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作家李洱,導演李少紅,還有科幻女作家郝景芳,探討過「文學青年是貶義詞嗎」這一話題。
作家李洱認為,現在的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樣子(不再像以前那樣繁榮,而是成為一小撮人的愛好),是好事——原話找不到了。
而且很多人認為,以前文學之所以(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繁榮,是因為人民的娛樂項目很少,所以文學才「不得不」佔據了很多人的生活。當然這種看法是對的。
現在大家有抖音快手,高端些的有知乎,大家認為,揭露社會本質,靠網上的媒體號(包括我這種)就能揭露,根本用不著什麼作家。
但是,網上所謂的觀點,只有對錯。簡單的對錯論,肯定會把多數人引入一種簡單思維的思考方式,認為凡事知道對錯就可以了,沒必要知道對錯背後的思維模式。
對於網絡暴力,有的人認為,某件事當中,某個人做錯了,就應該網絡暴力,因為「你的利益沒受損,不是事件的當事人,當然可以大方地說人家沒什麼大錯」。而且現在這個女孩兒的自媒體因為這件事而獲得很多粉絲,更引來一些人的憤怒。
我這篇文章,也不是來計較誰對誰錯這種無聊的觀點的。
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是讓讀者知道對錯這種無聊的觀點,而是讓大家培養一種思考模式,知道對錯背後的東西。
有些人就認為一件事情,大眾知道對錯就行了——這裡面包括什麼科學醫學領域的博士,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個醫學博士不代表就有什麼深刻見解。就算是文學領域,還還分研究文學的人,和搞創作的人。
但是現在大眾基本上就喜歡這種對錯論——當一個事件成為熱搜時,事件中所謂的施暴者,就會成為網暴對象。然後事情發生反轉,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然後網友把矛頭對準了真正的施暴者。然後媒體再反轉,受害者又變成了施暴者,網友開始攻擊。
以前有陳凱歌導演,高圓圓等人主演的一部電影叫《搜索》,主旨是批判網暴。不過電影很難對新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只能是成為一般的諷刺批判電影作品。
現在呢,文壇上,針對當下社會問題的優秀作品屈指可數。最火的鐵西三劍客,最重要的作品仍然是反思上個世紀的東北下崗潮,後來的作品不是奇幻,就是不痛不癢的現實主義。所以也很難受到讀者的歡迎。
當然,即便文壇上有了關於當下的優秀作品,也很難讓文學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