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掐絲琺瑯,是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在圖案輪廓上,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而成,呈現出寶石鑲嵌的效果,其基本色為藍色。
清康熙景泰藍纏枝蓮紋衝耳爐
掐絲技術起源於國外波斯國家(今伊朗),成熟於五、六世紀,以後由波斯傳到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在元代從西方傳入我國,從故宮元代展品看,元代掐絲琺瑯工藝在我國就已經很成熟,故宮前些年也曾經有較長期展覽元代銅胎掐絲琺瑯。到了明代,掐絲琺瑯工藝更趨成熟,金絲和鎏金金光燦燦,填料色澤純真。到了乾隆以後,掐絲琺瑯可以說不惜工本,大量燒造,數量之大,超出想像,從掐絲琺瑯製作工藝看,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出圖案輪廓,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就知道製作一件掐絲琺瑯要耗費極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其製作成本極其昂貴,所以乾隆晚期國力被其虧空耗盡,
我們當今看到的基本是乾隆時期製作的掐絲琺瑯。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乾隆下令把琺瑯作撤銷了,因為對皇家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開銷,那個時候很多琺瑯作的工匠分配到其他作坊裡去了,這個時期不是琺瑯不燒造了,而是沒有那麼大量了。所以清代的琺瑯器到此開始走下坡,清後期基本停止手工燒造,後逐步演變為現代景泰藍的機器壓制工藝,因而由於工藝的變化,使得鑑定新老更為容易,本文不予描述。
明代色彩亮麗
從掐絲琺瑯整體看基本色是藍色,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元代明代無論金絲還是填料,顏色靚麗,層次分明,金光燦燦,但到清代特別乾隆後期,逐漸色彩暗淡無光,遠看一片模糊,與國力下降和材料耗費有關,從顏色上也很容易鑑別年代,也正如瓷器,掐絲琺瑯的色彩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儘管基本色藍色變化不大。
清代乾隆晚期
暗淡無光
銅胎掐絲琺瑯在明景泰得到皇帝喜愛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了乾隆後,掐絲琺瑯逐漸改稱為「景泰藍」,很多人認為明景泰才開始燒制掐絲琺瑯,這是錯誤的,實際元代就已經大量燒造。
儘管掐絲琺瑯由於其極複雜的製作工藝,所以一直十分昂貴,但從藝術欣賞的角度,我們認為,其只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展現,其藝術性遠不如瓷器畫琺瑯和銅胎畫琺瑯,從現實各大拍賣行成交情況來看,也符合我們對其藝術審美的判斷,其成交價格一般不敵畫琺瑯。
銅胎畫琺瑯
下面展覽北京故宮收藏的部分元明清銅胎掐絲琺瑯器,本文僅作為華夏文化傳承宣傳,感謝北京故宮博物館近幾年向社會開放,使得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享受華夏文化。
圖中除有特別標註年份的以外,其他均為清代(主要是乾隆年)。
明宣德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