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

2020-12-10 進賢金羅溪

#張愛玲與胡蘭成#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

1937年, 17歲的張愛玲向父親提出留學的想法,結果惹得父親暴怒,一頓打。他把張愛玲鎖在一間空房子裡,還揚言要用手槍打死她。

這場幽禁持續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個深夜,張愛玲終於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投奔了母親。

她在《童言無忌》中曾提到向父親要錢付鋼琴教師的薪水:「我立在煙鋪跟前,許久,許久,得不到回答……」

她雖年少成名,享譽文壇,卻碰到了她的宿命——胡蘭成。他們的感情並沒有維持多久,胡蘭成很快有了新歡。

可是,如胡蘭成這般,直白表達成年異性傾慕的姿態,或許才是真正打動張愛玲的原因。

胡蘭成在逃亡的時候,猶如過街之鼠,當張愛玲獲悉胡蘭成逃亡的藏身之所,千裡迢迢覓到他時,卻發現胡蘭成身邊多了一個小周。又得知,胡蘭成與範秀美廝混在一起,她只得獨自一人到溫州尋夫。

屢次背叛,她始終不吵不鬧。

幾個月後,她默默送上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

隨信還附上了自己的30萬元稿費送給胡蘭成。

曾記否,她與胡蘭成的婚貼上寫著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如今都成為可笑的過眼雲煙。她惟有一字一句地說:「我將只是萎謝了。

張愛玲對母親,是懷著一種生疏又嚮往的矛盾心態的。張愛玲說:「有兩次她領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感。」

張愛玲雖生於顯貴之家,童年沒有忍飢挨餓,卻從未在這個家中汲取到愛的養分。

她無視胡蘭成的身份,毅然與他琴瑟和鳴;她甘願忍受胡蘭成的數次背叛,在他落難之時依然給他錢財接濟。

第二段婚姻亦是如此。當她與德國作家賴雅相遇時,總能天南海北地從日出聊到日落。

因此,她不懼29歲的年齡差,不嫌棄賴雅身患重病又身無分文,甚至因為賴雅的建議,打掉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一個孩子。

婚後,賴雅接連兩次中風,還跌斷了股骨,死前還癱瘓了兩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張愛玲照料。這期間,張愛玲還帶著垂死的賴雅四處求醫奔波。

一位曠世奇才,卻甘願守著這把「老骨頭」,這或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好友炎櫻曾這樣講述:賴雅對張愛玲是「痴愛」。

張愛玲,與她筆下的女人一樣,悲壯,蒼涼。這是她生命的基調,卻不是與生俱來的,那是原生家庭給她烙下了無法痊癒的傷痕。

缺愛的童年,才會讓她如此渴望愛,又如此恐懼愛。她窮盡一生去追尋,可她得到的卻只是一縷受傷的月光。

張愛玲的作品關注的依然是男女情愛、家庭瑣事。有關硝煙,她不過微開窗縫,於《封鎖》處平靜透露,在《傾城之戀》的結尾幾筆勾勒。

一九三六年的《秋雨》,她這麼寫:「雨,像銀灰色黏溼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裡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

一九四三年的《沉香屑 第二爐香》,她說:「許許多多冷酷的思想像新織的蜘蛛網一般的飄黏在他的臉上,他搖搖頭,竭力把那網子擺脫了。」

《封鎖》著力於描繪一對男女在公車封鎖時發生的非常態行為。一段短暫的情愫,封鎖結束後,煙消雲散,一切又都復原。

小說中,封鎖的設定為人物的非常態行為創造了合理條件,也從一開始就讓小說處於一種壓抑、沉靜又暗湧焦躁的氛圍。

《沉香屑·第一爐香》,熟悉的香港,葛薇龍、梁太太、喬琪的主要活動舞臺在梁太太華貴的家。

《沉香屑·第二爐香》,對話大抵在幾個人物的住所和華南大學裡。

「至於其他的人,香港中等以上的英國社會,對於那些人,他有什麼話可說呢?那些人,男的像一隻一隻白鐵小鬧鐘,按著時候吃飯、喝茶、坐馬桶、坐公事房,腦筋裡除了鐘擺的滴答外什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東方炎熱的氣候的影響,鐘不大準了,可是一架鐘還是一架鐘。」這是《沉香屑 第二爐香》中張愛玲諷刺生活在香港的所謂上流人用的比喻。

張愛玲在《文章存心 自己的文章》中如是說:「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張愛玲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她,而《張愛玲傳》講述張愛玲傳奇多彩卻又悽婉的人生,以愛情、親情、友情三大線索貫穿全書,展示張愛玲身邊的人的「眾生相」。

比如,張愛玲與胡蘭成、與桑弧、與賴雅之間的愛情故事;張愛玲的母親、父親、姑姑與張愛玲微妙的關係;姑姑張茂淵的傳奇愛情經歷;炎櫻與張愛玲,一個像初夏,一個像深秋,從如膠似漆到後來彼此疏遠,熱烈之後終陌。

與胡適的忘年之交;與傅雷的恩恩怨怨……儘可能地敘述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真實經歷,講別人沒講過的故事,以現代女性的眼光去解讀張愛玲,將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張愛玲的一生以別樣的筆觸和獨特的敘述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說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你怎麼看? ​
    一、前兩恨,是古人的「恨海棠無香」「恨鰣魚多刺」,前人已有所嘆。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齋夜話》:(彭淵材)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 張愛玲: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愛極了《紅樓夢》,為此,她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紅樓夢魘》。人生有三大遺憾,張愛玲說,她只記得前兩件: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她已經記不清了,卻本能地認為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林語堂,說他最愛的是探春,最恨的是妙玉。他說妙玉是「色情的小尼姑」,是懷春修行的人,只是他沒有看穿妙玉尖銳背後的悽苦。妙玉3歲與佛結緣,可結緣的原因卻不是自願,而是家族敗落後的不得已。
  • 鰣魚味美卻多刺,鰣魚多刺是不是張愛玲的「三恨」?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飲食文化佔據著重要的一角,而似乎大家也都喜歡將一些比較美味的飲食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這其中有很多都是錯誤的誤傳。比如,今天小編要說的關於鰣魚多刺是張愛玲的三恨之說。恨鰣魚多刺張愛玲不是第一個說的傳說張愛玲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其實關於這個說法呢,是個誤傳,並不是張愛玲說的,而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引用的別人的前兩恨,最後一恨忘記了,然後自己補充為了三恨紅樓未完。
  • 人生四恨: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夏天太熱
    出汗多了,難免尷尬。這天氣外出,我必須要帶一塊吸汗的帕子在包裡,止汗噴霧,眼藥水,一把手持電風扇,還得有一隻保溫杯。我是今年才發現夏天用保溫杯的好,把冰在冰箱裡頭的屈臣氏蒸餾水倒入杯子裡,幾個小時過去了再喝依然是涼的。如若單單把那塑料瓶子整個裝到背包裡,很快就變熱不說,瓶身上總有一層層露珠子把包裡蹭得全是水。
  • 從張愛玲的人生三恨,到高鶚續寫的《紅樓夢》後四十回的優劣之爭
    張愛玲說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這句話中所說的三大恨,除了第三個恨是張愛玲自己說的,其餘兩個是她借用宋人彭淵材的「五恨」而來,宋人彭淵材說: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 一恨《紅樓夢》未完,此恨綿綿無絕期
    本文作者:華華公子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以前不懂,覺得這是文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賣弄。而如今,在歷時大半年認真讀完《紅樓夢》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再看完87版《紅樓夢》電視劇後,我開始理解張愛玲之恨了,並且《紅樓夢》未完也成了我至今25年人生中的一大恨。
  • 曹雪芹交代《紅樓夢》結局的一首伏筆詩,張愛玲三恨也源於此詩!
    她的文字處處充滿了善意的延展,而在《紅樓夢魘》裡她卻公開「三恨」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張愛玲女士平生三恨是「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待續。」。人間的愛恨最是糾葛難纏的,愛得太深、太執著,當然希望所愛完美,稍有一丁點不完美就大恨特恨,張愛玲女士的這三恨就糾結於此。
  • 張愛玲的三大恨,不如金員外的五大恨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強調了文採對表達效果的重要性。同樣一件東西,如果加上形象化的表達就會有形象得多。比如,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說自己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三恨,由口腹之求到眼鼻之娛,再到心靈之思,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就顯得境界高遠,頗有意蘊。
  • 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引言:記得初二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寫到了張愛玲讀《紅樓夢》,說她五歲就能分辨出《紅樓夢》後四十回跟前八十回不是一個作者寫的。後來讀了張愛玲的《紅樓夢魘》,才知道那位作者神話了張愛玲。不過這句話對當時的我產生了極大觸動,因為我已經十二三歲了,也看過《紅樓夢》,但似乎並未發現這本書有什麼問題。
  • 閒看四大名著(一)——關於「紅樓未完」的幾點見解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海棠花和鰣魚是嬌小姐們喜歡的事物,搞《紅樓夢》研究現在倒像是一幫大老爺們在附庸風雅。紅學與甲骨、敦煌並列20世紀三大顯學以來,有太多研究、太多門道,也有太多炒作,胡蔡魯周之流看得多了,覺得每一個都像是陰謀論者。《紅樓夢》到底講的什麼?是波詭雲譎的反清復明,還是仇視封建的家族情史?還是別想太多,就是書裡面寫的那些男女痴怨?這些問題蔡文培、胡適們討論了半個世紀都沒有定論。不過大家倒是有一個問題基本上達成了公示,就是紅樓夢沒有寫完,而且都引為人生的一大憾事。
  • 《紅樓夢》未完是才女張愛玲人生最大憾事?高鶚續寫真這麼差嗎?
    《紅樓夢》未完為什麼會成為了張愛玲人生的最大憾事?天地鴻蒙,誰為情種?多少人一生以此生身入紅樓為幸,《紅樓夢》已成了紅學顯學,自誕生以來一直為國人喜愛。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便是
  • 張愛玲為什麼要「恨鰣魚多刺」?
    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能跟《紅樓夢》相提並論,可以鰣魚有多美好了。明人王省曾在《魚經江海諸名》中講:有鰣魚,盛於四月,鱗白如銀,其味甘腴,多骨而速腐,廣州謂之「三黧魚」。 鰣魚之所以貴,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美味甘腴」,其二就是「速腐」。它的魚汎只有一個月,魚上岸即死,較快腐爛而難以保鮮。
  • 張愛玲:綠蠟春猶卷,紅樓夢未完
    讀過張愛玲小說的人估計都會感覺到,她的作品中透露著一種滄桑和悲涼。而她本人就像一個冷靜的看客一樣,不急不慢又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來為我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悲傷的故事。更悲涼的是,故事裡的人和事,很多都有原型,很多都是她身邊或者她經歷過的人和事。張愛玲痴迷紅樓夢,甚至喜歡到夢魘的地步,她曾總結出了人生的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五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 周汝昌:只有張愛玲,堪稱曹雪芹知己
    他舉例張愛玲在《紅樓夢魘》序中的一句:(看了脂本《紅樓》,才知道)近人的考據都是站著看——來不及坐下。另外她還有「有極精彩的話,如云:版本中一個異文,『字比笆鬥大』,它『往我眼裡跳』!周汝昌說,這可見她對《紅樓》是如何地精熟至極。從這一點說,只有她能夠成為真正的、頭號的『紅迷』。
  • 從天才夢到臨水照花人|紀念曠世才女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三歲能背唐詩,七歲能寫小說,八歲要梳愛司頭,長大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有著天才的機靈,有著作家的敏銳,有著貴族的血統;她從小熟讀《西遊記》,一生研究《紅樓夢》因不能與曹雪芹同時代感到遺憾,她的作品現在依舊為大家所熱愛,她的小說被多次搬上熒幕,她就是那個民國時期的臨水照花人——張愛玲。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但是最後的結局,總是逃不過世間的各種世俗的事情,什麼是愛情,什麼又是最好的愛情,每個女人都有幻想過,但是最後都是以後也就這樣了吧。張愛玲,作為一個女人,她是最懂女人的,她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
  • 張愛玲說的人生有三大遺憾,你知道嗎?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首先就說一說鰣魚吧!鰣魚與刀魚、河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被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現在卻是瀕危動物。鰣魚極其嬌嫩,據說捕魚人一旦觸及其鱗片,它就立即不動了。如果將這與張愛玲的人生聯繫起來呢,人前光鮮亮麗,是名聲極大的才女,但實際上她是一位帶刺的女子,內心很脆弱。即使用刺將自己保護起來,卻還是會受傷,被世人所不理解,或許是不需要他們的理解罷了。
  • 【名著選讀】張愛玲《紅樓夢魘》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紅樓夢魘》是張愛玲旅居美國研究難怪她醉心於《紅樓夢》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兒,紅樓夢》就好了。」《紅樓夢》已經這樣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真是要了解張愛玲,不可不了解這一點。紅樓夢的研究日新月異,是否高鶚續書,已經有兩派不同的見解。也有主張後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寫到後來撇開脂批中的線索,放手寫去。
  • 白先勇:我恨張愛玲沒有讀懂《紅樓夢》後四十回
    中新網蘇州4月27日電 (記者 鍾升)「張愛玲曾說過人生有三大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無完本。我則恨張愛玲沒有讀懂《紅樓夢》的後四十回。」26日晚,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造訪蘇州誠品書店,以「正本清源說紅樓」為主題,闡述了自己對《紅樓夢》程乙本與庚辰本之爭以及後四十回的看法。《紅樓夢》問世早期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因為抄書人文化水平不同、喜好各異,有時會對書中的內容擅自進行增減。1792年前後,程偉元與高鶚用活字印刷術,將120回的《紅樓夢》排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