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6日),賈平凹散文創作現象學術研討會暨《自在獨行》發行百萬冊慶功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召開,賈平凹、李敬澤、孫鬱、陳曉明、李洱、白燁、程光煒、賀紹俊等作家、評論家出席,探討賈平凹散文創作在中國散文脈絡中的特色與意義。
賈平凹在發言中談到,《自在獨行》大部分內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的,後來主要精力放在寫小說,散文寫得少了,但他心底仍然喜歡散文,因為散文使他「特別自在」。寫這批散文時他只有三十多歲,很多想法都不成熟,至今仍能為眾多讀者接受並喜歡,他將其視作對自己的鼓勵。賈平凹坦言,發行的一百萬冊中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讀者,雖然和自己當時差別很大,但生命裡基本的東西不變,愛不變,探求不變,「年輕時候做的夢都是一樣的」。
賈平凹表達了自己對小說和散文的看法。他說,像自己的《商州初錄》《商州又錄》這樣的作品,有人將其編入小說,有人將其編入散文,他自己其實並不願意將其分得太清,「有故事情節就把它當做小說,沒有情節就當作散文寫」,但感情都是真實的。
賈平凹還提到了自己上世紀90年代創辦《美文》雜誌時的想法和理論主張。他回憶說,當時人們對散文的理解是楊朔式的抒情散文,延續了上世紀50年代的寫法,要麼寫回憶苦難,要麼就寫花花草草、父母故鄉等等,題材越寫越窄。賈平凹不滿於這種窄化的「抒情」,主張把散文路子打開,把作品境界提高,像張岱等古人那樣,天地人心、人生智慧經驗,「啥都可以寫」。他也不主張專門做「散文家」、寫「抒情散文」,「你一生有多少情要抒?最後就變成矯情、假情」。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在致辭中表示,《自在獨行》能夠銷售上百萬冊,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賈平凹第一次獲獎的短篇作品《滿月兒》是1978年3月號發表的,到現在整整40年,是貫穿改革開放40年的作家。讀者比較了解賈平凹小說,散文是關注比較少的領域,但實際上賈平凹散文影響非常大,有些作品如《醜石》《月跡》等還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教輔。從某種意義上講,經典作品既是作家寫出來的,也是讀者讀出來的。讀者通過他們的閱讀、選擇,不斷推崇,使作品不斷顯現,不斷重印,不斷被大家閱讀和傳誦。
孫鬱教授在發言中梳理了文章在五四以來的脈絡,也對賈平凹先生寫作的特點做了非常精闢和深入的討論。他認為,賈平凹的寫作把古人的韻致和五四以來周氏兄弟的傳統非常奇妙地結合在自己的文體裡,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文風。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則總結歸納了賈平凹散文受讀者歡迎的幾點原因:知人倫、知自然、知人心、知人性、知天命。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在發言者總結道:賈平凹的小說談得很多,但是散文沒有專門開會探討過,以《自在獨行》發行的現象為契機,在一個新的時代條件、文化條件下,探討何為「文章」是特別有意義的,在這方面賈平凹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的文章有很強的理論自覺,他的散文觀就是文章觀。對賈平凹散文的深入探討,就是重新認識、思考中國的文章之道。
記者 張玉瑤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3