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繪的工藝正瀕臨消失,現在世界上頂級的琺瑯彩繪大師用手指頭都能數出來,而完成一塊琺瑯表至少需要400小時,所以每年產量極少。」——鐘錶鑑賞和拍賣專家、安帝古倫創始人Osvaldo Patrizzi。
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景泰藍。明代景泰藍受到皇帝青睞,它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瑯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因當時釉料多呈藍色,故俗稱「景泰藍」。景泰以後,這一工藝品種至乾隆時期達到了又一巔峰。
在所有種類的琺瑯工藝裡面,掐絲琺瑯並不算難,關鍵在於手藝熟練。製作掐絲琺瑯要以金屬絲線盤出花紋,黏固在胎上,再填施各色琺瑯釉料在花紋框架內、外,然後入窯烘燒,直到器表覆上的釉層達到合適的厚度,再經過打磨、鍍金等工藝步驟。
好的掐絲琺瑯的金屬掐絲與琺瑯和諧相容,結合處自然無異色。因為琺瑯師傅將金屬絲固定在金屬胎上會選用不同的材料,有用焊接的方法、用膠水、用釉料甚至是他們的獨家秘方。不管用什麼,只要方法合適,都不會在成型的作品上露出痕跡,而經驗不足的琺瑯師難免會出現粗糙的掐絲、銜接處的露色等狀況,這樣的作品也是一文不值。
現在拍賣市場上,一些晚清或者晚清以前用手工製作的景泰藍特別稱之為「掐絲琺瑯」。這些掐絲琺瑯的生產和流傳數量有限,且多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賈之珍藏,所以,收藏價值與日俱增。掐絲琺瑯之所以天價是由於製作所耗費的人工幾乎無可估量。而且當時的用料昂貴,其胎以銅胎為主,琺瑯釉多為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耗金量也大,其用料和製作工藝構成了它的巨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