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清掐絲琺瑯工藝的發展歷史
掐絲琺瑯與我國歷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銅、陶瓷等相比,歷史要短暫得多,見於文字著錄則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瑯工藝的淵源、特點和用途,「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之類,多為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
-
掐絲琺瑯:復興的宮廷時尚
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掐絲琺瑯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有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極重線條和設色的特點,而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忽略色彩與形似的美學。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
-
皇家之器:銅胎掐絲琺瑯標準器
銅胎掐絲琺瑯,是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在圖案輪廓上,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而成,呈現出寶石鑲嵌的效果,其基本色為藍色。清康熙景泰藍纏枝蓮紋衝耳爐掐絲技術起源於國外波斯國家(今伊朗),成熟於五、六世紀,以後由波斯傳到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在元代從西方傳入我國,從故宮元代展品看,元代掐絲琺瑯工藝在我國就已經很成熟,故宮前些年也曾經有較長期展覽元代銅胎掐絲琺瑯。到了明代,掐絲琺瑯工藝更趨成熟,金絲和鎏金金光燦燦,填料色澤純真。
-
帶你解密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的歷史發展軌跡
掐絲琺瑯與我國歷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銅、陶瓷等相比,歷史要短暫得多,見於文字著錄則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瑯工藝的淵源、特點和用途,「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常見香爐、花瓶、盒兒盞之類,多為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內府作者細潤可愛」。《格古要論》是研究我國早期琺瑯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獻。
-
景泰藍為什麼又叫掐絲琺瑯呢
,又稱「景泰藍」,過去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掐絲琺瑯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有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極重線條和設色的特點,而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忽略色彩與形似的美學。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譬如像曹昭這樣的文人,就斷然認為琺瑯器失之俗豔,「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雖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潔的趣味,掐絲琺瑯卻深得元、明、清幾朝統治者的喜愛。由於盛行於明景泰年間,且早期以亮藍為主調,又名景泰藍。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小知識
,又稱「景泰藍」,過去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掐絲琺瑯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有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極重線條和設色的特點,而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忽略色彩與形似的美學。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譬如像曹昭這樣的文人,就斷然認為琺瑯器失之俗豔,「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雖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潔的趣味,掐絲琺瑯卻深得元、明、清幾朝統治者的喜愛。由於盛行於明景泰年間,且早期以亮藍為主調,又名景泰藍。
-
傳統丨明代掐絲琺瑯(景泰藍)色彩研究
當代國內藝術、設計、色彩等領域深受強調色彩科學認知的西方色彩學說、方法等的影響,而對於注重於色彩精神作用的中華色彩文化的觀念、成果等知之甚少,相關研究,尤其有影響的成果鮮見。中國色彩事業若想在世界色彩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不斷地研究、推介、傳承和運用本民族的優秀傳統色彩文化,就成為中國色彩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
東方藝術中的絕品——烏金釉掐絲琺瑯(組圖)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它有著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和瓷器一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
中國琺瑯藝術,色調鮮豔,典雅富麗,元代琺瑯工藝中的代表作
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為地,飾掐絲琺瑯花卉紋。頸及足部釉色明顯不同,其釉色灰暗乾澀,且裝飾圖案的風格也與腹部不同,是在元代琺瑯罐的基礎上後配頸、耳、環、足等改制而成,底款亦為後加。【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獸耳爐】元代高16.2釐米 口徑23.
-
東方藝術中的絕品——烏金釉掐絲琺瑯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它有著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和瓷器一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
銅胎掐絲琺瑯將軍罐(一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
-
銅胎掐絲琺瑯當稱國之重器
明清兩朝歷經百載,文化至今讓世人敬仰,其中誕生了富麗堂皇的景泰藍工藝文化,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傳承力量 | 掐絲琺瑯之美,雍容華貴,為時間留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掐絲琺瑯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時期的金胎掐絲琺瑯牌飾。由此可見,琺瑯工藝的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到了元代,琺瑯工藝的發展更趨成熟。明早期至景泰年間,即1450年到1456年,掐絲琺瑯工藝發展到了歷史的一個頂峰。
-
傳統丨清代掐絲琺瑯(景泰藍)色彩研究
正文 | Text 景泰藍,又稱「掐絲琺瑯器」,它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元明清三代的御用器物。繼明代之後,清代景泰藍又有了迅猛的發展,其藝術與工藝水平都達到古代史上的巔峰,且文獻詳實、遺物眾多,為研究景泰藍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
故宮收藏珍寶,元代三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器,色澤穩重,紋飾流暢
通體施藍色琺瑯釉為地,飾掐絲琺瑯花卉紋。頸部為綠和蕉葉、茶花紋;腹部正中出弦紋一道將花紋界出兩層上為纏枝蓮紋,下為石榴、山茶等各色花卉,足壁飾菊花等紋。足內鐫陽文「景泰年製」楷書款。】元代高23.5釐米口徑7.5釐米通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飾各種彩色花卉紋。
-
銅胎掐絲琺瑯也叫景泰藍,各朝發展中特色各不相同
掐絲琺瑯工藝原為「舶來」之物,應是元明之際中國工匠借鑑阿拉伯半島的「大食窯」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清兩代,琺瑯工藝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明代御用監和清代造辦處均設有專為皇家製作琺瑯的作坊。於是,琺瑯工藝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雖不長,卻很快地成熟起來,並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躍而成為宮廷工藝品之大類。
-
什麼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步驟圖 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景泰藍。明代景泰藍受到皇帝青睞,它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瑯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因當時釉料多呈藍色,故俗稱「景泰藍」。
-
什麼是掐絲琺瑯
「琺瑯彩繪的工藝正瀕臨消失,現在世界上頂級的琺瑯彩繪大師用手指頭都能數出來,而完成一塊琺瑯表至少需要400小時,所以每年產量極少。」——鐘錶鑑賞和拍賣專家、安帝古倫創始人Osvaldo Patrizzi。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
-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賞瓶 — 掐絲琺瑯市場價值
掐絲琺瑯掐絲琺瑯,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如金胎掐絲琺瑯等。掐絲琺瑯的製作工藝也稱為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
賞析:明宣德時期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碗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碗,明宣德,御用監製造,高13.9cm,口徑29.7cm,足徑1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