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蘋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注釋
於以:等於「於何」,在何處,在哪裡的意思。
蘋(pín):又稱四葉菜、田字草,為生於淺水之多年生蕨類植物,可以食用。
蘋(pín)
藻:杉葉藻科,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
藻
行:行,象形字,本義是十字路口,後延伸至直排、營業機構、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說文解字》認為是「人們在路上走或小跑」。
潦,形聲字,多音字。一是讀音lǎo。雨水盛大的樣子,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潦河〕水名,在中國河南省西南部。亦稱「垢河」。積水。二是讀音lào;古同「澇」,雨水過多,水淹,積水。三是讀音liáo ,潦倒,潦的字形表示雨水量大衝刷道路的意思,本身就猶如外界衝突使人屈服,被打倒的意思。因而多和窮困潦倒相用,表明使人窘迫的境地。表示潦草雨水肆意衝刷導致道路泥濘,草木歪斜,用以形容人的字跡和辦事不細緻。
行(xíng)潦(lǎo):即道路旁的積水處。
筥(jǔ):圓形的筐。方稱筐,圓稱筥。
筥
湘:形聲,本義:湘江(水名),湘山,即君山。在湖南省嶽陽市西南洞庭湖中,因為湘江,湘山都是湖南代表性的山川河流,因而湖南也簡稱湘。文中的湘非本義,是通假字「鬺[shāng] 」,指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用法類烹。(補充:古字通假,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錡(qí):三足鍋。釜:無足鍋。錡與釜均為炊飯之器。
釜
奠:象形,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設酒食以祭,特指人死後下葬前的供奉之事物,死後下葬了,再去祭拜,就叫祭,我們現如今人死後下葬前的花圈,棺木上也時常用的是奠而不是祭,就是這個原因,古人對於各種活動都有專字,字之間雖義近但不可混淆;文中的奠有(下葬前)放置供品的意思。
宗:會意字,宗的古字形像設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義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即宗廟,又指神廟。參加祖先祭祀的,通常為同一家族,故引申有祖宗、同祖家族等意義。凡祭祀都有目的,因此「宗」又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圖,如:宗旨。
室:會意兼形聲字,室本義是供人居住寢臥的房間,後來具體是指堂屋後面正中的那個房間。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再後來具有房間性質的場所,都可以稱作「室」,如居室、房間、辦公室、科室等。又引申有房屋、家人、家產、妻子、朝廷、墳墓。某些有空間性質的事物也可稱作「室」,如心室和刀劍的鞘等。
宗室:宗族的祠堂,也指貴族依血緣關係而劃分的親屬關係。
牖(yǒu):特指開在牆上的窗戶。現如今使用的窗字,原先特指開在屋頂的天窗。西晉後,牖字含義逐漸被窗所代替。
屍:所謂立「屍」,是指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時,選擇與其具有某種關係,主要是具有某種血緣聯繫的人為「屍」。以「屍」作為受祭者的象徵,接受人們的祭祀。也就是說,選擇一位活人充當神靈的象徵,類似於請神至該位「屍」身上享受祭祀,以保佑死者在黃泉路上的平安,和祭祀者的家族風調雨順。「屍」作為神靈的化身和象徵,即便是君主也無可奈何,極大挑戰了君主的權威性,因而在秦統一全國後,以神主(民間謂之牌位)充當神靈的象徵,不再立屍以妨礙君威。
有: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如「夫」「維」「且」「蓋」等均是發語詞。無義。
齊(zhāi):形聲字,美好而恭敬,「齋」之通假,指重大活動前整潔身心以示虔敬的活動。
季: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幼小禾苗,引申為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個朝代或季節的末期,稚嫩、不成熟,少、小等義。
賞析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哪兒可以去採蘋?就在南面山間的流水處。哪兒可以去採藻?就在那路旁積水的窪地處。
首章兩問兩答,點出採蘋、採藻的地點。
根據文獻可以知道,這是一首敘述女子祭祖的詩。這時,奴隸們為其主人採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奔走終日、勞碌不堪,這首詩就是描寫她們勞動過程的。
通過這首詩以及前面講解的詩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婚喪嫁娶,祭祀等事,與蕨,蘋,薇,藻,蒿等是密切相關的。
這既有向天地自然祈福的深刻內涵所在,也說明了古人對於這些植物的偏愛。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到哪裡把東西盛放?用那方筐圓筥和。在哪裡把祭祀的食物煮熟?用那三腳錡與無足釜。
次章兩問兩答,點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
俗話說:「上供神吃,心到佛知。」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卻蘊積著人們的寄託和希冀,因而圍繞祭祀的一切活動都無比虔誠、聖潔、莊重,正如《左傳·隱公三年》所說:「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因此,詩人不厭其煩,不惜筆墨,層次井然地敘寫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將繁重而又枯燥的勞動過程描寫得繪聲繪色。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在哪裡安置祭品?宗族祠堂牆邊的窗戶底下。這次誰來做受祭的人?一位齋戒好美好而恭敬的少女。
末章兩問兩答,點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這首詩的藝術魅力主要源於問答體的章法,而其主要構成因素就是五個「於以」的運用。全詩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而五個「於以」的具體含意又不完全雷同,連綿起伏,搖曳多姿,文末「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戛然收束,奇絕卓特,烘雲託月般地將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現給讀者。
總結
從採集祭品,到放置祭品,最後準備受祭人。
詩歌通過寥寥數語,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貴族祭祖時的盛大狀況,彷佛穿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又回到那個古樸原始的社會,婢女們穿行在山澗,採摘著蘋和藻,放置在祠堂下,月光照射在純潔的受祭少女臉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純淨無暇。
詩歌採用詩經常使用的唱答法,利用一唱一和來表達勞動過程中的匆忙和急迫,也使得畫面感更強烈,感情更熾烈,淳樸自然,這首詩歌反映了當時的風尚習俗,為我們學習古代風俗地理人情有著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