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蘋》——古代少女的「成人禮」

2021-02-11 寧波圖書館

《論語》裡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樣的說法,「終」這裡指的是父母去世。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祭拜久遠的祖先,那麼百姓的道德就會歸向溫柔敦厚了(後來「慎終追遠」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的意思)。由此可見,古人對祭拜祖先的重視。

今天要聊的《採蘋》這首詩就是一位少女祭祀的詩歌。詩人將枯燥而繁重的祭祀儀式描述得清晰明了,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這場虔誠、莊重的祭祀活動,都用了什麼祭品?為什麼祭祀的主角是一位少女?她又是為了什麼而祭祀呢?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

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

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於以:於何,在什麼地方。

蘋(pín):水生植物,與浮萍同類而異種。

行(xíng):通「洐」,溝水。

潦(lǎo):雨後的積水。

維:發語詞。

筥(jǔ):竹製的盛放器皿。

湘:烹煮。

錡(qí):金屬的炊具。

奠:置放祭物。

宗室:宗廟。

牖(yǒu):窗。

屍:主持祭祀。

齊:通「齋」,美好而恭敬的樣子。

季女:少女。

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形者,蘋也。——陳啟源(清代學者)《毛詩稽古編》

白話1

蘋的葉子是由四小片葉子組成的一個大一點的葉片,四小葉片在四個方位組合連接在一起,就像一個田字形,所以有些地方叫田字草。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宗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禮記•昏義》

白話2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個月,要在祖廟裡接受婚前的指導和教育,教育的內容就是關於婦女的品德、言行、儀容之類的基本禮儀。教導完畢之後,要舉行一個祭祀活動,祭祀的祭品是魚,然後搭配著蘋藻一起烹飪,祭祀完畢後才可以為人婦。《禮記》裡的這段記載跟《採蘋》這首詩裡的描述基本吻合。

白話3

終,這裡指的是父母去世。就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祭拜久遠的祖先,那麼百姓的道德就會歸向溫柔敦厚了。後來「慎終追遠」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的意思。

祭:對逝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奠:向逝者供獻祭品致敬。「奠」出自於《詩經·召南·採蘋》「於以奠之」,後演變為詞語「祭奠」,是對逝者的一種悼念儀式,中華傳統注重「慎終追遠」體現中國人民的一種孝文化。

《甘棠》——「甘棠遺愛」的來歷(2020年11月30日)

對清廉賢明的官員離去後的深切懷念。

2020年7月26日,「天一約讀」全新推出「悅讀經典」系列之「人人都愛讀詩經」,利用現代語言文字和科技進步的新條件,將書寫創作轉化為「語音創作」的音頻文化作品。嘉賓郭雪玲結合自己對詩歌和語言藝術的興趣,從多角度將詩句裡的脈絡和含義更清晰地呈現出來,用淺白的有聲語言和讀者朋友們分享。讓我們重拾經典,共品《詩經》,感受《風》《雅》《頌》帶來的美妙韻律。


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如果你沒有將寧波圖書館設為星標或經常點「在看」,看到我們的推送機率就會越來越渺茫…

【加星標】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三個小點點,戳進去,彈出的功能裡,最上面一個就是「設為星標」就好啦~

相關焦點

  • 讀《詩經》採蘋:今天我們是在行儀,而不是行禮
    《採蘋》與《採蘩》是同一類型詩,都是講述關於上古祭祀的事情,而且句式、段落、字數都相同。 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採蘩》是側重於體現採蘩女子的辛勞,而《採蘋》則是側重於描寫少女臨出嫁前虔誠、認真的準備祭品和祭祀的情況,並詳實地記載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春秋時期的風尚習俗。
  • 詩經·召南·採蘋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於以採蘋[1],南澗之濱。採蘋朗讀採蘋注釋及注音[1]蘋:亦稱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泥中,全草可入藥。[2]藻:水藻,隱花植物的一大類,沒有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別,海水和淡水裡都有。
  • 《詩經·召南·採蘋》極簡語言的魅力
    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lǎo)。於以盛之?維筐及筥(jǔ);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誰其屍之?有齊(zhāi)季女。是那美好面恭敬少女。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四句,詩的主要特點是詩中自問自答的表現手法,這與《召南·採蘩》中的表現手法非常相似。第一章兩問兩答,指出了採蘋、採藻的地點;第二章兩問兩答,描寫了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後一章同樣兩問兩答,交代了祭祀的地點和主禮人。
  • 古詩賞析 |採蘋
    主編:王濤欄目責編:畢光蔭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採蘋【佚名】先秦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於以:猶言「於何」,在何處。
  • 《 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採蘋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
  • 宗室祭奠《詩經•召南•採蘋》原文,瑾名軒譯文
    《採蘋》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zǎo)?於彼行潦(lǎo)。【瑾名軒譯文】哪裡可以採水蘋?南山澗中那水濱。哪裡可以採水藻?水流深處細細找。錡(qí):古代三足釜,用於煮飯。釜(fǔ):古代做飯工具,相當於現在的鍋,沒有足。奠(diàn):祭奠。宗室:宗廟,祠堂。牖(yǒu):窗戶。屍:主持,古代祭祀中扮神的人。齊(zhāi):通「齋」,齋戒。季女:少女。
  • 古代女子舉行成人禮,服飾的深層含義,你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男子行冠禮(一般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一般十五歲)。在古代時期,男子滿20歲時行加冠禮,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可以娶妻生子了。而女子則在滿15歲後就行笄禮,及笄之後便可以嫁人了。成人禮在少男少女達到成人年齡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古代女子在舉行成人禮時,三次加笄的服飾,更是蘊含了不同的深意。最初服飾:採衣採衣其實就是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
  • 讀《採蘋》:宜其室家
    去請一位公認的虔誠的少女來主持祭祀。在祠堂裡進行祭祀,不僅僅是宣告了這位姑娘將要嫁到別人家,還有就是要對姑娘進行教育。教導姑娘成為人妻後要遵守相關的禮儀制度。像《桃夭》裡邊說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嫁過去的女子要對男方的家庭和諧作出貢獻,這樣才不枉費婚前做的種種準備。。
  • 上供神知,心到佛知‖《採蘋》詩裡女子出嫁前的扮屍祭祖
    古代常見的食用植物,也有驅火避災的象徵意義,是周代的祭品。於以,於何,在什麼地方。彼,那。於彼,在那。澗,兩山中間的水,山中小溪。濱,水邊。古代祭奠以活人為屍,充當神,代享祭品,代受祭拜,後代才用祖宗的畫像而廢屍。宗室,宗廟,祠堂。牖,窗。牖下,窗前。士大夫祭於宗廟,奠於窗下。
  • 注音讀書筆記15:《詩經·召南·採蘋pín》
    召南·採蘋pín  於以採蘋?
  • 《詩經·國風·召南·採蘋》賞析
    採蘋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注釋於以:等於「於何」,在何處,在哪裡的意思。(補充:古字通假,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錡(qí):三足鍋。釜:無足鍋。錡與釜均為炊飯之器。
  • 古代中國成人禮的傳承發展:中西方成人禮的同與不同
    成人禮是在古代是告別童年走向青年人的重要禮儀,我國古典四大禮儀中,成人禮的文化起源早,傳播廣,當然隨著時代,政治環境等的變遷,在沿襲和傳承中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而在西方,成人禮時至今日依然有屬於自己的傳承,儘管中西方成人禮都強調對青年人成人身份的確認,但是具體來看,還有有很明顯差異的。
  • 韓國少女穿傳統服裝參加成人禮
    韓國少女穿傳統服裝參加成人禮 發布時間:2019-05-20 14:13:32 【編輯:楊彥宇】 韓國少女穿傳統服裝參加成人禮
  • 中國古代貴族教育為何重視「成人禮」?
    ※黃石頭觀點: 關於「成人禮」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首先要釐清一個重要的前提: 即便在中國的古代,「成人禮」也僅僅是貴族教育的內容,並非是全民教育內容。 所以說,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成為「貴子」,那沒有必要去研究和探討中國古代的「成人禮」。
  • 讀詩經《採蘋》知曉古時女子出嫁前的風俗
    《國風·召南·採蘋》是召南中的第四首詩。描述了女子採摘蘋草、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等活動。在古時候,貴族女子有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風俗。而這種祭祀資格還必須是將要被正式禮聘進門的妻子方才有。《採蘋》[先秦 無名氏]於以採蘋(pín)?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xíng)潦(lo)。於以盛之?維筐及筥(j)。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f)。
  • 漢服,給自己成人禮最好的禮物
    中國古代漢族的成人禮指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會對這一禮節有多麼的重視。古時漢族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加冠之年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後行笄禮,及笄之後可以嫁人。
  • 日韓等國家年輕人的成人禮你看過,漢族的成人禮你見過嗎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日本韓國等國家青少年進入成人的時候,會舉行成人禮。實際上漢民族在歷史上,才是這些國家成人禮的源頭。孩子叫做冠禮,女孩子叫做笄禮。冠禮笄禮是禮華夏禮儀的起點。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個儀式,標誌著他們從此將承擔起社會和家庭責任,踐行美好的德行,宣告長大成人。
  • 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
    笄禮,又叫加笄、及笄,也是我國傳統的成人禮,特指漢民族女性的成人之禮。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成年禮,而是從屬於婚姻、是許嫁之後的一種儀式,與婚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古代,幼年時的女孩是不能把頭髮辮織起來的,只有在準許嫁以後才可以使用。女子在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行笄禮,只要許嫁便可加笄,若是一直待嫁沒有許人,最遲也要在二十歲時行笄禮。
  • 重溫傳統文化 古代的成人禮原來是這個樣子……
    「成人禮」亦稱「成丁禮」「成年式」,是古時青年跨入成年階段舉行的儀式,形式因民族不同各具特點。中國古代漢族男子成年行冠禮,女子成年行笄禮。8月9日上午,玉溪市傳統美德促進會在紅塔區小廟街文廟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成人禮——冠禮和笄禮。
  • 湖南女大學生仿古人舉行女子成人禮"笄禮"/圖
    圖片說明:3月29日,湖南師範大學,成人禮上,3名少女叩拜親人 記者 楊抒懷 實習生李丹攝     ■記者黃京 實習生呂菊蘭    本報3月29日訊 為宣告自己長大成人,今天下午,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漢韻學社在五舍廣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