雙眼滿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文化就像民族生活的土地。我們對土地的熱愛,因灌注情感而不得不使用隱喻,文化於是成為一種隱喻的感性與情感方式。而隱喻的方式就是「化」的方式,一種感性與情感的綿延方式。只有在具有充分的生命內容、文化之質的前提下,我們才說,文化是一種敘事和修辭,才會談到「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的層面的話題。

  以上舉其要者,談了文化過程中人、物、情、思四種價值。文化價值的命題十分重要,文化自覺的實質是價值的自覺,文化的價值最終還應落實為一種綜合的歷史價值、生活價值、民生價值,離開了歷史、生活、民生的價值向度將走向價值的反面,因為此時它離開了文而化之的實踐性,離開了文化的本義。文而何為?化而為誰?是我們在實踐中首先要追問的。(張未民)

相關焦點

  • 漢磚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文物流傳到現在,具有兩種價值,一種是文化價值、一種是經濟價值。有的文物兩者皆備,有的文物只具有文化價值,有的文物則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對於盜墓賊而言,古代的金器、玉器是極為有價值的寶貝,對於一些文化收藏愛好者而言,那些有文字記錄的古物才是寶貝。
  • 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增強「四個自信」,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的、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念
    文化的價值維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觀念;二是文化本身的發展受一定價值目標的引領。鑑於價值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應把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為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基於價值目標決定了文化發展中的方向性,我們必須明確並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和靈魂   文化具有豐富多樣的形態或表現方式。
  • 儒家文化的價值和價值系統
    孔子和蘇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紀的東西方文化巨人。「希臘三賢」(蘇格拉底和他學生柏拉圖及亞裡斯多德)的思想曾經影響了希臘文學、藝術和哲學的發展,也影響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學。儒家文化孔子是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被尊為「萬世師表」,在我國家喻戶曉 。他創建的儒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方向,甚至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 精神文化消費:讓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齊飛
    精神文化消費既滿足人們的審美價值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經濟價值需要。經濟價值是一種通過量化衡量的價值,人們很容易認知。但審美價值卻只能通過非量化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它又決定著精神文化消費社會效益的達成。如果不能認清其審美價值蘊含,就失去了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判斷準則,導致精神文化消費價值的衡量僅停留在經濟價值層面。
  •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文:河東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穩健地走向未來,必須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傳承好傳統文化,用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感召人、激勵人。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凝聚人心來說,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全面的、深刻的。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公共價值與文化整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的思想觀念更加多元,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激烈。當前,我國在文化領域呈現出「眾聲喧譁」「百家爭鳴」的價值觀圖景,這一事實正在呼喚公共價值的塑造與出場。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現實基礎上形成具有公共維度的價值觀,則離不開文化整合。
  • 文化自信的價值維度
    因此,我們應當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全面闡釋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與思想價值,並深刻理解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維度。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觀要能夠成為人民群眾的價值共識和社會實踐的「最大公約數」,就必須通過特定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與認知,並成為大眾的道德規範和實踐法則。
  • 文化創意的意義與價值
    24日,新華網旅遊頻道舉辦的第三期「中國文旅再出發——線上系列主題沙龍活動」暨2019中國地級城市文化創意指數百強榜單發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向勇就文化創意指數對發布的這些城市文化的提升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以及怎麼理解文化創意的內涵等話題作了精彩發言。
  • 《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
    《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 2017年09月13日 14:50 來源:《新聞戰線》 作者:徐麗娜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當下綜藝節目大多追求快適體驗,在海外版權綜藝節目充斥螢屏之時,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 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
    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君子文化彰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塑造的理想人格,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所崇尚的優秀道德。它倡導的人生價值,是以關愛社會、推進文明為其理想追求;它倡導的人生態度,是以遵德守法作為自身行為的取捨標準;它倡導的行為方式,是將自身道德完善與社會責任義務實現緊密結合在一起。
  • 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從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到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學,以及清末康有為等的近現代新儒學,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並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全球祭孔的聲勢浩大,對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探討也愈發激烈。
  • 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
    實現文化強國建設的遠景目標,需要加強文化建設的價值引領,因為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最深層要素。新時代,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遵循。
  •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這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價值哲學的嶄新角度,對推進黃河文化研究的期待和要求。
  • 關毅:文化藝術價值是藝術藏品的核心價值
    面對如潮般的收藏市場我們怎麼判斷收藏品的內在價值呢?近日,北京市工商聯收藏品行業商會副會長關毅在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節目中談到,藝術收藏品所濃縮的文化藝術價值遠遠高於物質本身。>>>>關毅訪談專題
  • 竹雕筆筒的文化與價值
    筆筒的收藏價值在於它反映古時文人群體的精神內涵,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人情趣。從目前的行情來看,筆筒的市場價值還有待繼續挖掘。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一般來說,現在人們在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筆筒以圓形居多,也有八方、六方、四方、梅花、葵花等造型和雲頭、卷書等式樣。
  • 民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論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念
    這些現象說明,造成文化隔離的遠非僅是語言上的問題,還有不少是概念上的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些文化碰撞,要有效地消除誤解與磨擦,需要深入分析潛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那些看不見的力量——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  胡文仲教授(1992)在提出跨文化交際的六點不足時指出:「價值觀念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數量不大,且缺乏系統性。」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同時,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又包涵了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身上擔當著中華民族發展的責任,就必須保全它的生命營養,發揚它的精神信念。弘揚中華文化是持守文化發展的民族性、延續民族精神血脈的根本途徑,只有牢牢站穩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場,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 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文化本源
    美國哲學家Nozick認為,價值表現為「多樣性的統一」,它是一切事物內在價值的基礎。而藝術品的價值建構往往具有其獨特性,它具有多個維度的價值,包括內在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事實上,廣義上的藝術品價值包含了道德與宗教的教化價值、情感與感受的表達價值 、公共交流價值 、社會與政治價值、認同價值、經驗價值 、形式與設計價值、技巧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崇拜價值這樣十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