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杏花村
文|醉美團隊
杜牧用自己的整個青年時代,說明了「人不風流枉少年」的道理,也充分說透了「出名要趁早」。
只不過,真的是生不逢時。
杜牧身處晚唐,風雨飄搖,內部宦官專權,外部藩鎮跋扈。
杜牧顯然不想無所事事。他最希望做的,是橫刀立馬,是馬革裹屍,是為國盡忠。
於是,我們看到了他的憂國憂民,以一首《阿房宮賦》希望喚醒沉睡中的大唐王朝。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是何等氣勢。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又是何等犀利直白。
他寫了《上澤潞劉司徒書》,希望劉悟統一河北三鎮,幫助大唐穩定局勢,並為此專程面見劉悟。
825年,杜牧從長安出發,東行洛陽,去潞州,結果勸說劉悟並不成功。悲憤之餘,杜牧北上遊太原府,南下並汾古道,寫下了《并州道中》《邊上聞笳三首》等詩歌,途經山西汾州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清明》一詩。
失落的杜牧,調任揚州,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掌書記,即負責「文辭之事」,處理公文。
懷才不遇的杜牧,為了排解抑鬱,繼續流連秦樓楚館,與紅巾翠袖廝混,自稱「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在《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卷,裡面記載杜牧寫了《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孫子注》5篇文章。
作者司馬光不厭其煩地把杜牧的文章全文照抄了一遍,因為杜牧寫的這些不再是「風花雪月」,而是「國家大事」。
唐憲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宦官更加得勢。牛、李兩黨相繼涉政,史稱「牛李黨爭」。
彼時的杜牧未能脫離,他也和李商隱一樣,處在牛李之爭的漩渦當中。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幕主沈傳師之命,由宣州經江寧往揚州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江南寺廟林立,帝王求長生過於重佛,寺院經濟大大加重國家負擔,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絕句》: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與李訓、鄭注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以失敗告終。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從而埋下了晚唐藩鎮、宦官相衝突的種子。
這一年,杜牧終於被朝廷記起來了,徵召擔任監察御史。臨行前還是在那個揚州的小花園,杜牧向牛僧孺辭行。
漢學家宇文所安說,杜牧是「遲來的李白」——一位炫耀而神採十足的詩人,卻轉向內心的憂傷。
《杜牧詩簡論》認為,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傑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
醉美杏花村
ID:zmxinghuacun
這裡有酒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