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樣的說法,「終」這裡指的是父母去世。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祭拜久遠的祖先,那麼百姓的道德就會歸向溫柔敦厚了(後來「慎終追遠」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的意思)。由此可見,古人對祭拜祖先的重視。
今天要聊的《採蘋》這首詩就是一位少女祭祀的詩歌。詩人將枯燥而繁重的祭祀儀式描述得清晰明了,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這場虔誠、莊重的祭祀活動,都用了什麼祭品?為什麼祭祀的主角是一位少女?她又是為了什麼而祭祀呢?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
於以採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
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於以:於何,在什麼地方。
蘋(pín):水生植物,與浮萍同類而異種。
行(xíng):通「洐」,溝水。
潦(lǎo):雨後的積水。
維:發語詞。
筥(jǔ):竹製的盛放器皿。
湘:烹煮。
錡(qí):金屬的炊具。
奠:置放祭物。
宗室:宗廟。
牖(yǒu):窗。
屍:主持祭祀。
齊:通「齋」,美好而恭敬的樣子。
季女:少女。
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形者,蘋也。——陳啟源(清代學者)《毛詩稽古編》白話1
蘋的葉子是由四小片葉子組成的一個大一點的葉片,四小葉片在四個方位組合連接在一起,就像一個田字形,所以有些地方叫田字草。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宗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禮記•昏義》
白話2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個月,要在祖廟裡接受婚前的指導和教育,教育的內容就是關於婦女的品德、言行、儀容之類的基本禮儀。教導完畢之後,要舉行一個祭祀活動,祭祀的祭品是魚,然後搭配著蘋藻一起烹飪,祭祀完畢後才可以為人婦。《禮記》裡的這段記載跟《採蘋》這首詩裡的描述基本吻合。
白話3
終,這裡指的是父母去世。就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祭拜久遠的祖先,那麼百姓的道德就會歸向溫柔敦厚了。後來「慎終追遠」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的意思。
祭:對逝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奠:向逝者供獻祭品致敬。「奠」出自於《詩經·召南·採蘋》「於以奠之」,後演變為詞語「祭奠」,是對逝者的一種悼念儀式,中華傳統注重「慎終追遠」體現中國人民的一種孝文化。
《甘棠》——「甘棠遺愛」的來歷(2020年11月30日)對清廉賢明的官員離去後的深切懷念。
2020年7月26日,「天一約讀」全新推出「悅讀經典」系列之「人人都愛讀詩經」,利用現代語言文字和科技進步的新條件,將書寫創作轉化為「語音創作」的音頻文化作品。嘉賓郭雪玲結合自己對詩歌和語言藝術的興趣,從多角度將詩句裡的脈絡和含義更清晰地呈現出來,用淺白的有聲語言和讀者朋友們分享。讓我們重拾經典,共品《詩經》,感受《風》《雅》《頌》帶來的美妙韻律。
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如果你沒有將寧波圖書館設為星標或經常點「在看」,看到我們的推送機率就會越來越渺茫…
【加星標】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三個小點點,戳進去,彈出的功能裡,最上面一個就是「設為星標」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