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2020-12-17 騰訊網

賀氏宗親

什麼叫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說文》釋:「尊祖廟也。」漢賈誼曰:「流派所出為宗。」又《禮喪服小記》釋:「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為小宗。」所謂別子,是指古代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

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

什麼叫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

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

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什麼叫家譜?

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於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並墓記」。

隋之後,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

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那麼「家譜」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

所以,有說以「家譜」為名始於宋代,是不確切的。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後來,絕大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後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

什麼叫支譜?

顧名思義,支是主幹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這下的一個獨特分支。

形成或成為「支譜」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擇業、遷徙等原因,游離在原宗地所發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譜」,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屬某宗之下的一個分支。支譜仍屬於族譜範疇。

什麼叫家乘?

家乘,原意為以記載私家之事的文錄。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山谷晚年作目錄,題曰家乘。」家乘屬於家譜的範疇,因此後有少量的家譜也冠以家乘。

雖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對譜牒的稱謂單位則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發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譜牒定量的又一別稱。

什麼叫郡譜?

郡,是自春秋至隋唐時地方行政區域名,類似現代的省(區、市)級別。所謂郡譜,是本郡各姓氏集合的譜牒。

與地方志不同的是郡譜是收錄表述姓氏的專著,如:《袁州諸姓譜》、《洪州諸姓譜》等。也不同於家譜,家譜是本族一姓,郡譜是本郡多姓。另還有通國氏族方面的專著,如姓氏典,是集合全國各姓的通譜。

什麼是官修譜?

所謂官修,是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譜牒為官修譜,即若上層社會那些士大夫一類的修撰私家傳乘,也須官府的審定認可。

應該說官修譜牒是上層社會的產物,同時,也為上層社會服務。一般認為自戰國至隋唐是官修譜的主流時代。只是自宋起,私修譜才大量出現,而由皇室為代表的官修譜,實際上一直延續到清亡才終止。

什麼是私修譜?

所謂私修譜,是相對官修譜而言的民間修譜,它包括宗譜、族譜、家譜。

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間這段時間,在譜牒的修撰史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上層社會的帝王皇室士大夫為主體的官修譜迅速向廣大基層民眾為主體的私修譜擴展。尤以五代之亂以後,謂「衣冠舊族多離去鄉裡,或爵命中絕,而世系無所考」,一些原本無業、無身份的地方豪強進入了士族階層,其撰修譜牒也隨之而變化,譜牒不再成為上流社會的專利。

加之宋歐陽修和蘇洵二公對譜牒的貢獻,他們各自創製了一套完整的譜式,這兩種譜式既規範了譜的體例,也推動了家譜的發展。

這就是明代學士丘濬結論的「唐以前官修族譜,宋以後私家自修,首自廬陵歐陽氏和眉山蘇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為之」。這種「仿而為之」的私修譜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譜牒文化。

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繫和區別?

原則上宗譜、族譜、家譜是記載人名、世系、生歿、事跡的譜牒。但從宗、族、家的早期含義看,「繼別為宗」,除嫡長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納入的這種譜牒為宗譜。

而族譜雖意義大致與宗譜相同,但由於分居、遠遷等原因,雖也將旁支納入譜內,其遠遷的旁支並沒有完整地納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這種譜牒屬於族譜。

至於家譜,「謂一門之內」,其所記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係為主體,只留與本家傳承收藏,例凡這種譜,應屬家譜。上述三種譜牒雖有差別,但因上溯遠近不一,或傳襲舊譜名,故後世也大多統而稱之。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在看

相關焦點

  • 譜牒文化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
  • 族譜與家譜,它們的區別和聯繫
    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 什麼叫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 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家乘...你知道它們的聯繫和區別嗎?
    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什麼叫族譜?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
  • 家譜、族譜、宗譜到底有什麼區別?別用錯了!
    家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最早的家譜為古代氏族時期的口述家譜,在當時有著「瞽蒙主誦詩,並誦世系」之說。家譜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親疏,凝聚族群,優化生育。就是所謂的「親親以相及」。
  • 修譜時,封面上應該印家譜?宗譜?還是族譜?
    各位前輩在修譜的時候,是否想過這個問題:該給所編修的譜取個什麼名呢,是叫家譜?宗譜?還是族譜?可能有些修譜負責人會說:這不都是一個意思嗎?當然,小編先在此聲明,其實在所修的譜上用家譜、宗譜、族譜都沒有錯的。雖然都沒有錯,但其中的細微區別小編還是想要在這裡理理清楚,以便更能準確地使用家譜、宗譜以及族譜這三個詞。家譜家譜這個詞,既有廣義,又有狹義。
  • 周姓家譜、周氏族譜、周氏家譜文獻目錄
    周姓人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有修撰家譜的傳統。   周朝建立後,專門設立了負責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務管理的官員「小史」,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官修譜制度。後來傳世的《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篇》,便是當時修撰的周先王的傳衍情況,明顯帶有後來家譜的性質,因此被公認為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姓氏學專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譜。   周姓人真正的家譜的出現應是在魏晉以後。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區分士庶,當時人對於譜牒十分重視,一時間,譜牒學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人們重視譜牒,紛紛撰寫家譜。
  • 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周期和忌諱
    賀氏宗親 一、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 古代重視族譜(家譜)的延續,將修續族譜(家譜)的重要性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顧名思義,就是尊重敬仰祖宗。
  • 家譜族譜和祠堂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從此開始忘記他,除了他的血脈在他的子孫身上流淌外,他的生命還在兩個方面延續著:一方面是他被寫進家譜族譜,成為永恆的歷史記憶;一方面是他被請進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這個是宋代儒家學者的發明。據說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家譜和族譜,出自宋代兩個名人。
  •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文/張秀陽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包括「文傳」和「文藝」兩塊,文傳記載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跡;文藝記錄家族文人的詩詞歌賦、文章等。從字面來看,宗譜、族譜和家譜是有很多不同的,順序上也是從大到小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三者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時候都已經將其看為同一件事物了。
  • 宗親間最強的聯繫紐帶——族譜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家乘、譜牒,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記載家族或宗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跡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歷來被視為與正史、方志並列的三大史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亟待開發、整理研究的魄寶。
  • 【學家譜品家訓】福州陳氏家譜:查閱資料續寫族譜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族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近日,長期居住在上海的福州陳氏後人,78歲的陳鍾華老人,親自完成的《陳氏家譜》終於完成印刷成冊,「將218顆散落的珍珠串起來了」。這個喜事,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喜事,更是一個家族的喜事。
  • 袁氏宗譜族譜家譜
    因此,譜牒盛行,並形成了譜牒學和專門以著述為生的家族。陳郡袁氏在東晉南朝與陳郡謝氏、琅砑王氏、蘭陵蕭氏並為僑姓大族,賈弼的《姓氏簿狀》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譜》等書對袁氏家族情況定有著錄。《隋書·經籍志》有《袁州諸姓譜》八卷,袁姓作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該譜。《韓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廟碑》,說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譜傳世。宋朝進士袁採著《袁氏世範》,被人推崇為僅次於《顏氏家訓》的一部家族力作。
  • 這家譜有你的名字嗎?
    答:「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而現今以「姓氏」為代表家譜、族譜、宗譜系統記載等!
  • 現代人,你還在乎家譜嗎
    主持人的話  家譜,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老古董了,但是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家譜卻是尋根問祖、探究家族淵源的第一手資料。眼下,上海熱衷於修家譜的人士逐漸增多,他們多半為離退休老人,部分白領為了了解家族歷史,也委託家人或親自展開調查。你家有家譜嗎?你和你的家譜之間有什麼精彩故事嗎?
  • 我省公開徵集家譜族譜
    我省公開徵集家譜族譜     捐贈者可獲收藏證書  本報訊(劉慧鑫 記者 鍾振宇)為系統收集研究四川家譜族譜,5月15日起,省地方志辦公室面向全省範圍長期公開徵集家譜、族譜,捐贈者可獲收藏證書,同時鼓勵社會有識人士參與整理研究工作,並提供稿酬以示答謝。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包括「文傳」和「文藝」兩塊,文傳記載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跡;文藝記錄家族文人的詩詞歌賦、文章等。從字面來看,宗譜、族譜和家譜是有很多不同的,順序上也是從大到小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三者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時候都已經將其看為同一件事物了。 什麼是宗譜?
  • 古代家譜為什麼有錯(二)一一現代家譜也有錯
    最明顯是朱熹,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真,有偽。朱熹有一篇譜序,劉、周、黃、洪、戴、吳、鄭、多姓的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它文字均雷同,可能嗎?​2.隨意上溯,胡思亂想。杜撰歷史,厚顏無恥就是這樣的「磚」家。申請端午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申請太極拳,清明節是他們的,端午節是他們的,春節也是他們的,甚至越國美女西施也是他們的。鬼谷子沒說是他們的,看來韓國人也怕鬼。錯了,錯了。被韓國人忽悠暈頭了,鬼子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日本人,是一群鬼怪。
  • 家譜能隨便入嗎?你不知道的家譜入譜規則和編寫方式!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跟每個人都有關係,因為這涉及到你是否能入本族的家譜和入譜編寫規則。創作不易,還望以關注激勵錦秋。家譜雖說是本家族中的族譜,但並不是說只要是本族人就可以被編寫在內,家譜上是明確寫著入譜人員標準的。
  • 尋根——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
    原標題:方便全球華人尋根問祖 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升級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升級更新的「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和「中國地方志資料庫」日前正式向公眾開放,可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