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採蘋:今天我們是在行儀,而不是行禮

2020-11-26 騰訊網

《採蘋》與《採蘩》是同一類型詩,都是講述關於上古祭祀的事情,而且句式、段落、字數都相同。

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採蘩》是側重於體現採蘩女子的辛勞,而《採蘋》則是側重於描寫少女臨出嫁前虔誠、認真的準備祭品和祭祀的情況,並詳實地記載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春秋時期的風尚習俗。

《採蘩》中跟大家一起了解了「蘩」即是「白蒿」。那麼這個「蘋」又是什麼呢?

「蘋」,即是四葉菜。大家注意哦,它不是四葉草。

四葉菜又稱:田字萍、十字萍、田字草、夜合草。

四葉草又稱:幸運草。

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1、四葉菜——全部是四個葉片。小型水生植物。葉柄頂端有小葉4片,十字形,單葉呈倒三角形。

四葉草——十萬片三葉草中只有一片四葉變異。是三葉草的稀有變種,也有五葉以上,最多是十八葉。在西方認為能找到四葉草是幸運的表現。

2、四葉菜——是一種水草,生長在水中。

四葉草——生長在土裡。

3、四葉菜——葉片尺寸特別小。

四葉草——其直徑一般不會小於2釐米。

由於四葉菜長於水中,所以性寒。《食物本草彙纂》記載其為:「味辛酸,寒,無毒。」四葉菜清熱,利水,解毒,止血。能治瘡癰及蛇傷。

四葉菜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華北和遼寧,西到新疆。因其分布廣,所以也是一道常見的野菜。四葉菜的春苗最好吃。莖葉及根也可食,嫩莖葉焯後炒食,有補虛通乳、清熱解毒.養陰潤肺之功效。江南地區,還有將其切段配料製成鹹菜的。

同時,在《採蘋》中,還提到「藻」,藻也是水生草本植物。在採蘋時,一道採摘。

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以上的子女出嫁前必須到宗廟去祭祀祖先,同時學習婚後的有關禮節。這首詩用簡短的三段詩句即說明了祭祀中使用到的祭品(蘋、藻、湘),以及採摘地點(「澗之濱」,即水邊),祭具的種類(筐、筥、錡、釜),祭壇的位置(宗廟祠堂),最後還點出了主祭之人(「季女」,即待嫁之女)。

在讀《採蘩》、《採蘋》時,我們現代人總有些疑惑,為何如此隆重、莊嚴、而又繁瑣的祭祀活動,祭品卻都是一些最普普通通的野菜、野草呢?

去過博物館的讀者應該會有一些印象,那就是在博物館裡最精美的玉器、青銅器都是用來祭祀用的。讓人感覺到古人對天地祖先的無比敬畏之心。《論語·泰伯第八》中云:「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這「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即是說大禹自己的飲食很簡單而敬獻鬼神的祭品卻很豐富。

那麼《詩經》中用野菜、野草作為祭品又該如何理解呢?

在《左傳》中有這樣麼一個故事。

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魯昭公去晉國朝拜晉平公。從郊勞(晉國在郊外舉行的歡迎儀式)、直至饋贈等所有的外交儀式,魯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

晉平公覺得魯昭公很知禮。而晉國大夫女叔齊卻不以為然。他說,魯昭公擅長的只是儀式,而不是周禮。女叔齊解釋說,禮是用來守衛國家、執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東西。魯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魯國公室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於大權旁落,老百姓都不怎麼關注國君的處境。身為國君,禍難就快降臨到自己身上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卻還在瑣瑣屑屑地學習禮儀。這哪裡算得上是知禮呢?

女叔齊明確的說明了禮的根本,向天地祭祀的精神在於為國為民。如若不然,外在形式做的再完美,也是「不知禮」的。

《左傳·隱公三年》記載了關於周平王與鄭莊公因為相互不信任而「周鄭交質」的事,左傳作者左丘明對於這個故事有一段評語可以進一步解釋對於具體祭品的採用原則。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大禹作為後代明君聖王的代表,能夠全心全意為國為民,所以他「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是為天下臣民作表率——敬天保民。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況國家間乎?而如果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能做到孝弟忠信,那麼哪怕是「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由此可見,祭祀的意義不在祭品的精美,而在於道德、法律、家訓、祖規的踐行。反觀現在,無論是炎黃陵祭祀,寺觀法會,還是家族祭祀,排場是越來越宏大,耗費越來越多,物品越來越精美。乃至時下興起的「拜師禮」「入學禮」「成人禮」等等傳統禮儀,不可不謂熱鬧。而社會風氣中,讀經講禮的有多少?誠信處世的有多少?

讀《採蘩》《採蘋》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發吧!

《詩經·國風·召南·採蘋》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行xíng潦lǎo:溝中積水。行,水溝;潦,路上的流水、積水。

筥jǔ:圓形的筐。方稱筐,圓稱筥。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錡qí:三足鍋。釜:無足鍋。錡與釜均為炊飯之器。

奠:放置。宗室:宗廟、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窗戶。屍: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當神,稱屍。有:語首助詞,無義。齊zhāi:美好而恭敬,「齋」之省借。季:少、小。

譯文:

哪兒可以去採蘋?就在南面澗水濱。

哪兒可以去採藻?就在積水那淺沼。

什麼可把東西放?有那圓筥和方筐。

什麼可把食物煮?三腳錡與無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裡?祠堂那邊窗戶底。

這次誰來做主祭?恭敬虔誠待嫁女。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注音讀書筆記15:《詩經·召南·採蘋pín》
    召南·採蘋pín  於以採蘋?
  • 讀詩經《採蘋》知曉古時女子出嫁前的風俗
    《國風·召南·採蘋》是召南中的第四首詩。描述了女子採摘蘋草、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等活動。在古時候,貴族女子有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風俗。而這種祭祀資格還必須是將要被正式禮聘進門的妻子方才有。意思是,不是正式禮聘進門的女子就只能為妾,沒有資格主持家裡的祭祀獻上蘋和蘩。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採蘋》[先秦 無名氏]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xíng)潦(lo)。
  • 《詩經·召南·採蘋》極簡語言的魅力
    《國風·召南·採蘋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lǎo)。於以盛之?維筐及筥(jǔ);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誰其屍之?有齊(zhāi)季女。第一章兩問兩答,指出了採蘋、採藻的地點;第二章兩問兩答,描寫了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後一章同樣兩問兩答,交代了祭祀的地點和主禮人。這首詩主要用了賦的寫作手法,簡潔但又有很強的概括力,沒有用任何華麗的辭藻,卻用五個「於以」讓詩的節奏連貫,又有起伏,最後一句「有齊季女」是點睛之筆,寫出了主禮少女的神態。
  • 詩經·召南·採蘋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採蘋詩經·國風·召南·採蘋原文於以採蘋[1],南澗之濱。採蘋朗讀採蘋注釋及注音[1]蘋:亦稱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泥中,全草可入藥。[2]藻:水藻,隱花植物的一大類,沒有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別,海水和淡水裡都有。
  • 《詩經》中的《採蘩》與《採蘋》:相似的詩歌卻講了不同的故事?
    》兩首詩都出自《詩經·召南》。可是我們已經說過,「被之祁祁」是講作「大」好。《風》有《採繁》《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據我個人的拙見,潘先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恐怕是受到了高亨《詩經今注》的某些影響——那部撰寫於「革命年代」的注本每每想在《詩經》中挖掘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可事實是「被之祁祁」的主語根本就不是卑賤的宮女,卻是高貴的公侯夫人。
  • 《詩經》中的《採蘩》與《採蘋》:相似的詩歌卻講了不同的故事?
    》兩首詩都出自《詩經·召南》。可是我們已經說過,「被之祁祁」是講作「大」好。 至於「興雨祁祁」和「祁祁如雲」,如依照「採蘩祁祁」和「來假祁祁」的《毛傳》講作「多」,就更好一點。如此,「祁」所代表的只有一個詞了,他的意義是「多,大」。
  • 《詩經》裡的春天穿越千年 今天來看《採蘋》裡的四葉菜
    讀一首詩,聽一個故事,認識一種植物。今天我們來看四葉菜。採蘋先秦:佚名>於以採蘋?這不是第一次他一個人來水塘邊給我說話,不過他看不見我。因為年紀太大,上天已經不願使用他那具蒼老腐朽的身體了。開心的是這裡偶爾能聽到路過小女孩的歌聲:哪兒可以採蘋?南面澗水濱。哪兒可以採藻?
  • 《採蘋》——古代少女的「成人禮」
    今天要聊的《採蘋》這首詩就是一位少女祭祀的詩歌。詩人將枯燥而繁重的祭祀儀式描述得清晰明了,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這場虔誠、莊重的祭祀活動,都用了什麼祭品?為什麼祭祀的主角是一位少女?她又是為了什麼而祭祀呢?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下。
  •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經》?
    而這些理由放到今天也同樣適用,但不同讀者的理解不盡相同,仔細想想,我們現在讀《詩經》也是為了尋找自己吧。畢竟現代社會太過浮躁,真正沉下心來的人很少。「雎鳩」(一種善於抓魚的鳥)讀讀《詩經》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到那個惺惺相惜或者同病相憐的知己。或多或少在今天來撫慰一下我們燥亂的心靈。其實本就同根同源,《詩經》裡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現在沒有區別。
  • 對話李山教授:我們今天應該怎樣讀《詩經》
    活動邀請了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得主陳更做客現場,就讀詩心得、寫作方法及詩經裡的文化與李山教授展開討論,並告訴我們,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讀《詩經》。《詩經》作為一部經典,既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李山教授說:「讓古老的經典走向大眾,是一件大事。古代經學的方式,並不是我們今天講《詩經》應當遵守的,今天講《詩經》,重在講明詩篇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品性」。
  • 《詩經·國風·召南·採蘋》賞析
    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注釋於以:等於「於何」,在何處,在哪裡的意思。本義:設酒食以祭,特指人死後下葬前的供奉之事物,死後下葬了,再去祭拜,就叫祭,我們現如今人死後下葬前的花圈,棺木上也時常用的是奠而不是祭,就是這個原因,古人對於各種活動都有專字,字之間雖義近但不可混淆;文中的奠有(下葬前)放置供品的意思。宗:會意字,宗的古字形像設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義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即宗廟,又指神廟。
  • 千年古詩,華美篇章:《詩經·採蘋》-古代女子是如何祭祀的?
    《採蘋(音頻)》是《詩經·召南》中的一首詩,毛傳解釋這首詩的詩意為&34;此言能循法度者,今既嫁為大夫妻,能循其為女之時所學所觀之事以為法度&34;衍&34;溝水之流曰衍&34;山夾水曰澗",兩山之間有水流就是澗。這是一問一答,通過這種形式,我們得知了女主人公正在幹的事情,一起要去哪裡幹這件事情。要到哪裡去採集浮萍呢?要去南澗的水邊,要去哪裡採集水藻呢?
  • 讀《採蘋》:宜其室家
    古代的結婚往往是會在婚前教育好雙方婚後應該擔起的責任,不像我們現代把房車作為結婚的前提。不僅要做到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且心理上要足夠成熟才可以擔當起以後家庭乃至家族的責任。傳統的美德到現在依然有其價值。過分看重物質基礎而忽略雙方的心理成熟能力,這樣的婚姻大多也是不幸的。
  • 上供神知,心到佛知‖《採蘋》詩裡女子出嫁前的扮屍祭祖
    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齊,一讀[zhāi],「齋」之假借,形容美好而恭敬;一指國名,古代國名上常加「有」字,如有虞、有夏等。季女,少女。一說小女。伯仲叔季排行中最小的一個,最小的女兒。
  • 《 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採蘋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
  • 《詩經》裡那些美麗的植物名在今天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其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為後世文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尤其是比興手法的運用,伴以高超的遣詞造句手段,達到了一事一物皆有韻,一草一木皆含情的效果。日本學者細井徇的《詩經名物圖解》中描畫了108中動植物,遠遠不足以囊括全部。據潘富俊《草木緣情》記載,《詩經》中僅涉及到的植物就達到了138中,可見其數量之多。這些植物中,既有如桃、李、梅、桑等幾千年來名稱一直保持不變的植物,也有大量名稱發生改變的植物。你知道它們今天的名字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詩經》中那些你可能不認識的植物。
  • 北京師範大學李山教授談今天如何讀《詩經》
    《講給大家的詩經》發布會現場今天為什麼要讀經典?《詩經》作為一部經典,既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我們該怎樣讀呢?3月16日,《講給大家的詩經》在北京發布,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山與《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冠軍陳更,現場就讀詩的意義、心得和寫作方法等展開了深入探討。不知「三百篇」不足以言我國古典文學的流變。李山教授說:「讓古老的經典走向大眾,是一件大事。古代經學的方式並不是我們現在講《詩經》應當遵守的,今天重在講明詩篇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品性」。
  • 我們讀的《詩經》或許錯了,窈窕淑女不是「窈窕」,古竹簡有記載
    《詩經》首篇《關睢》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特別是窈窕淑女的美好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人嚮往。 美心曰窈,美貌曰窕,窈窕就是心靈和儀表兼美女子的模樣。 窈窕的佳人形象在中國人心中定格了2000多年後,一枚戰國時期的竹簡記載卻顛覆了我們固化的認知。
  • 宗室祭奠《詩經•召南•採蘋》原文,瑾名軒譯文
    《採蘋》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zǎo)?於彼行潦(lǎo)。【瑾名軒譯文】哪裡可以採水蘋?南山澗中那水濱。哪裡可以採水藻?水流深處細細找。
  • 126 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
    《詩經·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什麼地方採蘋草,就在南山澗水邊。什麼地方採水藻,就在那片淺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