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網絡暴力

2020-12-11 當代文學評論

在網上看到,作家李洱,導演李少紅,還有科幻女作家郝景芳,探討過「文學青年是貶義詞嗎」這一話題。

作家李洱認為,現在的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樣子(不再像以前那樣繁榮,而是成為一小撮人的愛好),是好事——原話找不到了。

而且很多人認為,以前文學之所以(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繁榮,是因為人民的娛樂項目很少,所以文學才「不得不」佔據了很多人的生活。當然這種看法是對的。

現在大家有抖音快手,高端些的有知乎,大家認為,揭露社會本質,靠網上的媒體號(包括我這種)就能揭露,根本用不著什麼作家。

但是,網上所謂的觀點,只有對錯。簡單的對錯論,肯定會把多數人引入一種簡單思維的思考方式,認為凡事知道對錯就可以了,沒必要知道對錯背後的思維模式。

對於網絡暴力,有的人認為,某件事當中,某個人做錯了,就應該網絡暴力,因為「你的利益沒受損,不是事件的當事人,當然可以大方地說人家沒什麼大錯」。而且現在這個女孩兒的自媒體因為這件事而獲得很多粉絲,更引來一些人的憤怒。

我這篇文章,也不是來計較誰對誰錯這種無聊的觀點的。

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是讓讀者知道對錯這種無聊的觀點,而是讓大家培養一種思考模式,知道對錯背後的東西。

有些人就認為一件事情,大眾知道對錯就行了——這裡面包括什麼科學醫學領域的博士,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個醫學博士不代表就有什麼深刻見解。就算是文學領域,還還分研究文學的人,和搞創作的人。

但是現在大眾基本上就喜歡這種對錯論——當一個事件成為熱搜時,事件中所謂的施暴者,就會成為網暴對象。然後事情發生反轉,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然後網友把矛頭對準了真正的施暴者。然後媒體再反轉,受害者又變成了施暴者,網友開始攻擊。

以前有陳凱歌導演,高圓圓等人主演的一部電影叫《搜索》,主旨是批判網暴。不過電影很難對新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只能是成為一般的諷刺批判電影作品。

現在呢,文壇上,針對當下社會問題的優秀作品屈指可數。最火的鐵西三劍客,最重要的作品仍然是反思上個世紀的東北下崗潮,後來的作品不是奇幻,就是不痛不癢的現實主義。所以也很難受到讀者的歡迎。

當然,即便文壇上有了關於當下的優秀作品,也很難讓文學繁榮。

相關焦點

  • ​被網絡暴力的文學,也是文學的災難
    被網絡暴力的文學,也是文學的災難作者 | 丁小村 一網絡暴力有時候呈現出來的面目恰恰不是暴力,而是娛樂:戲仿,反諷,調侃、歪曲讀解——這些文學手法被運用到娛樂中,往往變成了網絡的語言暴力。詩壇的姿態也曾經帶起來節奏,也曾經掀起網絡暴力:把餘秀華發表在網絡上的遊戲之作挖出來,顯示她的「低俗」;把患有腦癱症的殘疾人稱為「腦殘詩人」;甚至她的名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也被拿出來做各種惡俗的戲仿……這種網絡暴力,施加到一個殘疾的農村婦女身上,是很可悲的——但參與這場網絡暴力的人,並沒有這些憐憫心,他們哈哈大笑——做一個吃瓜群眾真的很快樂。
  • 網絡暴力在摧毀藝術?又有一首歌被網絡暴力?
    而在小編眼裡看來,無論是大學老師追我是歌手這一方,兩方都遭受了網絡暴力,。而在現代網絡暴力是導致抑鬱症的一大原因。而兩方無休止的網絡暴力也會影響到歌手和大學老師的心情,而對於學生以及,相信他的歌迷來說,這是一個雙方都吃力不討好的一個局面。雙方都是對文藝的一種追求,但是,他們都傷害了兩方的人。
  • 新華網評網絡暴力:所有網絡暴力都不該輕易放過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評網絡暴力 所有網絡暴力都不該輕易放過從28歲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到成都確診新冠肺炎女孩遭受網絡暴力,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引發了人們關於網絡暴力、社會性死亡等話題的討論。放眼輿論場,諸如此類的網絡暴力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動機和形式五花八門。有人不了解事情真相就進行輿論審判,有人一言不合就讓對方「社會性死亡」,有的甚至是有組織有目的地對他人進行網絡施暴。在網際網路上,個人隱私信息洩露,特別是由此造成的網絡暴力風險,就像懸在每個人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令人心驚自危。這不是聳人聽聞。
  • 網絡文學「掃黃打非」十年記
    《黑道風雲20年》一直沒能改編成電視劇,直到2012年,樂視把它改編成網絡劇。涉及暴力的黑幫題材,是「淨網2014」的重點關注對象。圖為網絡劇《黑道風雲20年》劇照。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中國網絡文學歷經15年,前5年野蠻生長,後10年按需修剪。每次修剪部位不同,「黃色」是其中永恆不變的修剪對象。何謂「黃色」,在修剪和生長過程中漸漸清晰,也漸漸模糊。
  • 陳銘女兒遭受網絡暴力,網絡暴力的背後是醜惡的人心
    在第五季「奇葩說」,陳銘親口述說自己的女兒曾遭受的網絡暴力。他在六一兒童節當天發了一篇微博,是自己和大女兒的三張合照(真的是直男自拍了!),然後有人在微博下面留言說道:「這孩子真是醜的**,湖北村貨的基因」。
  •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從拒絕網絡暴力開始!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近年來,網絡暴力問題持續升級,給公眾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遇到網絡暴力怎麼辦?網絡暴力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絡文明與道德的使命。
  • 莫讓網絡暴力掣肘網絡監督
    退一萬步看,即便辛巴售賣的燕窩沒有質量問題,朱琳的吐槽有虛構成本,也沒有任何必要上升至網絡暴力層面。<br/><br/>  3月1日開始實施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明確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當前,社會對網絡暴力的厭惡程度不低於制假販假。
  • 色情暴力「引誘」未成年人,網絡小說不該如此 | 中青融評
    據澎湃新聞報導,日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家庭教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南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究中心主辦發布了《未成年人移動網際網路使用現狀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有不少受訪學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機時遇到過色情暴力信息,甚至色情暴力小說的「具體情節」也充斥在網絡平臺上。
  • 網絡暴力恐怖主義是全世界公敵
    網絡暴力恐怖主義是全世界公敵   近年來,新疆破獲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顯示,網絡傳播的暴力恐怖音視頻已成為主要誘因。並且,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暴恐分子利用其「渠道多、版本多、平臺多」等一系列新特點,把那些殘忍殺人、血腥襲擊的病態技巧與經驗,那些製造暴力恐怖的工具、原料與方法,都放在網際網路上。招募人員,以及暴恐思想、技術、資金、策劃等,都藉助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完成。  藉此,一些極端個人或組織,完全隱在了身後,卻不費吹灰之力地培養和培訓了源源不斷的暴力恐怖力量。
  • 縱橫文學張雲帆:新時代文學價值觀開始對網絡文學發生巨大影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5日訊 2018年被認定為「中國網絡文學20年」,優秀網絡文學的行業影響力在近年來不斷凸顯。日前,在2018中國文化IP發展高峰論壇上,縱橫文學CEO張雲帆分享了其對當前網絡文學發展趨勢的看法。
  • 網絡文學與時代生活的互文表徵
    ,則是網絡文學的互文性和超文本性。網絡文學對社會話題的選用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這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德國戲劇理論家曼弗雷德·普菲斯特指出,互文性是後現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後現代主義」與「互文性」是一對同義詞。網絡文學既具有後現代文化底色,又與技術迭代的時代症候關聯緊密,因此網絡文學在與社會彼此成像的過程中就體現為一種新的互文關係。
  • 網絡輿情and網絡暴力,新形勢下兩大預警!
    那麼很多人的疑惑就來了:什麼是網絡輿情?它和我們常說的網絡暴力有什麼不同呢? 1 網絡暴力一般指網絡輿論帶來的消極影響。   3 網絡暴力通過一些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暴力受害者。
  • 「神女」的夢魘,網絡暴力比肢體暴力更可怕
    一位曾經遭受過長達30年網絡暴力的女孩說到。女孩在200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那時她16歲,不過高中的群體生活似乎沒那麼純粹了。那是網絡遠沒現在這麼發達,貼吧也才剛剛興起。事件起源於隔壁班的一位男同學來女孩所在班級玩鬧時,不小心打碎了女孩的一隻茶杯。
  •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政府規制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成因首先,當前我國針對網絡語言暴力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網絡具有虛擬、非實名等特點,這使網絡監管存在一定難度,而且網絡語言暴力的傷害不完全都是對當事人造成直接傷害,有時往往是對當事人造成間接和無形的傷害,使當事人蒙受精神和財產的損失。根據這一情況,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法律,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存在立法層次低、違法成本小、實際操作性差的問題。
  • 簡陽市婦聯家庭教育網絡直播課程(八)——《解讀語言暴力》
    簡陽市婦聯家庭教育網絡直播課程(八)——《解讀語言暴力》 2020-12-0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集體無意識讓網絡暴力「病毒式擴散」
    黃 帥最近,韓國明星雪莉自殺事件引起了人們對網絡暴力危害的高度重視。其實,自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暴力的問題就一直存在。相比過去網絡暴力集中在個別明星、網紅身上,如今它對每一個普通人都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 又一起網絡暴力:《魔道祖師》粉絲瘋狂人肉網友致其自殺
    網絡暴力的可怕,在於躲在屏幕後的「鍵盤俠」認為自己不會獲罪,認為自己只是為所欲為的網絡風暴中的一粒沙塵,似乎微不足道。「你們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昨日下午,共青團中央發博呼籲拒絕網絡暴力,稱人肉搜索屬違法行為。
  • 公務員面試素材積累——網絡暴力
    這兩件事一個說明語言暴力的力量,一個說明網絡語言暴力的恐怖。3、央視原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的一條微博瞬間擊潰了網絡。微博稱,她們一家帶著李詠赴美抗癌17個月後,「永失我愛」。消息來得太突然,很多網友無法接受。而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在治療期間,李詠一家還被造謠移民美國,言語中不乏諷刺和謾罵。
  • "人肉搜索"演化成"網絡暴力" 網絡實名制任重道遠
    "人肉搜索"演化成"網絡暴力" 網絡實名制任重道遠 2008年11月28日 15:59 來源:新民晚報 但道德和網絡輿論的約束力畢竟不能等同於法律,此後越來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逐漸演化成了「網絡暴力」,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而目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的網絡實名制,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遲遲無法出臺。  最初,人們還為網絡時代輿論力量的強大欣喜不已。
  • 高曉松受到的是網絡暴力嗎?
    人民網請高曉松出山講道也是心夠大的,網絡被攻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隨之而來的的是,那些網上留言「教育」(找不到合適的詞)高曉松的網民被另一幫網民冠以「網絡義和團」的稱呼,另一幫人力挺高曉松,要打倒「網絡義和團」的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