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陝西 ,五千年看山西 。
山西 ,印象中,是千年古建的滄桑遺韻,是九曲黃河的轉彎之險,是黃土高原的風沙日旱,是拱門方炕的窯洞綿延,是酸掉牙的醋老醯兒,是花樣繁多的麵食王國,是煤炭大省的沉渣四起,是一代晉商的匯通天下,是賈樟柯電影裡小人物的故鄉情歌,是燦爛的輝煌之往,也有一絲西山之嘆……
2018年,賈樟柯的新作《江湖兒女》上映。如同廖凡飾演的斌哥,曾經是叱吒風雲的江湖大佬,餘生只能在輪椅上了度殘日。那一抹曾經的英雄豪情,山河氣概,如今已風吹四散,無由尋覓。
山西 ,在心頭又一次打轉,是該好好去看看她的模樣。看看她的現在和以前,看看她的當下和未來。
掌握山西的精髓,以下幾點不可不體驗:
【晉西——黃河文化】
黃河一路向東,九曲迴腸,撞上呂梁山後順勢南下,在中國地圖上畫出一個氣勢磅礴的「幾」字型。而那道右豎,便成為 陝西 、山西 天然的分界線。因此,山西,在過去又叫河東。
黃河流經山西 ,形成諸多險彎急渡。
西北處的老牛灣,是黃河入晉第一灣,是黃河母親與長城父親唯一握手的地方。而那撇「豎彎鉤」的轉折處,便是讓郭襄「一見楊過誤終生」、一眼望三省的風陵渡。
中間的兩處更是不可不看:
1、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是水陸碼頭、商賈重鎮。
由於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河道變窄, 黃河水道在這裡由400米猛地縮減為80米。
險灘急浪,再有經驗的船夫,也是「談磧色變」,沒有人敢在下遊繼續行船。
於是,南北水路的貨物,只有在磧口卸下轉走陸路。久而久之,這個小碼頭便成了熱鬧的商賈重鎮,客棧、票號、鏢局等漕運經濟紛紛興起。
九曲黃河第一鎮,水旱碼頭小都會,實不虛也。
2、壺口瀑布
西南臨汾的壺口瀑布 ,因地勢的垂直落差,形成「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壯觀奇景。
壺口瀑布,因河床由寬變窄,使得 黃河之水迅速收緊下墜,千裡奔騰如一壺盡收而得名。
黃河 ,像極了我們的母親,時而寬容平和 ,滿載慈欣,時而澎湃洶湧,內力驚人。
【晉北——邊塞文化】
晉北之行,與晉西的黃土風貌不同,則完全是一副塞外的秋爽氣象。
山西北部與內蒙交接,過去可以說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地帶。
北魏時期,拓跋鮮卑一族統治北方,不斷漢化,促成多民族交融。皇家推行,佛教興盛,也使得晉北留下了許多古剎名寺,釋門佛光。
正是有了北魏一朝的奠基,才有了後來包羅萬容、蔚為壯觀的「盛唐氣象」。
戰爭、佛跡、古建,成了晉北之的三大關鍵詞,待我一一道來。
1、雁門關
雁門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它的地理位置緣何如此重要?
雁門關山高峰峻,大雁亦不可直行飛過,需在此地盤桓幾圈方可通行,因此得名「雁門關」。
在晉北,恆山山脈東西綿延,將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分峙南北。而雁門關處在相對低緩的地勢,自然成為北方遊牧民族進攻中原的必經之路,也就成為歷來北方王朝邊防扼守的重要關隘。
就憑其「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的地位,雁門若失,則太原無險可守,三晉不保,則中原危矣。
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皇帝為禮佛下令開鑿的皇家工程,從文成帝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歷時60餘年,蔚為壯觀。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與敦煌莫高窟、 洛陽龍門石窟 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 中國 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北魏時期,是一個大民族融合時期。因而雲岡石窟的早期造像,還具有融合了 希臘 、波斯、 印度 等地藝術特色的獨特的「犍陀羅」風格,在國內的石窟中可謂是獨樹一幟。
3、應縣木塔
說起應縣木塔,有一連串響亮的名頭:世界現存最高木結構古建;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世界三大斜塔之一。
這座遼代遺構,建於1000多年前,是遼國一家專門出皇后的望族修建,以祈為家族求得福報,另兼瞭望宋遼邊境軍事之用。
木塔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而令人震叱吒的是,全塔沒有用一個釘子,全部部件是以榫卯結構拼合而成。
一層的基石上,柱體已經些許開裂。據稱,全塔由3500噸木製構件拼合而成,落在第一層的每根木柱上,平均負重高達110噸,而這一承重已經持續千年……
1000多年過去了,不管是雷雨地震,還是流彈炮火,都沒能將其摧毀。
據說,每當有強烈衝擊來臨時,這些鬥拱就像一個個彈簧,可以鬆緊調節,從而保護主體不受侵害。
前人是如何做到的,簡直難以想像。
真無愧於「 中國 第一木塔」之稱!
【晉中——晉商文化】
提起晉中 ,人們的第一聯想肯定就是晉商了。無論是《大紅燈籠高高掛》裡大宅院中的幽門宅婦,還是喬家大院裡的匯通天下,抑或是走西口的風塵僕僕路程多艱,晉商,是近代中國 經濟不可忽視的一個符號。
那山西為什麼能孕育出獨特的晉商文化呢?
然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政府的政策,那就是明朝的「開中制」。由於明長城駐紮軍隊需要大量軍需,運輸多有不便,朝廷便允許晉商給軍隊販賣糧食,從而獲取鹽引。憑藉鹽引,晉商不斷盈利,廣開票號,貨通南北,實現匯通天下。
也因此, 晉中土地上,誕生了許多高門宅院。有的晉商甚至富可敵國,風頭無兩。
1、王家大院
山西有一個民間紫禁城,規模之巨,工藝之繁,可以和故宮媲美。
那就是素有「民間建築博物館」之稱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一建就是300多年,佔地25萬平米。而如今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高家崖和紅門堡建築群。
單是這2處,已經感受到浩然繁巨之工,可以想見全部工程該是怎樣的氣勢恢宏。
在這些隨處可見的精密雕刻中,遍布著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典故傳說等題材,每一幅都值得細細考究。
歷史終究逃不過「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的循環。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王家大院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只留下這一處處曾經見證輝煌的深宅大院。
2、平遙古城
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還有傳說是劉伯溫設計的「烏龜城」。
雖然像麗江 、鳳凰等古城一樣,有很多商業化氣息,不過感覺古城風韻沒丟,還存聚著千年前的氣兒~
平遙古城的建築,仔仔細細逛下來,大概要花個2天。如果時間緊,可以分分類,票號錢莊、鏢局、古建每一個類別挑代表性的觀賞即可。
平遙不僅是一座古城,還有著宜古宜今的現代風貌。近年來, 平遙攝影節、 平遙國際電影節的興起,為這座小城注入了頗多的藝術氣息。
平遙一些當地住戶,門頭門面頗具懷舊氣息,仿佛是過去「大院文化」、「胡同街坊」的場景再現。真像是王潮歌《又見平遙 》中所傳達的, 平遙人一條心,同著氣。
【美食——面醋文化】
1、山西的醋
為什麼山西人特別能吃醋呢?
和鎮江略帶甜味的香醋不同,山西的醋酣厚,醇烈,那酸味,爽且直,給味蕾極大的刺激和滿足。
山西屬於兩山夾一川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平原少,適宜耕種深根作物和耐旱作物,如高粱、麩皮、蕎麥等。這些雜糧釀的久就成了醋——和南方小清新凜然不同的「北方直男醋」。
常常吃高熱量的碳水麵食,佐點老陳醋,既是調味,也有益於消化。久而久之,醋就成了山西人飯桌上不可或缺的伴侶。
2、山西的面
山西的面,花樣繁多,就是一天三頓不重樣,吃一個月你也吃不過來。
栲栳栳、擦尖、抿尖、貓耳朵、刀削、揪片、窩窩……堪稱麵食王國。
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農作物,這些簡簡單單的小麥、蕎麥、高粱、豌豆、玉米……卻在 山西人的手中變幻出無窮魅力。
面類筋道,粉類爽滑,熱湯暖胃,涼拌爽口……都是一份碳水下肚滿滿的飽實感、安全感。
【尾聲:山河故人】
山西 ,保存著萬般地下文明,五千年的血脈在這裡殷殷綿續;
山西 ,誕生了龍興之都,晉國霸業。這裡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拱衛京師之鎮;
山西 ,孕育了晉商土壤,實現了匯通天下,譜寫了中國 經濟史上輝煌的一筆;
山西 ,還有著渾厚的重工業底子,特別在20世紀後半葉,為中國重工業做出重要貢獻。
一個厚重的山西 ,一個活力的山西 ,正伴隨著更多豐富的姿態的蝶變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