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湘雲

2020-12-14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數字經濟如春風來襲,已然成為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佔GDP比重達到3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家測算,2018年上半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16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8.2%。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湘雲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經濟作為一個經濟系統,將對整個經濟環境帶來根本性變革,同時也會影響社會組織形式創新和社會大眾生活。

  「在傳統經濟發展趨於疲軟的態勢下,全球經濟正不斷向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數字經濟轉型。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經濟與社會領域融合,成為商業模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劉湘雲稱。

  對於即將在廣州舉辦的2018數字經濟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產業論壇,劉湘雲表示,近年來,包括G20峰會在內的各類國際高峰論壇都將「數字經濟」作為重要議題,此次2018數字經濟峰會恰逢其時。目前,廣州市正規劃建設國家數字經濟改革試驗區,通過舉辦高峰論壇,集聚專家學者獻計獻策,將有助於推進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最終貫徹落實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經濟如火如荼發展之際,數字人才缺口已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清華經管學院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合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布的《中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人才與就業》報告顯示,當前的數字人才多為產品研髮型人才,佔比高達87.5%,數位化運營佔比約7%,大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等深度分析職能的比例只有3.5%左右,先進位造和數字營銷職能的比例不到1%。

  劉湘雲認為,培養數字人才迫在眉睫,目前的培養方式主要包括高校的專業化培養、社會培訓機構開設的短期培訓班培養以及政府部門主導的數字經濟領域幹部培訓課程等。

  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財經類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日前,廣東財經大學和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協同廣州市及海珠區有關政府部門,共同創建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採用「政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數字人才。

  劉湘雲介紹稱,數字人才是複合型創新人才,應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產業政策等多學科知識,同時還需具備卓越的實踐能力和管理技術。

  「採用『政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協同培育人才,是目前可行的最佳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還須依託優秀的創業項目,提升數字人才的實踐管理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在這方面,我們正在不斷努力。」劉湘雲表示。記者汪建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fs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創新大會在深圳圓滿落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在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創新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的世界級城市群和經濟區,對「大灣區」「大健康」與「大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新時代的需求。
  •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研討會在廣州番禺成功舉辦
    ,中山市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李嘉穎;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李子建,香港金融管理學院院長郭啟興,澳門旅遊學院院長黃竹君,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處長梁怡安,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長、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主席李少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杜家慶等領導出席了會議,參加研討會的嘉賓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教育部門領導、教育界專家學者、各學校和教育機構領導老師等400餘人。
  • 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數字經濟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
    本次對接會作為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加強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堅持小切口、專業化,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重大產業項目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產融對接長效機制進行積極探索,希望廣東省創造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兩化融合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我國新發展格局下加快數位化轉型升級作出更大的貢獻。
  •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科技和金融決定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
    12月17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正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劉晨光 攝改革開放40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已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灣區城市群。2018年12月17日,在「光榮與夢想——2018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金融和科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張軍看來,金融和科技的結合是未來灣區經濟的一個中樞,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都是金融與科技發達的地區。
  • 創新加速度: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位於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一項名為「識路」的室內定位系統正在緊張部署,覆蓋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可以實現室內空間的精準導航。這項技術的研發公司孵化於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研究院位於廣州南沙,其孵化的創業公司業務覆蓋了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  上述案例只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一道縮影。
  • 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數字經濟專場)在白雲區舉辦
    14個項目掛牌籤約 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11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數字經濟專場)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活動以「數字賦能·灣區共享」為主題,通過搭建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平臺,進一步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 InnoSpace與大灣區創新機構攜手,共建大企業創新生態協同網絡
    峰會還吸引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圈的通訊技術、海洋科技、地產、能源、網際網路、裝備製造、運輸、汽車、電子等行業的超過30家海內外上市公司、100家新興產業企業代表、100家媒體,以及數十位投資、金融、製造、網際網路企業的領袖人物到會,探討大企業與初創企業協同模式,共謀共建大灣區創新經濟生態圈,打造大灣區創新中心。
  • 粵港澳大灣區藝術品金融研究院揭牌成立
    12月1日,由廣東金融學院、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藝術品行業規範工作委員會、中國藝術品鑑定網和廣州市藝術品鑑定協會等共同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藝術品金融研究院掛牌儀式暨藝術品財產創新體系發展報告會」在廣東金融學院成功舉行。
  • TGN產業加速中國行|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峰會
    疫情之下,遠程醫療、在線教育、 協同辦公、跨境電商、智慧城市、AIoT、雲服務等新興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國家各項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政策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創新將激活灣區數字經濟產業的內生動力不斷匯聚,加速人才、信息、資金等各項資源要素向灣區集聚。
  • 嘉賓:金融科技創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原標題:夏季達沃斯嘉賓:金融科技創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之探討
    日前,「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並就區域協同立法相關展開深入交流。
  •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首建「四鏈」融合的科技...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首建「四鏈」融合的科技金融評價體系 具備三大創新  米星 • 2020-01-10 14
  • 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
  • ...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人工智慧|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李遠清
    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常務副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遠清南都訊 3月31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61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專題)。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常務副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遠清介紹,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將突出人工智慧基礎研究,聚焦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做好典型行業應用,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
  • 嶺南學術盛宴,共商新發展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發展
    、重慶智匯兩江創新研究院院長陳憲,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蹤家峰,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傳清,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等多位知名專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製造業發展、數字經濟等話題作主題演講。
  • 論道丨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
  • 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梁八柱」
    4月21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藍皮書。該藍皮書分基礎設施、經濟貿易、科技創新、人文灣區和三地合作等五大版塊,以大量數據、翔實素材和現實案例全景展示了2018、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展情況,對大灣區發展重點、熱點與難點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提出政策建議。
  • 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今日開幕
    11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數字經濟專場)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廣東省新興雷射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等8個機構掛牌成立,白雲區與6家企業現場籤約,將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產業項目;本次活動共有200餘項科技成果參加轉化對接。
  • 2020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昨在寶安開幕!
    集群轉型」為主題的2020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開幕式在這裡舉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正聯合相關部門加緊制定出臺《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粵港澳大灣區依託產業和區位優勢,成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重要高地,希望進一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引領發展步伐。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與此同時,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機制障礙,比如大灣區三地還沒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統籌規劃,在數字經濟領域,涉及跨境數據傳輸的要求和標準還未能統一。因此,要增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只有立足三地優勢,加強三地協同聯動,高起點編制「十四五」大灣區規劃,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才能在全球化的中國與世界之間找到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