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婚姻,就是癩蛤蟆吃了天鵝肉難消化

2020-11-02 藍色十三月

《金瓶梅》書中介紹: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只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短短的一段話,把潘金蓮的身世講得很明白。潘金蓮招誰惹誰了,只是因為長得漂亮被僱主欺負,她剛烈不從,這是值得稱頌的。但是僱主那個鬼人,發洩私憤貼錢給了武大郎。

世人只罵潘金蓮,幾百年來,她一直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成為茶餘飯後的壞女人樣板。不是給潘金蓮翻案,只是考慮問題要全面,有幾人考慮她的悲催身世?深究她變壞的根源?

武大郎是撿了個大便宜,明顯的不般配,非要樂顛顛地接受,這是不自量力。

這個故事也給當下的婚姻男女提醒,千萬不要貪圖美色,強取豪奪,也不要找懸殊太大的結婚對象,因為HOLE不住,惹麻煩,還有可能把身家性命搭進去。

相關焦點

  • 《金瓶梅》一處改動,武大郎可恨了,潘金蓮可憐了
    比如:《水滸傳》中張大戶糾纏潘金蓮的時候,潘金蓮主動向張大戶的老婆告狀,因此張大戶懷恨在心,把潘金蓮嫁給了武大郎!《金瓶梅》中張大戶糾纏潘金蓮的時候,張大戶的老婆處處阻攔,直到某一天,張大戶老婆不在家的時候,張大戶便收了潘金蓮,過上了老夫少妾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張大戶沒幾日便死了,張大戶死後,張大戶老婆把張大戶的死怪在潘金蓮身上,於是把潘金蓮賣給了武大郎。
  • 《水滸》被後世誤讀最深的悲劇人物:潘金蓮和武大郎
    在山東的不少地方,流行著一種美食,那就是武大郎燒餅。正宗的武大郎燒餅,雖然各地做法、口味不同,但是外焦裡嫩、越嚼越香卻是共同的特色,不就鹹菜,也能幹吃下幾個。當然,要吃武大郎燒餅,最佳搭配莫過於潘金蓮鹹菜。
  • 金瓶梅:武大郎病重,武大郎女兒為何不救父?潘金蓮的鞭子太疼了
    (節選《金瓶梅》)迎兒作為武大郎的女兒,為何面對父親的病重,不敢倒一碗水給武大郎喝呢?更不要說悉心照顧重病的武大了!為何面對潘金蓮的威嚇,迎兒可以不作為呢?站在今天的角度無法理解,難道封建社會的親情真的「薄如紙」嗎?
  • 《金瓶梅》真相:潘金蓮沒外遇,武大郎最少178cm,後代還活著
    《金瓶梅》是一本經典之作,書中描述的人物大多都成為了歷史知名人物,其中最著名以及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可能就是潘金蓮了。潘金蓮是歷史上有名的美女,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都把潘金蓮描述成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但名譽不好。在大家的眼中,潘金蓮是個不守婦道的人。
  • 為什麼把潘金蓮嫁給武大郎?《金瓶梅》把一個男人的無奈變為兩個
    既然自己得不到自己千方百計想要的,那麼不如毀了她,大戶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既然潘金蓮看不上自己,那麼就把潘金蓮嫁給這個世界,最醜陋、最無能、最軟弱的人。恰巧,武大租住大戶的房子,又恰巧武大郎單身,那麼【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的武大郎就是潘金蓮最好的選擇。
  • 《金瓶梅》中,誰是第一個死在潘金蓮手裡的人?不是武大郎,是他
    《金瓶梅》裡的潘金蓮除了漂亮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心狠手辣。她從一個市井小民的妻子搖身一變成為西門慶的第五房太太,實現人生的華麗轉身,靠的就是心狠手辣。為了達到自己預定的目的,潘金蓮從來都是不擇手段,手裡有好幾條人命。
  • 《金瓶梅》「軟飯男」武大郎,看似窩囊,其實不簡單
    ,無論是在《水滸傳》中還是在《金瓶梅》裡,這個被「綠帽子」壓垮的男人成了一種悲情的存在,男人同情和取笑他,女人嫌棄和歧視他,家窮人醜一米四九,簡直渾身上下找不出個優點。,自己一無吃處,吃穿用度都是女人當家的男人,所以通常這樣的家庭一定是女強男弱的配置,不過也不排除有一些人軟飯硬吃,哄得女人心甘情願為你奉獻還無怨無悔,既有裡子又有面子,不過那種就是高階玩家了,武大郎的智商還不足夠。
  • 夜讀《金瓶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嘲笑武大郎的資格
    讀至武大郎準備捉姦一節,看到王婆被鄆哥在門外纏住,大郎衝向屋內,王婆大喊:「武大來也!」時,忽覺人生之悲。看到這兒,就能知道武大郎是個真正的苦命人。孤苦無依,辛苦賺些小錢,一生悽慘。別說這是古代,就是現代,有多少人是這樣啊!無數的人們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冒著風霜,受人白眼,勞而少獲,積勞成疾。生活的艱辛與身心的痛苦,似乎無人能完全避免。武大,仿佛是我們許多人奔波一生的寫影。
  • 在金瓶梅裡,武大郎究竟是怎麼死的?
    因為喜歡看紅樓夢,所以要看金瓶梅。清初文藝理論家張竹坡稱《金瓶梅》為「第一奇書」。但是現在的人提到《金瓶梅》猶如談虎色變,這是非常不好的一個現象,金瓶梅相對於紅樓夢來說,地方方言太多,不容易懂,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稱呼,很容易混淆人。
  • 金瓶梅:最想讓武大郎死的是誰?不是潘金蓮和西門慶,而是她
    小縣官讀《金瓶梅》002期導讀:不管是《金瓶梅》還是《水滸傳》,武大郎的死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是潘金蓮一手所謂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下武大郎的死因。從這裡可以看出,西門慶和潘金蓮一開始是沒有要害死武大郎的打算的。王婆給他倆出了兩條計策。一是短做夫妻之計,也就是安撫武大郎的情緒,讓他放棄報仇。書中這樣描寫:等武大將息好了起來,與他陪了話。武二歸來都沒言語,待他再差使出去,卻又來相會。這是短做夫妻。
  • 真實的武大郎與潘金蓮的生活
    潘金蓮因《水滸傳》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裡,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風月的一個。《金瓶梅》這個書名,一說是「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一說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水滸傳》裡的潘金蓮形象還比較單薄,《金瓶梅》裡的潘金蓮卻是一個極其豐滿、極其鮮活的藝術形象了。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分與《水滸傳》大體類似。
  • 再讀《水滸傳》《金瓶梅》,武大郎的死原來都是自己造的孽
    讀《水滸傳》的人如果讀過《金瓶梅》的話,都是知道《金瓶梅》就是把潘金蓮與武松這一個章節拿出來做了 一個延伸。今天咱不討論這《金瓶梅》是不是穢書,而是當我看完這兩本書後,對於文中的武大郎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我真想說,武大郎的死,真不能怪潘金蓮,武大郎的死明明就是他自己造的孽,自己結的果。
  • 再讀《水滸傳》《金瓶梅》,武大郎的死原來都是自己造成的孽
    讀《水滸傳》的人如果讀過《金瓶梅》的話,都是知道《金瓶梅》就是把潘金蓮與武松這一個章節拿出來做了 一個延伸。今天咱不討論這《金瓶梅》是不是穢書,而是當我看完這兩本書後,對於文中的武大郎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我真想說,武大郎的死,真不能怪潘金蓮,武大郎的死明明就是他自己造的孽,自己結的果。
  • 金瓶梅:武大郎之死,是西門慶、潘金蓮之過嗎?誰才是真正主謀
    武大郎的死?可以說是死的最憋屈的人。關於武大郎的死,看似是直接死於潘金蓮之手,這一點在《水滸傳》較為明顯。但是在《金瓶梅》裡,武大郎的死卻更像是一盤棋局,生前遭人算計,死後也被人糊弄,最終草草火化收場。
  • 假如武松不逃避,潘金蓮會對武大郎下手嗎?結局很佛系
    《水滸傳》中武松為了逃避潘金蓮的騷擾,選擇出門躲避,結果潘金蓮卻倒向了西門慶,事情一直發展到自己的哥哥武大郎被害,這讓武松後悔不已。假如武松不逃避,潘金蓮會對武大郎下手嗎?結局很佛系。潘金蓮我們都知道,名氣不亞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可以說潘金蓮的名氣遠遠大於四大美女。這只是因為《水滸傳》和《金瓶梅》同時設定了潘金蓮這個角色,而且做了著重點描述。
  • 施耐庵後人為武大郎正名,潘金蓮比竇娥還冤,武大郎貌比潘安
    潘金蓮就更不必說了,蘭陵笑笑生擷取了《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而創作了《金瓶梅》(可以說是最早的同人文),在書中潘金蓮雖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但骨子裡卻是一個狠毒淫蕩的婦人,可以說比《水滸傳》中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潘金蓮,藉此一躍成為了千古蕩婦,千夫所指,被唾罵了上百年。
  • 潘金蓮的情愛毒藥——《金瓶梅》裡的女人們之一
    《金瓶梅》最出名的人物當屬大官人西門慶,而他的女人裡,最有名就是潘金蓮。多少年來,在民間傳說,在文人墨客嘴裡,西門慶與潘金蓮一直都是「yin夫dang婦」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潘金蓮,更是被人們所唾罵,所鄙視。但其實,潘金蓮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yin婦」,她只不過是底層社會裡,一個被壓迫和歧視的女性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
  • 潘金蓮:我冤枉啊,真正害死武大的不是我,武大郎死的不冤
    讀《水滸傳》的人如果讀過《金瓶梅》的話,都是知道《金瓶梅》就是把潘金蓮與武松這一個章節拿出來做了 一個延伸。今天咱不討論這《金瓶梅》是不是穢書,而是當我看完這兩本書後,對於文中的武大郎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我真想說,武大郎的死,真不能怪潘金蓮,武大郎的死明明就是他自己造的孽,自己結的果。
  • 話說《金瓶梅》:武松與潘金蓮的恩怨情仇
    潘金蓮,《金瓶梅》中最美的女人,她的長相書中有詩形容:「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藏著風情月意。纖腰嫋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只憑這詩,我們就可以想像金蓮的嫵媚與風流,但至於她美麗到什麼程度,我們卻想像不出來。
  • 真正的潘金蓮與武大郎什麼樣?大吃一驚
    潘金蓮因《水滸》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裡,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她是所有女子中生得最美,也最擅風月的一個。《金瓶梅》這個書名,一說是「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一說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分與《水滸傳》大體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