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採蘋》賞析

2020-08-26 大漠長陽

採蘋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注釋

於以:等於「於何」,在何處,在哪裡的意思。

蘋(pín):又稱四葉菜、田字草,為生於淺水之多年生蕨類植物,可以食用。


蘋(pín)


藻:杉葉藻科,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



行:行,象形字,本義是十字路口,後延伸至直排、營業機構、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說文解字》認為是「人們在路上走或小跑」。

潦,形聲字,多音字。一是讀音lǎo。雨水盛大的樣子,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潦河〕水名,在中國河南省西南部。亦稱「垢河」。積水。二是讀音lào;古同「澇」,雨水過多,水淹,積水。三是讀音liáo ,潦倒,潦的字形表示雨水量大衝刷道路的意思,本身就猶如外界衝突使人屈服,被打倒的意思。因而多和窮困潦倒相用,表明使人窘迫的境地。表示潦草雨水肆意衝刷導致道路泥濘,草木歪斜,用以形容人的字跡和辦事不細緻。

行(xíng)潦(lǎo):即道路旁的積水處。

筥(jǔ):圓形的筐。方稱筐,圓稱筥。



湘:形聲,本義:湘江(水名),湘山,即君山。在湖南省嶽陽市西南洞庭湖中,因為湘江,湘山都是湖南代表性的山川河流,因而湖南也簡稱湘。文中的湘非本義,是通假字「鬺[shāng] 」,指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用法類烹。(補充:古字通假,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錡(qí):三足鍋。釜:無足鍋。錡與釜均為炊飯之器。


奠:象形,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設酒食以祭,特指人死後下葬前的供奉之事物,死後下葬了,再去祭拜,就叫祭,我們現如今人死後下葬前的花圈,棺木上也時常用的是奠而不是祭,就是這個原因,古人對於各種活動都有專字,字之間雖義近但不可混淆;文中的奠有(下葬前)放置供品的意思。

宗:會意字,宗的古字形像設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義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即宗廟,又指神廟。參加祖先祭祀的,通常為同一家族,故引申有祖宗、同祖家族等意義。凡祭祀都有目的,因此「宗」又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圖,如:宗旨。

室:會意兼形聲字,室本義是供人居住寢臥的房間,後來具體是指堂屋後面正中的那個房間。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再後來具有房間性質的場所,都可以稱作「室」,如居室、房間、辦公室、科室等。又引申有房屋、家人、家產、妻子、朝廷、墳墓。某些有空間性質的事物也可稱作「室」,如心室和刀劍的鞘等。

宗室:宗族的祠堂,也指貴族依血緣關係而劃分的親屬關係。

牖(yǒu):特指開在牆上的窗戶。現如今使用的窗字,原先特指開在屋頂的天窗。西晉後,牖字含義逐漸被窗所代替。

屍:所謂立「屍」,是指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時,選擇與其具有某種關係,主要是具有某種血緣聯繫的人為「屍」。以「屍」作為受祭者的象徵,接受人們的祭祀。也就是說,選擇一位活人充當神靈的象徵,類似於請神至該位「屍」身上享受祭祀,以保佑死者在黃泉路上的平安,和祭祀者的家族風調雨順。「屍」作為神靈的化身和象徵,即便是君主也無可奈何,極大挑戰了君主的權威性,因而在秦統一全國後,以神主(民間謂之牌位)充當神靈的象徵,不再立屍以妨礙君威。

有: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如「夫」「維」「且」「蓋」等均是發語詞。無義。

齊(zhāi):形聲字,美好而恭敬,「齋」之通假,指重大活動前整潔身心以示虔敬的活動。

季: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幼小禾苗,引申為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個朝代或季節的末期,稚嫩、不成熟,少、小等義。

賞析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哪兒可以去採蘋?就在南面山間的流水處。哪兒可以去採藻?就在那路旁積水的窪地處。

首章兩問兩答,點出採蘋、採藻的地點。

根據文獻可以知道,這是一首敘述女子祭祖的詩。這時,奴隸們為其主人採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奔走終日、勞碌不堪,這首詩就是描寫她們勞動過程的。

通過這首詩以及前面講解的詩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婚喪嫁娶,祭祀等事,與蕨,蘋,薇,藻,蒿等是密切相關的。

這既有向天地自然祈福的深刻內涵所在,也說明了古人對於這些植物的偏愛。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到哪裡把東西盛放?用那方筐圓筥和。在哪裡把祭祀的食物煮熟?用那三腳錡與無足釜。

次章兩問兩答,點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

俗話說:「上供神吃,心到佛知。」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卻蘊積著人們的寄託和希冀,因而圍繞祭祀的一切活動都無比虔誠、聖潔、莊重,正如《左傳·隱公三年》所說:「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因此,詩人不厭其煩,不惜筆墨,層次井然地敘寫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將繁重而又枯燥的勞動過程描寫得繪聲繪色。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在哪裡安置祭品?宗族祠堂牆邊的窗戶底下。這次誰來做受祭的人?一位齋戒好美好而恭敬的少女。

末章兩問兩答,點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這首詩的藝術魅力主要源於問答體的章法,而其主要構成因素就是五個「於以」的運用。全詩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而五個「於以」的具體含意又不完全雷同,連綿起伏,搖曳多姿,文末「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戛然收束,奇絕卓特,烘雲託月般地將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現給讀者。

總結

從採集祭品,到放置祭品,最後準備受祭人。

詩歌通過寥寥數語,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貴族祭祖時的盛大狀況,彷佛穿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又回到那個古樸原始的社會,婢女們穿行在山澗,採摘著蘋和藻,放置在祠堂下,月光照射在純潔的受祭少女臉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純淨無暇。

詩歌採用詩經常使用的唱答法,利用一唱一和來表達勞動過程中的匆忙和急迫,也使得畫面感更強烈,感情更熾烈,淳樸自然,這首詩歌反映了當時的風尚習俗,為我們學習古代風俗地理人情有著一定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詩經·召南·採蘋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採蘋詩經·國風·召南·採蘋原文於以採蘋[1],南澗之濱。採蘋朗讀採蘋注釋及注音[1]蘋:亦稱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泥中,全草可入藥。[2]藻:水藻,隱花植物的一大類,沒有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別,海水和淡水裡都有。
  • 《詩經·召南·採蘋》極簡語言的魅力
    《國風·召南·採蘋》這是一首敘事詩,描述了女子採摘蘋草、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的活動,真實記載了當時的祭祀場景。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lǎo)。於以盛之?維筐及筥(jǔ);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誰其屍之?有齊(zhāi)季女。
  • 注音讀書筆記15:《詩經·召南·採蘋pín》
    召南·採蘋pín  於以採蘋?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先秦】:佚名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 《詩經·國風·召南》十四篇總結(解讀)
    《詩經•國風•召南•草蟲》:丈夫外出為朝廷服勞役或是服兵役,常年不在家,本詩還是比較開放的描寫了妻子思夫的狀態。比如妻子想像著丈夫歸來後兩個人會很親熱的描寫。《詩經•國風•召南•採蘋》: 大戶人家幹什麼都要有儀式感:家女出閣是要祭祀列祖列宗的,不能忘本,雖然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但真要是在婆家過的不好,能不去過問嗎?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 【先秦】:佚名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賞析
    簸箕【拓展資料】方為筐,圓為莒(在我的另一篇文字,採蘋中有詳細解釋摽(biào)有梅賞析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男女及時」四字,已申明詩旨;男當婚,女當嫁,方有此摽梅之舉。重章復唱,是《詩經》基本結構。但從詩意的表達看,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重章之易辭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漸進。《摽有梅》屬於重章之循序漸進。三章重唱,卻一層緊逼一層,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過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從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見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謂之」,可謂真情畢露,迫不及待了。三復之下,聞聲如見人。
  • 基本禮儀的學習與掌握——《詩經·召南》第四首《釆蘋》賞析
    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溫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採繁》、《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這是對《採蘋》最早的見諸史料的詩旨定義。《左傳》中的評論按其年代是東周早期,距離《採蘋》所做年代不是特別久遠,小編認為其中的關於「忠信」的「信」,評論是中肯的,後文中小編還會引用。有一些對《詩經》的註解者根據《禮記·昏義》中的內容,認為《採蘋》是貴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詩,《毛詩序》認為此詩是:「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
  • 《詩經》中的《採蘩》與《採蘋》:相似的詩歌卻講了不同的故事?
    》兩首詩都出自《詩經·召南》。·召南》中有這麼兩首長得很像的歌詩。——《詩·召南·採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採繁》《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 《詩經》中的《採蘩》與《採蘋》:相似的詩歌卻講了不同的故事?
    》兩首詩都出自《詩經·召南》。·召南》中有這麼兩首長得很像的歌詩。 ——《詩·召南·採蘩》 其二曰: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 詩經│風•召南•草蟲
    愛生活愛讀詩未初讀詩與您相邀風召南F014國風•召南•草蟲【原文】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賞析】女子懷念遠出的丈夫,並想像他回家團聚時的喜悅。名家點評宋代朱熹《詩集傳》:「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小雅·出車》篇有此『喓喓草蟲』六句,為室家念南仲行役意,亦合。
  • 讀詩經《採蘋》知曉古時女子出嫁前的風俗
    《國風·召南·採蘋》是召南中的第四首詩。描述了女子採摘蘋草、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等活動。在古時候,貴族女子有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風俗。而這種祭祀資格還必須是將要被正式禮聘進門的妻子方才有。《採蘋》[先秦 無名氏]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xíng)潦(lo)。於以盛之?維筐及筥(j)。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f)。
  • 詩經·召南·羔羊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羔羊詩經·國風·召南·羔羊原文羔羊之皮,素絲[1]五紽[2]。羔羊賞析《羔羊》一詩的內容十分簡明清晰,結構復沓的三章只描寫了一件精工細作的羔羊皮裘,和一位從公門回家吃飯的卿大夫雍容自得的神態。對於此詩的主題,古今主要有「讚美說」和「諷刺說」兩種。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葛覃
    國風 周南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國風 召南雀巢 採蘩 草蟲 採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穠矣 騶虞周南蓋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於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於南方,而不敢以繫於天子也。岐周,在今鳳翔府岐山縣。豐,在近京兆府鄠縣終南山北。南方之國,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鎬,在豐東二十五裡。小序曰:「《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雀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
  • 詩經·召南·鵲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鵲巢詩經·國風·召南·鵲巢原文鵲巢賞析《鵲巢》也是一首以「之子于歸」即婚禮為主題的詩。《毛詩序》認為此詩寫國君之婚禮,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敘諸侯之婚禮,結合詩中迎送車乘之盛況可知,此詩確為描寫王公貴族之婚禮,當無疑義。全詩共分三章,章章互疊,結構不變。
  • 最美不過《詩經》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葛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詩經·國風·周南·葛覃》| 卷耳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白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經》中的「國風」與禮制有何關係
    學界大多認為「二雅」「三頌」與禮制具有共生互滲關係,而往往忽略了「國風」與禮制所具有的這種關係。但筆者以為恰恰正是這部分作品更具代表性,因為它們不僅是構成《詩經》的主體,其作者群體與詩歌內容也都更具有廣泛性。本文僅就「風」詩與「嘉禮」的共生互滲關係舉例略述,以管窺見豹。
  • 詩經·召南·摽有梅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原文摽[1]有[2摽有梅賞析《摽有梅》是一首以女子口吻表達儘早成婚之願的詩作,這種情感大膽又殷切,真摯而動人。正如《毛詩序》所云:「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男女及時」也就是當今所謂的適齡婚嫁,此四字基本點明了此詩的主旨和風俗背景。《周禮·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展現的就是上古先民這一質樸的婚嫁風俗。
  • 讀《詩經》採蘋:今天我們是在行儀,而不是行禮
    《採蘋》與《採蘩》是同一類型詩,都是講述關於上古祭祀的事情,而且句式、段落、字數都相同。 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採蘩》是側重於體現採蘩女子的辛勞,而《採蘋》則是側重於描寫少女臨出嫁前虔誠、認真的準備祭品和祭祀的情況,並詳實地記載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春秋時期的風尚習俗。
  • 詩經·召南·何彼襛矣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何彼襛矣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賞析《何彼襛矣》一詩的主旨爭議較少,古代學者多從《毛詩序》「美王姬」之說,認為此詩所寫「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近現代學者大都認為本詩旨在譏刺王姬出嫁奢侈鋪排之風,另有袁梅等人認為此詩為男女表達愛情之歌詠,詩中「王姬」「平王」「齊侯」諸詞並非實指,僅是代稱或溢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