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之器:銅胎掐絲琺瑯標準器

2020-12-09 古玩藝術品與收藏

銅胎掐絲琺瑯,是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在圖案輪廓上,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而成,呈現出寶石鑲嵌的效果,其基本色為藍色。

清康熙景泰藍纏枝蓮紋衝耳爐

掐絲技術起源於國外波斯國家(今伊朗),成熟於五、六世紀,以後由波斯傳到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在元代從西方傳入我國,從故宮元代展品看,元代掐絲琺瑯工藝在我國就已經很成熟,故宮前些年也曾經有較長期展覽元代銅胎掐絲琺瑯。到了明代,掐絲琺瑯工藝更趨成熟,金絲和鎏金金光燦燦,填料色澤純真。到了乾隆以後,掐絲琺瑯可以說不惜工本,大量燒造,數量之大,超出想像,從掐絲琺瑯製作工藝看,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出圖案輪廓,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就知道製作一件掐絲琺瑯要耗費極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其製作成本極其昂貴,所以乾隆晚期國力被其虧空耗盡,

我們當今看到的基本是乾隆時期製作的掐絲琺瑯。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乾隆下令把琺瑯作撤銷了,因為對皇家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開銷,那個時候很多琺瑯作的工匠分配到其他作坊裡去了,這個時期不是琺瑯不燒造了,而是沒有那麼大量了。所以清代的琺瑯器到此開始走下坡,清後期基本停止手工燒造,後逐步演變為現代景泰藍的機器壓制工藝,因而由於工藝的變化,使得鑑定新老更為容易,本文不予描述。

明代色彩亮麗

從掐絲琺瑯整體看基本色是藍色,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元代明代無論金絲還是填料,顏色靚麗,層次分明,金光燦燦,但到清代特別乾隆後期,逐漸色彩暗淡無光,遠看一片模糊,與國力下降和材料耗費有關,從顏色上也很容易鑑別年代,也正如瓷器,掐絲琺瑯的色彩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儘管基本色藍色變化不大。

清代乾隆晚期

暗淡無光

銅胎掐絲琺瑯在明景泰得到皇帝喜愛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了乾隆後,掐絲琺瑯逐漸改稱為「景泰藍」,很多人認為明景泰才開始燒制掐絲琺瑯,這是錯誤的,實際元代就已經大量燒造。

儘管掐絲琺瑯由於其極複雜的製作工藝,所以一直十分昂貴,但從藝術欣賞的角度,我們認為,其只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展現,其藝術性遠不如瓷器畫琺瑯和銅胎畫琺瑯,從現實各大拍賣行成交情況來看,也符合我們對其藝術審美的判斷,其成交價格一般不敵畫琺瑯。

銅胎畫琺瑯

下面展覽北京故宮收藏的部分元明清銅胎掐絲琺瑯器,本文僅作為華夏文化傳承宣傳,感謝北京故宮博物館近幾年向社會開放,使得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享受華夏文化。

圖中除有特別標註年份的以外,其他均為清代(主要是乾隆年)。

明宣德

明代

相關焦點

  • 銅胎掐絲琺瑯當稱國之重器
    原標題:銅胎掐絲琺瑯當稱國之重器 明清兩朝歷經百載,文化至今讓世人敬仰,其中誕生了富麗堂皇的景泰藍工藝文化,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小知識
    銅胎掐絲琺瑯「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譬如像曹昭這樣的文人,就斷然認為琺瑯器失之俗豔,「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雖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潔的趣味,掐絲琺瑯卻深得元、明、清幾朝統治者的喜愛。由於盛行於明景泰年間,且早期以亮藍為主調,又名景泰藍。
  •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賞瓶 — 掐絲琺瑯市場價值
    掐絲琺瑯掐絲琺瑯,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如金胎掐絲琺瑯等。掐絲琺瑯的製作工藝也稱為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 乾隆銅胎掐絲琺瑯龍鈕香薰爐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琺瑯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 銅胎掐絲琺瑯將軍罐(一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_晟德文化經久耐用
    而原本在清代宮廷中地位不輸瓷胎琺瑯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其整體價格水平卻一直低迷,拍賣成交價能過幾百萬元已屬難得,大量作品停留在十幾萬或幾十萬元的水平,你甚至能在春秋季大拍中,淘到幾萬元的精美作品。過去在宮廷中,銅胎掐絲琺瑯的製作成本要遠遠高於瓷胎琺瑯器,因此產量也相對稀少。文人階層雖在富貴上敵不過皇家,但卻反而用樸素清雅的藝術觀,強調自身精神追求的絕俗超然。
  • 銅胎鎏金掐絲琺瑯彩馬
    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彩收藏界的潛力股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彩收藏界的潛力股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 ,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
  • 精品推薦—銅胎掐絲琺瑯龍鳳擺件
    琺瑯就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塗施於經過金屬加工工藝製作後的金屬製品的表面,經乾燥、燒成等製作步驟後,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琺瑯工藝的製作分類很多,一般根據製作方法和胎地種類將其分類.藏品介紹中文名稱:銅胎掐絲琺瑯龍鳳擺件英文名稱:Copper tire enamel enamel with dragon
  • 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獅鈕龍耳香薰爐鑑賞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皇帝(1736~1795)對於琺瑯器有著全面的愛好,命令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景泰藍器,不僅宮廷琺瑯作承造御用品,京都、廣州和揚州等地均生產用於進貢的琺瑯器。
  • 銅胎掐絲琺瑯器,被嚴重低估的收藏「寶藏」
    提起「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這個名字更為普羅大眾所熟知。而景泰藍一度成為「俗」的代表。殊不知「銅胎掐絲琺瑯」是收藏界被嚴重低估的「寶藏」。明朝開始,掐絲琺瑯器一直都由宮廷製造並使用。到現在的近700年間,掐絲琺瑯都是中國一項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說起來,在明清宮廷中,皇帝對銅胎掐絲琺瑯器是非常看重的,花重金從千裡迢迢地從阿拉伯地區進口進口材料,累死一群群的駱駝。還用製作錢幣的材料「銅」來打造器物胎體,且給做銅胎掐絲琺瑯器的匠師的工錢相當於彩瓷工匠的300倍。
  • 修復,喚醒銅胎掐絲琺瑯「肌膚」活力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筆者在上海交大藝術品班學習陸忠老師關於銅胎掐絲琺瑯的鑑賞課,迷上了銅胎掐絲琺瑯的收藏而一發不可收,在收藏的過程中,經常碰到本身做工非常不錯但經過數百年的顛沛流離和歲月的侵襲後而變成破損件或殘件,甚是可惜。
  • 銅胎掐絲琺瑯彩雙耳瓶一對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上面,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經過再次燒制、磨平鍍金而成的工藝精品。以其燒制而成的器具釉色均勻,外觀晶瑩潤澤、色澤豔麗、紋飾精美著稱於世。
  • 寶貝鑑賞|銅胎掐絲琺瑯製作工藝流程圖,令人折服的技藝!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琺瑯工藝是一種外來技術,我國史書、筆記上曾稱其為「佛郎嵌」、「鬼國窯」等。
  • 掐絲琺瑯:復興的宮廷時尚
    掐絲琺瑯:復興的宮廷時尚   銅胎掐絲琺瑯,「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掐絲琺瑯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有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極重線條和設色的特點,而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忽略色彩與形似的美學。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
  • 國玄:「晚清時期」出口別國銅胎琺瑯開光花卉瓶
    如今琺瑯製品收藏市場上,古物已被視為神話,而並非古物的琺瑯工藝,做工精良同樣價值連城,能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所以,對於琺瑯器的收藏,人們往往更重視其工藝價值,這種工藝也開始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延伸擴展。「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景泰藍為什麼又叫掐絲琺瑯呢
    銅胎掐絲琺瑯「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譬如像曹昭這樣的文人,就斷然認為琺瑯器失之俗豔,「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雖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潔的趣味,掐絲琺瑯卻深得元、明、清幾朝統治者的喜愛。由於盛行於明景泰年間,且早期以亮藍為主調,又名景泰藍。
  • 什麼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步驟圖 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景泰藍。明代景泰藍受到皇帝青睞,它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瑯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因當時釉料多呈藍色,故俗稱「景泰藍」。
  • 什麼是掐絲琺瑯
    「琺瑯彩繪的工藝正瀕臨消失,現在世界上頂級的琺瑯彩繪大師用手指頭都能數出來,而完成一塊琺瑯表至少需要400小時,所以每年產量極少。」——鐘錶鑑賞和拍賣專家、安帝古倫創始人Osvaldo Patrizzi。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
  • 掐絲琺瑯將是未來有待挖掘的潛力股
    兩年後,更出現了成交超過百萬元的琺瑯器,一件高115.5釐米的乾隆鎏金銅掐絲琺瑯塔形大香筒即以128.5萬港元成交。   2000年,銅胎琺瑯器的拍賣價格再上一層樓,出現了超過400萬元以上的拍品。進入2002年,銅胎琺瑯器的拍賣價格普遍上漲,香港市場出現天價拍品,內地此類拍品的價格開始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