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當代青綠山水畫大家,何海霞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他是當代山水畫大師,又是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對當代中國畫有著重要的影響,其畫風自成一家,後學者眾多。在藝術拍賣市場上,其作品一直穩中向上,市場頗為看好,具有較強的升值潛力。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出生於北京一個貧寒的滿族家庭.由於母親無女,在14歲時被改名海霞。幼年時就深受父親影響,研習書法。15歲在琉璃廠拜韓儀典為師,得韓氏嚴謹筆法,遍臨宋元明清諸大師作品。

1953年,27歲的何海霞在北京琉璃廠拜張大千為師,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遍遊名山大川,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他採取多看多悟的方式,將名畫和名山消化於胸,藝術技藝進展迅猛。可以說投師張大千是何海霞人生藝術道路中重要的轉折點。

上世紀40年代,因為時局動蕩,何海霞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生活非常貧困,期間,何海霞還得了一場大病,家庭幾乎瀕於絕境,幸好同門李樹人時常資助他,才能夠度過那段艱苦的歲月。

1951年春,何海霞由重慶遷居西安。20世紀50年代末,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

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1976年後,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

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後調到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從此開始他晚年變法的藝術道路,也就是他所說的開始畫自己的階段,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至上市價90年代,何海霞的國畫作品已經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
何海霞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壇的成功典範。他立足生活,緊隨時代,在青綠山水畫中注入了較強的時代元素,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理想,發揚了「丹青」的青春和剛陽,不論是思想內涵上還是取材與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發展,形成自己蒼潤粲然的寫意青綠山水畫面貌。

回顧中國美術發展史,不難看出,中國重彩寫意山水畫的形成,是自何海是自何海霞先生始的。他在繪畫藝術歷史上的重大意義正在於此,這對時代的繪畫美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他以守護與繼承傳統的自覺意識,開拓了中國山水畫斑斕多姿的色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