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溢滿園,新味正當時。可惜,曾在園子裡往來奔波,為果樹精心育苗、修剪、澆灌的人已經遠去。糜林就像他心繫的樹,樹有根,深植於大地;他的根,扎在這片沃土之中,更在人民群眾心中。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期許,正是糜林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他一生為農、紮實苦幹,一心致力於脫貧攻堅和農民致富。他以平凡而偉大、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默默踐行著科技工作者的責任使命,生動詮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和實現路徑, 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糜林是一位傑出的農業科技人員,更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對自己極為苛刻,對農民卻從不吝嗇。自己的事,總是抽不出時間;農民的事,只要一個電話,他有求必應。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交給了農民,獻給了土地。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惦記最多的仍然是果農的事情。每天超12小時的工作量,上門指導1000多戶農戶,面對面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這些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數字,點滴聚積成他短暫生命的重量和分量;這些數字背後的感人故事,無不凝聚著一位共產黨員在時代答卷中書寫的忠誠和擔當。
作為全國「時代楷模」趙亞夫的學生和戰友,糜林一直在踐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諾言。他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鬥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和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通過栽培果樹實現脫貧致富。他始終堅持「農民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創新草莓、梨、桃、葡萄等應時鮮果技術50多項,把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到尋常百姓家。他勇於創新、勤奮進取的科研精神,不懈奮鬥、孜孜以求的工作激情,傳遞出強大正能量,彈奏出時代強音。
斯人已遠去,精神永留存。糜林是新時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是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的模範榜樣,是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進典型。向糜林學習,就要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心繫群眾、情系「三農」的為民情懷,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向糜林學習,就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先進、比學趕超的良好風氣,不斷激發黨員幹部履職盡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尊崇英雄、致敬英雄的應有之義,也是銘記英雄、告慰英雄的最好方式。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偉大事業需要榜樣引領。當前,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從中央到地方,正在全力克服疫情影響,決戰「收官大考」,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越到最後時刻,越要堅定信心、響鼓重錘,越需要更多像糜林這樣有擔當、有責任、有情懷的共產黨員和知識分子。全省上下要把學習糜林先進事跡轉化為敢於擔當、不辱使命的自覺行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積極投身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凝聚磅礴力量。
新華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