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曾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圖畫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這一命題多用於中國書畫界,意為書法和繪畫有著「同源」的歷史,二者密不可分,其發展相輔相成。在傳世文獻中,將先秦的「河圖洛書」作為此觀點最早的依據。到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道「倉頡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作者:高全興


漢《說文解字》 小篆

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又至元代趙孟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些可以說從傳世文獻中對書畫藝術中「書畫同源」的記載。那麼在文字中,如何理解二者的關係?

從文字的起源說來看,與之相近的則是近現代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圖畫」(這一觀點被大多學者所認可)。這與早期原始圖畫或早期印第安人以及愛斯基摩人所使用的「圖畫文字」概念是不同的。但是否有一定的關係呢?這個目前還不能過早下結論。

漢 簡書

書字的最早字形出現在《頌鼎》中,從聿從口「聿」從「口」(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甲骨文像手執毛筆之狀)。上部像手持毛筆之狀,下部是口,意思是手拿毛筆記錄人的語言(文字就是記錄人語言的工具,具有其跨越時空性,傳達語言的作用。)。後來隨著文字的演變,下部或從「曰」曰或從者「者」。其實從者是從口或曰時周圍示書寫出來的東西(幾個點)訛變而來。小篆即從「者」者,後來經過文字的隸變而形成隸書。隸書多是從聿從曰「聿」從「曰」,楷書依據隸書的形體而成,「書」為「書」的繁體字。而簡化字的「書」字形則是由「書」的草體字形為簡化依據。
《說文解字》:「書,著也。」或曰「著於竹帛謂之書。」從最早字形可以看出書最早的本義為一個動作或者一個過程,即書寫的意思。由此引申伸出著作、書籍、字體、文字、書法或史書稱謂等意思。在此需要說明幾個問題。「書」在周時為六藝之一。《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六書(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名,是古人分析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造字和用字的條例。作為史書的稱謂,如《尚書》、《漢書》、《唐書》等,由此而有「書法」一詞,而書法最早則是講的作史之法或說作史的法則。我們現在所說的「書法」則多是從「書」字本義書寫上而言的,同時賦予了其不同的元素和價值作用。那麼從文字的發展脈絡來看,因字形的演變而形成了五大主要字體,即真、草、隸、篆、行作為書寫的對象。

其實,「畫」與「書」字的造字原理相似。甲骨文和早期的金文中的畫「畫」,上部像手持毛筆之狀,下部是彎折的曲線,意為用筆作圖。經過文字的演變,到了晚期的金文,下部變成為田「田」字(是否與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有關,還不可過早定論)。意為畫定區域或界限之義。《說文解字》:「畫,界也,像田四界,聿所以畫也」。本義為用筆作圖,最早也作為動詞而講,後來將這動作所畫出的結果,稱之為名詞的畫。也即是我們現在稱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等。

作為均與動作有關的「書」與「畫」而言,均是持筆而作,但其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或作用卻大相逕庭。從考古出土文獻的文字來看,在沒有系統文字之前或者早期的文字時期,由於民智未開,表示一些物體時,將其物體畫成其物。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地將其筆畫進行簡省(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從而成為最早的象形文字。這也就是唐蘭先生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意思吧。不論是文字的起源中象形字的形成還是最早的繪畫形式,是否可以說都是對自然萬物的一種模仿,後來由於不同的使用價值或表現性,一方面向趨於簡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了書(文字);另一方面向趨於複雜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繪畫。另外,再加上書畫的工具,賦予其筆墨情趣,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書畫」藝術呢?從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來看的話。看來,「『書』『畫』同源」還是有其根源、道理的。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學書還是學畫? 漫談書畫同源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黃帝史官倉頡創造的,他「生有四眼」,觀察萬物,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文字從初創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孕育、演化和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形成漢字的最早是象形法,由此我們的祖先從畫畫開始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 契刻符號是文字的起源,並逐步演變為圖畫文字,為原始文字的雛形
    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就是說繩子上的結多了,就不知道哪個結記的是哪件事。《周易·繫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於是,契刻符號便產生了。
  • 書畫本同源,以書入畫自得妙趣橫生,更是獨到的「繪畫秘笈」
    來源:探墨藝術「書畫同源」之說自古有之,這是因為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慢慢地,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再經過不斷的簡化才演變成了現代的漢字。藥渣裡面發現的甲骨文漢字與圖畫本是「同源」,後經過逐漸演變,更有書法與繪畫「同源」之說,成為文人畫興起重要理論。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書畫同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說起。
  • 唐蘭有何成就?被狂士劉文典稱為西南聯大「半個」教授?
    在文字學方面,主張文字學應從音韻和訓訪學中分出,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三書說:形符(象形)、意符(象意)、聲符(象聲),突破了《說文》體系。主張用拼音字母和部分漢字組成新文字,代替現行文字。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主張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在西周、春秋之交。
  • 中國原始的圖畫文字,一個字代表一首情歌
    專家組還認為,這是雲南省民族文化遺產中可以與東巴文化並相輝映的寶貴民族文化資源,是我國活著的圖畫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認識價值以及開發價值。堪稱「世界級」的重大發現,是「駱越族群原生自創的圖畫文字,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情愛密碼」。
  • 溯源 圍繞文字起源,郭沫若和整個學術界幹了一仗
    >「彩陶上的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中國原始文字的孓(jié)遺(殘存者)。」中國漢字的起源,究竟是來自圖畫還是符號?究竟是來源於哪個時代哪個遺址的圖畫或者符號?這是兩個困擾學術界很多年的問題。
  • 從書畫同源說說書法的無形之相和無聲之音。
    ,而漢字是起源於象形的圖畫。最早記錄書畫同源的是唐代張彥遠,他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 為什麼說書為心畫?又有人說書畫同源?這兩種說法是否合理?
    本文系作者生活裡誰傷害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書為心畫」這一命題是西漢揚雄提出來的,揚雄說:「書,心畫也;心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法言》揚雄所說的「書」,並不是指書法,而是指書籍。無論怎麼說,書法是表現藝術,「書為心畫」還是觸及到了書法本質的問題。
  • 書畫同源 援書入畫
    文\秦金根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中國畫當與書法之用筆、結構、心性、修為諸方面相發揮。唐·杜甫詩《旅夜書懷》    秦金根作品在中國繪畫理論史上,書畫同源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並且一直受到重視。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徵。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文字的產生,標誌著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文明時期,而文字一經產生和應用,便對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56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絢麗多彩,無比豐富。我們在這裡集中討論的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字的傳統。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
  • 【和寶林】東巴圖畫文字的產生和運用
    納西族東巴古籍中的圖畫文字便成為一份研究古文字起源和發展的難得可貴的資料。一些專家還對納西族東巴圖畫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本文不是想論及東巴圖畫文字的特點及某個具體的東巴圖畫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變化,從而論證納西族東巴圖畫文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而只是通過東巴古籍中的一些材料,對作為整體的東巴圖畫文字的產生和運用作一番探討,以求教於有識之士。
  • 圖畫書 講文字之外的故事
    原標題:圖畫書 講文字之外的故事 這樣的圖書,把畫抽去,對文本一點影響也沒有。」他評論說,這樣的圖畫書就是造一個外形,其實還沒有真正掌握圖畫書的規律,離真正的圖畫書是有距離的。   在第一屆豐子愷圖畫書獲獎作品中,周翔的《荷花鎮的早市》以極富東方韻味的水彩畫風,展示了荷花鎮充滿生活氣息的早市。「我認為主要是基於成人的眼光進行創作。《荷花鎮的早市》更像一幅長卷的年畫;對於民俗,成人的興趣比兒童的興趣大得多。」
  • 史學的起源---文字的出現---甲骨文
    首先必須有文字,然後才能有片斷的史事記載,才能編纂成系統的歷史著作,才能概括出史學理論。這是史學形成的邏輯程序。而文字的發明,史事記載的出現,又同史官有密切關係。史學始終和史官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古代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所以,研究我國史學的起源,必須從文字的出現和史官的產生探索起。
  • 潘天壽:書畫同源的見解
    他的行草,對唐晉法帖有相當厚的基礎。中年以後特別心愛黃石齋,但也不以黃石齋成法自囿。運筆方圓並用,變化多姿。同時應用繪畫上經營位置的技法來經營字幅。大小、疏密、斜正、錯落,一任自然。猶如畫面布局,煙雲舒捲,掃盡舊時代「尋行數墨」的陋習。 潘先生平日常談「書畫同源」問題,書與畫確實是同源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西部亞洲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實際上是簡單的繪畫。
  • 細數關於「書畫同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蘇軾《瀟湘竹石圖》縱觀歷代畫論,可以發現提出並堅信「書畫同源」的人,大多為畫家而非書家。進一步探究「書畫同源」說提出的動機,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為了提高繪畫的地位。「書畫同源」中「書」的概念最初被認為是指文字的含義(尤其指向原始文字的含義),後來引申為書法的內涵。傳統有「六書」一說,有的人根據「象形」的原則,便以偏概全的得出——「漢字起源於象形」這一錯誤的結論。文字與圖畫的密切關係,由此便深入人心。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在我看來,對「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畫法全是書法」等說法的無休止的研討,就好比是在討論做菜。我們應該明白,書畫雖同源但並不同理。繼承和發揚,不能僅限於「書畫同源」的文人畫,那樣會把中國繪畫推向狹窄的死胡同。李敬仕:「不過一技耳」,何談誰是誰的基礎某些理論家諄諄告誡人們:「中國畫的基礎不是素描,而是書法。」他們主張「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畫法全是書法」等等。有人甚至根據書法水平的優劣來判斷畫家作品的良莠。
  • 關於書畫同源,何家英說:不能過分強調書法入畫,你怎麼看?
    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確實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那個時候沒有形成繪畫概念,自然視書畫為一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 人們口中的「書畫同源」,究竟「源」由何來
    第一種是表面意思,即書法與國畫同「起源」,起始的時間年代差不多。我們知道象形字是最早的圖畫文字,人們從結繩記事過渡到象形字,逐漸產生了畫畫和寫字。甲骨文是最早的由圖案化的記事,轉化為線條文字化的記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甲骨文和金文,我們稱之為圖畫文字。看來圖畫和文字的祖先可是分不了家的。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