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春風來襲,已然成為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佔GDP比重達到3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家測算,2018年上半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16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8.2%。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湘雲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經濟作為一個經濟系統,將對整個經濟環境帶來根本性變革,同時也會影響社會組織形式創新和社會大眾生活。
「在傳統經濟發展趨於疲軟的態勢下,全球經濟正不斷向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數字經濟轉型。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經濟與社會領域融合,成為商業模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劉湘雲稱。
對於即將在廣州舉辦的2018數字經濟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產業論壇,劉湘雲表示,近年來,包括G20峰會在內的各類國際高峰論壇都將「數字經濟」作為重要議題,此次2018數字經濟峰會恰逢其時。目前,廣州市正規劃建設國家數字經濟改革試驗區,通過舉辦高峰論壇,集聚專家學者獻計獻策,將有助於推進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最終貫徹落實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經濟如火如荼發展之際,數字人才缺口已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清華經管學院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合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布的《中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人才與就業》報告顯示,當前的數字人才多為產品研髮型人才,佔比高達87.5%,數位化運營佔比約7%,大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等深度分析職能的比例只有3.5%左右,先進位造和數字營銷職能的比例不到1%。
劉湘雲認為,培養數字人才迫在眉睫,目前的培養方式主要包括高校的專業化培養、社會培訓機構開設的短期培訓班培養以及政府部門主導的數字經濟領域幹部培訓課程等。
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財經類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日前,廣東財經大學和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協同廣州市及海珠區有關政府部門,共同創建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採用「政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數字人才。
劉湘雲介紹稱,數字人才是複合型創新人才,應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產業政策等多學科知識,同時還需具備卓越的實踐能力和管理技術。
「採用『政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協同培育人才,是目前可行的最佳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還須依託優秀的創業項目,提升數字人才的實踐管理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在這方面,我們正在不斷努力。」劉湘雲表示。記者汪建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